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校园评价的四条标准*

2011-04-03 06:51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评价

● 张 丽

概括而言,和谐校园的概念内涵,可从下列四方面加以解读:一是以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重视建设高等院校的特色,发扬“和而不同”的精神,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以先进的文化体系引领和谐社会的发展;四是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进全球华人的团结,同时也为促进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理解作出积极努力。

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以构建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主题的,以构建节能环保型的绿色校园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校园建设规划和活动。可持续发展理念非常重视环境建设中的均衡有序的目标,防止涸泽而渔式的自然开发,两种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

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之中,使之汇入校园的景观视觉系统而持续传递绿色生态的主题寓意。通常反映出下列特征:

一是空间尺度宜人的都市主题。比如,设计合理的布局结构,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休憩交流区等各功能分区的划分科学合理,要留有足够的间隔空间和充足的绿化面积,进行错落有致的层次设计以增加美观实用的效果。

二是美观实用和节能环保的功能。科学规划有效面积及其使用价值,使校园物质设施既有文化含量,又有教育意义。使生态环保的意识形成校园中所有成员的习惯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绿色校园关键命题。以身作则、用细节说话是重要的,比如,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的意识体现在被人们感知的任何细节里,在教学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降低噪声干扰和保持环境的整齐卫生,尽量使用环保和再生材料制成的产品,并且支持鼓励师生从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使用等,上述作法对发动师生自发维护环境卫生、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使用环保材料都起到有效的榜样带动和教育意义。

此外,校园雕塑作品对优美的育人环境的构造产生审美和教育的双重功能,绿色校园要求进一步释放校园雕塑作品的感染力和构建人文氛围的艺术能量。校园雕塑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不仅集中反映高校师生的特殊的审美取向,而且也以稳固持久的艺术特质沉淀着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的嬗变,因而对高等学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来说,那些受到广泛赞誉的校园雕塑作品都转化为与校园形象不可剥离的“第一意象符号系统”,持久和凝练地传达这所学校的文化精神的意趣。

二、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引领工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驱动力和舞台。参与广泛多样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将使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获得锻炼和提高,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和谐校园的内在构成和主体内容。在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想象力获得无限的延伸,其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用的训练,其合作竞争能力、艺术表演才华、综合组织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好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在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该基准相关的指标包括:一是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包括课外活动)丰富多样,范围广泛,参与、普及率都比较高;二是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较高,有信心、有准备地迎接来自人生发展、未来职业和创业的挑战;三是院校有些学科建设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聚集了国内外名师、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招收众多的研究生,并且就业尚好。四是院校师生的艺术创造力比较高,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校园节日和艺术活动中引领创意、富于感召力和魅力,大学生在校园纪念日和大学生体育竞赛集会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三、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

适时积极开展校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的有利契机。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继承,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是起始于过去,贯通于现在,奔向未来的人生感悟、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长期持续积淀的优秀成果,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活跃校园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积极功能,包括校风学风的建设,大学生团体精神和情感的加强等。除此而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院校,对增强大学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愿望,以及激励大学生掌握和增进创造更好明天所必需知识技能都产生推动意义。

与该基准相关的要素指标包括:一是重视高校的特色和个性文化建设,通过精心的个性打造和建构比较优势,有效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院校侧重向大学生宣传本校的校史、校训、校风和办学理念,作为结果,该校的办学理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耳熟能详;三是大学生普遍认同母校的办学理念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和具有时代感的,并且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受到学生广泛的尊重。

四、适用的评价技术以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综合研究方法为主

人们通常所认识的 “评价”,大多为了帮助人们和单位机构了解某一计划和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及功效如何,以至于以评价促发展,以明智的决策推动组织的运作充分发挥其应然的社会价值。得雷斯(P.Dressel)说,所谓的评价,就是决定某种活动、目的及程序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制定规划、收集情报、决策三个阶段。评价所追求的目的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所掌握的资源。由此可见,评价已成为实用性概念。[2]

高等院校评价与院校的分类、分等和不同的拨款规定联系在一起,也说是说,院校评价是影响院校的等级结构、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多方位、多过程的、从而实现多种效应的动态系统,要了解和推动这个复杂的体系,使之有机地结合,必须对活动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计划”。[3]由此可见,科学方法无疑是和谐校园评价系统的客观性、公正性的基础依据,评价标准和指标是否判断准确和客观,实践操作中是否简洁易行,关键在于适用的方法和多次元综合性评价策略的选择。具体而言,按照评价对象具有的多元复杂的系统性特征、评价目标具有的多元综合性特征,以及总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和谐校园文化评价适用评价方法普遍表现出实践性、多样性与标准化并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客观研究与主观研究相结合等动态综合性评价等共同特征。

定量研究即采用统计方法、数据测算的方程和算法体系衡量评价对象的量的表现和情况,具有客观性方法的特征,常见的几种方法组合包括:偏差率和回归方程,指标的相关系数测量和因子分析方法,层次分析理论和建模技术,基于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数据处理,等等。

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特征的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ldentity System,CIS)、层次分析——建模理论(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偏差值——定位分析法,等等。其中,定性研究主要采用现象和范畴分析法、语言描述法和逻辑论证法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评价标准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对事物、活动和计划是否有效、是否有价值的判断和评论。具体方法包括报道、档案、调查资料的文献研究,记述性个别分析法即实地考察、个人访谈和座谈会等调研及会谈的纪要研究,工作汇报法即提交书面报告,包括自评报告、座谈汇报和单个汇报等,都属于实证方法中对定性研究法的应用。

[1]王建国.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

[2]庆伊富长等.王桂等译.大学评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0.

[3]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39.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