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迎 春,牛 文 苗,沈 善 良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问是课堂交往的必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是师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行为,[1]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2]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有效提问是教师教学设计和体现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有效提问的深入理解是提升课堂提问质量,实施有效提问的基础。
《现代汉语词典》中,“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有关教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应答的活动。”[3]而《西方教育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问(question)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作为了解学生学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的手段,又可作为教学技巧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逐步作出教师预期的回答,或鼓励学生为了培养他们自己的洞察力而对他们的亲身经验进行考察。”[4]综合上述定义,研究认为课堂上的教师提问,是教师带有策略性的、有目的的与学生进行的言语与思维交往,以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的教学行为。
“有效提问”就是有效益地提问,是教师清楚明了地、有目的有组织地提出简短的、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和回答,促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这里的有效就是指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主要是指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能引起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复述,而是需要分析、综合、评价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清楚地描述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问什么,进而做出明确的、创造性的回应;能打消学生的顾虑,令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具有导向性,能引导学生专心思考某一方向的问题。提问有效与否,不在于教师提问数量多少、难度高低,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虑,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参与其中并从中学到和获得什么。杜威的譬喻“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形象地揭示了教学的关系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依存。只有教师的教引起了学生的学的反应、即促进了学,才成其为“教”。[5]同样,提问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回应和思考,并从中获得了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或对问题的回答无所收获,提问就是无效的。
有效提问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唯一目标,课堂提问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体现,也即有效提问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教师理解和实施有效提问的首要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是训练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种外部的、语言化的思维正是在提问中开始的。[6]教师提问的语言是传达信息,刺激学生思想的主要工具。[7]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学生思维发生的起点,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有效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思维处于困顿时,一味思考会困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打开学生思想的阀门,将其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有效提问更能启发思维处于“静息”状态下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级的思维活动,从无疑问的被动状态走入有疑的主动思考,从“无”到“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体现,而且“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富于创造性的成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8]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需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解答的问题,在提问的指引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那些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和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因此,提问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思考,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是人们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9]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每个人都有力图认识、探究未知和疑惑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对学生充满着巨大的吸引力,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心理需要。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是白费力气,除非你首先使他渴求学习”。可见,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无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发问的本质正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10]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教师通过有效提问联系已知与未知、制造疑惑与矛盾,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因为平淡无奇、重复乏味的提问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
有效提问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情境对学习至关重要。皮亚杰指出“儿童不同化仅由物理参数确定的‘纯粹’客体,而是同化客体在其中起着某些作用的情境”。[11]教育实践也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12]42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进而探究问题的答案。没有情境铺设呈现出来的干巴巴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显得突兀,不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学生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不关注教师所提问题,提问就无效。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智育的核心任务。教学行为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其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有效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真正理解、牢固记忆。我国传统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用。[12]167有效提问在知识学习的这三个阶段都发挥着作用。在知识的理解阶段通过有效提问为新知识在大脑中获得正确的表征提供帮助,架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桥梁;知识的巩固阶段通过有效提问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转换学生学习维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得到巩固,通过提问巩固,学生认识并梳理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知识的应用阶段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即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所学知识也就自然得以应用。
此外,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12]129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激活学生原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建立解决问题的新图示,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学习者对外来信息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有效提问针对不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独特性的指导,为学生进行自己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提供各种信息素材,从而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获得新知识。
课堂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出有效问题的形式实现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是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交往,不同于讲述,是一种互动行为,需要学生的参与,有效提问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是照本宣科的朗读或背诵,而是针对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分析,重新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语阐述观点,为学生提供言语表达、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口头表达训练。应答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以多次学习和改进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提出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或错”这样的问题,过多简单的、判定性问题在课堂上泛滥,学生只要说一个字就可以回应和回答,没有开口发言进行言语表达的机会,自然也就不能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增进。
