Miyoshi肌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附1例报告)

2011-04-07 06:35:40贺光辉井润婷李建川
罕少疾病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肌病腓肠肌肌纤维

贺光辉 井润婷 李建川 袁 云

1.山东电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济南 250001; 2.陕西省子长县人民医院内科;3.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Miyoshi肌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附1例报告)

贺光辉1井润婷2李建川3袁 云3

1.山东电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济南 250001; 2.陕西省子长县人民医院内科;3.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Miyoshi;肌病

Miyoshi肌病(MM)是一类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远端型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累及下肢远端,以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受累为主,晚期可累及下肢近端肌肉及上臂肌。笔者报道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MM,并复习相关文献,将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9岁,因“双下肢力弱2年余,加重3月”于2009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力弱,以近端力弱为主,上楼费力,右腿稍重,可抬足,走平路无影响,双上肢未受累。症状缓慢加重,3月前出现蹲下起立困难,在当地医院行肌电图检查示左右股四头肌、右胫前肌呈肌源性损害,血CK 9469u/l。既往体健,足月顺产,生长发育过程正常。父母均体健,家族无类似发病者。查体:BP105/60mmHg,面部、腰背部、右大腿根部见多处大小不等的牛奶咖啡斑。神清语利,无构音障碍及失语,双眼近视力J r 1,床旁手势法粗测视野无缺损,眼底正常,双睑裂等大,无眼睑下垂,双眼球位置居中,向各方向运动充分,未见眼球震颤,无复视,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面部痛、触觉对称存在,双侧咬肌颞肌对称有力,双侧角膜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双侧闭目有力,双侧鼻唇沟不浅,示齿口角无偏斜,双侧鼓腮有力,听力正常,悬雍垂略右偏,双侧软腭上抬对称有力,双侧咽腭反射灵敏,双侧转头耸肩和抬头均有力,未见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四肢深、浅感觉仅双侧腕关节、踝关节以下痛觉过敏,余均正常。摇摆步态,双上肢肌力5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左侧4级,右侧3级,双侧臀大肌、股二头肌肌力4级,双下肢远端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双手小鱼际、双侧腓肠肌轻度萎缩,无肌肉肥大。Romberg征阴性,共济运动稳准,无不自主运动。双侧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侧下肢腱反射偏低,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肌酸激酶5529U/L(正常值25~170U/L);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ENA谱正常;Mi-2、Ku、PL-7、PL-12、Ro-52阳性,PM-Scl、Jo-1阴性;叶酸、维生素B12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最小运动量试验大致正常;尿代谢筛查(北京摩尔美康监测试验室):未见典型有机酸尿症改变,草酸、辛酸、甘油酸、3-甲基戊烯二酸、3-羟基戊二酸水平轻度升高,考虑为非特异性改变,提示维生素B族缺乏等营养问题;血代谢筛查(北京摩尔美康监测试验室):血液氨基酸、脂酰肉碱分析结果不支持典型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精氨酸、瓜氨酸等氨基酸水平降低,提示营养状况不佳,游离肉碱水平减低,提示继发性肉碱缺乏;心电图正常;胸腰段X线片正常;肌电图示:右尺神经、左正中神经、右腓总神经、右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双腓肠神经、右尺神经、左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右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正常,左胫神经H反射未引出;肌肉超声:双肱二头肌回声不高,纹理欠清晰,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回声细腻增强,容积明显变小,和邻近组织不能分界,骨皮质回声近消失,其中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呈终末期改变;右侧胫前肌进行肌肉活检,病理检查示:HE、MGT、PAS及ORO染色见肌肉横切面显示数个边界清楚的肌纤维束,肌束衣内脂肪结缔组织轻度增生。肌间小血管壁无增厚和出现异常物质沉积,血管周围无炎细胞浸润。肌束内多角状和圆状肌纤维在小部分区域排列紧密,部分区域由于结缔组织增生而稍显疏松,肌纤维的直径呈现单峰分布特点,正常肌纤维的直径在30-90微米之间。肌纤维直径变异轻度加大。可以见到分散或成组分布的小圆状和个别小角状萎缩肌纤维,其直径在6-30微米之间。部分肌纤维出现肥大变圆,其最大直径达130微米。可见个别分散分布的嗜碱性改变肌纤维伴随核肥大。可见个别新鲜坏死的肌纤维呈现匀质样改变。少数肌纤维出现核内移现象和肌纤维分裂现象,未见肌纤维出现环状、涡旋样改变,也未见空泡形成。在MGT染色未见典型或不典型的RRF。ORO染色可见个别肌纤维内脂肪滴轻度增多。PAS染色未见肌纤维内糖原增多,坏死的肌纤维缺乏糖元。酶组织化学染色:在ATP酶的酸性反应系列显示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在个别区域呈小片状分布。萎缩和肥大肌纤维累及两型。正常I型肌纤维的直径在30-90微米之间,萎缩I型肌纤维的直径在6-30微米之间,肥大I型肌纤维的直径达130微米。在ATP酶的碱性反应系列证实肌纤维的上述分布特点,正常I I型肌纤维的直径在30-90微米之间,萎缩II型肌纤维的直径在6-30微米之间,肥大II型肌纤维的直径达130微米。NADH-TR染色显示个别萎缩的肌纤维略深染。SDH和COX染色未见肌纤维深染,也未见COX阴性肌纤维。NSE染色显示个别萎缩肌纤维略深染,肌间毛细血管不深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Dysfer l in染色在肌纤维上完全阴性,可见散在分布的CD68阳性单核细胞,可见个别CD8阳性淋巴细胞。未见CD20阳性淋巴细胞。肌肉病理诊断:骨骼肌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

2 讨 论

MM是一种少见远端型肌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发病,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2p13的DYSF基因[1]。DYSF基因的cDNA编码产物为dysfer l in,主要表达于骨骼肌肌膜, 在靠近肌膜的胞浆囊泡中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也发现dysfer l in存在。其生理功能与细胞膜损伤修复有关。Dysfer l in缺失导致细胞膜损伤修复功能障碍,继而发生变性坏死[2]。

MM多见于年轻人,表现为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早期主要累及腓骨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后期可波及大腿肌、臀肌及臂肌。肌病早期CK升高明显,可达正常几十倍至上百倍[3]。MM肌肉病理主要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部分患者可见坏死肌细胞周围巨噬细胞浸润,其机制不清。MM诊断依据主要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肌细胞膜有明显dysfer l in蛋白缺失。本例患者青年起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近端受累重于远端,与其他报告不同;轻度肌萎缩;右侧胫前肌活检示典型MM病理学特点, 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Dysfer l in染色在肌纤维上完全阴性,可见散在分布的CD68阳性单核细胞,可见个别CD8阳性淋巴细胞。可确诊MM。因MM临床表现肌肉力弱、肌酶升高明显及病理见单个核细胞浸润,临床易误诊为肌炎,事实上,本患者曾在外院误诊肌炎,值得临床医师警惕[4]。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以对症处理为主,本病情发展较缓慢,一般预后不凶险。

1.Weiler T, Greenberg C R, Nylen E, et al.Limb2girdle muscular dys2 trophy andMiyoshimyopathy in an aboriginal Canadian kindred map to LGMD2B and segregate with the same hap lotype [J].Am J Hum Genet, 1996, 59 (4) :8722878.

2.Liu J,AokiM, Il la I, et al.Dysferlin, a novel skeletal muscle gene, is mutated in Miyoshi myopathy and 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J].Nat Genet, 1998, 20 (1) :31236.

3.AokiM, Liu J, Richard I, et al.Genomic organization of the dys2 ferlin gene and novelmutations inMiyoshimyopathy[J].Neurolo2 gy, 2001, 57: 271.

4.许则民,季守贤,刘 飙, 等.多发肌炎(皮肌炎)电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J].罕少疾病杂志,2005, 12(3):41-42.

R593.26;R741

D

10.3969/j.issn.1009-3257.2011.04.016

贺光辉,男,39岁,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康复、眩晕及肌病等

2011-04-30

猜你喜欢
肌病腓肠肌肌纤维
高频超声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腓肠肌病变的诊断价值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猪白肌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40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羔羊白肌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7
腓肠肌损伤的MRI临床诊断研究
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 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