大部分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恐惧心理,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效提问过程中传递的不仅有知识信息,还有情感信息,师生在提问交流过程中将自身的热情传递给彼此,进行情感交流,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在体会课堂互动乐趣的同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提问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低效、无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能力欠佳是其直接原因,对教师提问能力较低的背后原因进行挖掘,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课堂有效提问。
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能够通过影响教师的知觉和判断,进而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最终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13]“教师施教、学生被教”诸如此类的师生角色观是专制制度与文化及相应的专制教学体制所滋生的,其目的仅在于通过教育复制专制与服从、压迫与被压迫、控制与被控制的社会关系。[5]这种教学观俨然将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主体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性格和控制取向使得学生必然成为受压抑、受奴役和被摧残的对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又从本质上违背了主体哲学的主客二元论,学生不能同时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主导的从属。教师与学生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新关系是教学关系的必然,也是教师所应秉持的新理念。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同时教依据于学,没有学就没有教,教与学的相互依存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依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师生双方是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二者地位平等。教师不只是“教授者”,他自身也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受教育,他在教别人的同时也在被教,教师和学生是同一学习过程的共同负责者,共同成长。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回应和思考以及达到有效提问,首先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摆脱灌输、控制与专制的教学观,树立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学观,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由决定与被决定的垂直关系,转变为相互依赖的水平关系。
在课堂提问中,应体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和参与性,教师树立对话新理念,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设置问题时从以下方面考虑,从而尽可能地达到师生的平等对话。(1)学生是提问的参与者,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进而参与其中;(2)学生是问题的思考者,通过思考理解并解答问题,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3)学生是这一过程的学习者,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学会质疑并提出问题。此外,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提问的难度和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从而做到有效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思维发展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在科学技术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变革,技术在不断更新,传递和储存知识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所以教学应该更努力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提问毋庸置疑是有效的。有效提问通过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从问题中开始,在问题解决中深入和发展。课堂提问不是让学生统一认识,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协助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为问题的设置指明方向,从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反思预设问题的有效性:提问的目标要使学生思考什么?提问的语言中是否包含引导思维的线索?问题的难度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思维水平?问题的类型强调发展学生的哪种思维能力?问题材料内容的内部关系对学生思维操作能力的要求如何?课前通过反思,确定正确的提问目的、选择合适的提问材料,使用恰当的提问语言进行有效提问,避免低效和无效提问的泛滥。促使教师提问的角度从“如何促进学”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后反思,重新审视和评判课堂中的提问,发现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助于教师有效提问能力的提升。
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关于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与他的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行为表现,这一行为就取决于学生与其心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的心理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学应创建一种能促进学习行为的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Hamachek)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育气氛,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会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们才不会退缩,从而敢于尝试学习。[14]因此,创建一种能够展开师生、生生间对话与交流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宜人的自然环境、适当的班级规模和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环境可以使人大脑清醒、兴奋、心情愉悦,从而保证旺盛的精力从事学习活动。和谐、积极、健康、生动的心理学习环境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1)健康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提供有利条件,能消除学生担心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自主地参与课堂提问,进行主动学习。(2)积极、生动的学习环境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3)在和谐、积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教师所提问题能快速地反应和思考,并能坦然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课堂气氛是压抑的、沉闷的,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心理紧张状态,或是根本无心听、不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提问就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创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作为有效提问的标志,及时反思“我的提问有效吗?”并调整课堂预设,让提问更有效,学生学习更快乐。
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使提问走向科学加艺术之路,从而才能使有效提问成为可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因此,有效提问应注重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相应认知水平、能够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有特点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机会展示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传兵,夏志芳.师生对课堂提问认同差异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45-47.
[2] 洪松舟,卢正芝.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30-3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67.
[4] 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60.
[5] 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6):7-9.
[6]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3.
[7] 熊梅.教师提问与学生思维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92(12):1-4.
[8]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9] 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3.
[10]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61.
[11] J.皮亚杰,R.加西亚.心理发生和科学史[M].姜志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4.
[12]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杨小洋,张爱群.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34-39.
[14] 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