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武昌建都情结

2011-04-03 05:06:02苏全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武昌汉口孙中山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都城建置一向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比如康有为就曾提出迁都主张,以为戊戌变法之张本。[1]20-23孙中山也说:“与存亡利害有最急切关系的,则是首都问题。”[2]52“都城者,木之根本,而人之头目也。”[3]75关于中华民国的首都设于何处,孙中山的思想有一个流变的过程,其中的武昌建都情结十分明显。

1897年5月,孙中山自加拿大抵达日本横滨,他对前来迎接的宫崎寅藏谈及建都问题:“建都,仆常持一都四京之说: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广州(南京),顺天(北京)。”该谈话的照片藏于台湾中央党史馆,[4]211中华书局1981年版《孙中山全集》第一卷[5]185上亦有记载。

1900年,孙中山在《致港督卜力书》中说:“迁都于适中之地。如南京、汉口等处,择而都之,以便办理交涉及各省往来之程。”[5]193

1902年,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孙中山继续阐述武昌建都主张:“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尚宾海之建都者,必逷远武昌。夫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外鉴诸邻国,柏林无海;江户则曰海堧尔,内海虽咸,亦犹大江也,是故其守在赤间天草,而日本桥特以为津济。江沔之在上游,其通达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雒,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候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5]215该文在大陆出版的《訄书》第五十三《相宅》、台湾出版的《章氏丛书》检论第七《相宅》中都有记载。都武昌,“内可以挟骆、粤、湘、蜀以自重,外可以临制燕庭,此正得中国本部南北两自然区域势力消长之交点,而求得平衡”[6]。

到了1905年,论及革命地点的选择问题,孙中山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当时,程潜于东京面谒孙中山,当孙谈到“慎选革命基地,以发展革命力量”时,程潜问道:“中国如此广大,选择革命基地,究以何处为宜?”孙中山成竹在胸道:“革命必须依敌我形势的变化来决定,如形势于我有利,而于敌不利,则随处可以起义,至于选择革命基地,则北京、武汉、南京、广州四地,或为政治中心,或为经济中心,或为交通枢纽,各有特点,而皆为战略所必争。北京为中国首都,如能攻占,那么,登高一呼,万方响应,是为上策。武汉绾毂南北,控制长江上下游,如能攻占,也可据以号召全国,不难次第扫荡逆氛。南京虎踞东南,形势所在,但必须上下游同时起义,才有成功希望。至于广州,则远在岭外,僻处边徼,只因其地得风气之先,人心倾向革命,攻占较易;并且港澳密迩,于我更为有利。以上四处,各有千秋,只看哪里条件成熟,即可在哪里下手。不过从现在情况看来,仍以攻取广州,较易为力。”[7]268-269于此可知,武汉和北京、南京、广州四地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革命基地,未来首都。

1909年孙中山在《复美国银行家函》中说:“武昌、南京两城,为吾党最得力之地,曾已商议停妥,一旦粤东各省起事,彼等必相率同时揭竿响应。”[2]332武昌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1912年4月12日,孙中山在《在武昌同盟会支部欢迎会的演说》一文中,出于反对袁世凯定都北京、控制中央大权的考虑,力主迁都南下。他说:“主张建都北京的,以为不在此建都,不足以控制满洲,驾驭蒙古。殊不知日俄逼处满蒙,早在其势力范围以内。华北燕云诸州,很不安定。沿海塘沽炮台久已撤除,尚难添置,外兵云屯,虎视眈眈。我以初立的民国,新创立的政府,竟孤处外无国防,内多危机之地,一旦为人所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此,欲求巩固安全之策,非迁都南方不可。”“就南方而论,又有南京、武昌之争,两地相交,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巴蜀、滇、黔,北控秦晋伊洛,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此中关系非同小可,希大家认真研究。还有人说,国家文明发达,要看海岸线长短,武昌僻居腹地,南京尤感偏枯。欲求消息灵通,跟上世界脉搏,就该建都于辐辏繁华的上海。殊不知孤峙海隅,租界环立,四面受敌,很不可靠。一旦强邻压境,必趋危殆。但溯吴凇,沿长江而上,镇江、南京、芜湖、安庆,叠锁重关,居中驭外的还要推武昌为天府。至于士气民心,素称振奋,武昌起义之功,就是最好的表现。目前建都北京,局势所迫,不得不权行迁就罢了。”[2]52-53孙中山之所以对“两相比较,本无轩轾”的武昌、南京做出取武昌舍南京的主张,是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就现状观察,其十分安全者,厥推武昌”。[2]53类似的记载是“(武昌)枢轴总揽,水陆交通,南足以连巴蜀滇黔,北足以控秦晋伊洛,指臂两湖,角犄三镇,则武昌信天下之根本,而上游之头目”,“居中驭外,终当目武昌为天府”,“此中关系,诚非小小”。[8]263,[3]76

1912年8月31日,孙中山在北京参议院演讲,继续阐述自己的迁都主张,他在历数了北京受列强所制的客观情形之后指出,北京“万不可居,将来急速迁移。至于地点,则长安、开封、太原、武昌、南京,无处不可。春间武昌,南京之争,皆不成问题。我非谓武昌离海较远,即可图存。盖图存在能自强,如不自强,即远在成都,贼亦能往。不过目前要择一离外人稍远,免于就近受缚如北京之地者,俾得便于自由练兵,从容活动耳”[9]之七,演讲,上册119-121。

同月,孙中山在北京与各报记者谈话,有记者问:“闻先生主张迁都,确否?”孙道:“余极主张迁都,其地点或在南京,或在武昌,或在开封均可。北京乃民国首都,而东交民巷乃有大炮数尊,安置于各要隘,殊与国体大有损辱。且北京乃前清旧都,一般腐败人物,如杜鼠城狐,业已根深蒂固,于改良政治,颇多掣肘。又以地势衡之,北京地点偏于东北,当此满蒙多事之秋,每易为外人所挟制,故迁都问题,实为目前之急务。”[9]之八,谈话64-65

1921年11月,孙中山为北伐事,于南宁对持反对立场的陈炯明说:“我们北伐如果成功,将来政府不是搬到武汉,就是搬到南京,一定是不回来的,两广的地盘,当然是付托于你,请你做我们的后援。倘若北伐不幸失败,我们便没有脸再回来,到了那个时候,任凭你用甚么手段和北方政府拉拢,也可以保存两广的地盘。就是你投降北方,我们也不管你,也不责备你。”[4]213,[10]108

孙中山之所以对武昌情有独钟,与其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关。那就是地点适中,平衡南北,交通便利;离外海较远,受列强威胁要小;有功于辛亥革命,封建顽固势力弱。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孙中山对武汉的亲身感受。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曾和陆皓东北游武汉:“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深入武汉,以观长江之形势”[11]169。1912年4月9—12日,孙中山莅临武汉,期间他视察了三镇市容和工商企业。10日,他在武昌城头,奥略楼下,纵览浩浩长江,遥望对江汉阳,对武汉的形势有了直观认识;11日,又乘轮渡江至汉阳,视察了铁厂、兵工厂后,沿汉水而上,在五圣庙登汉口岸,由存仁巷出后城马路直抵英租界,后转沿河街,抵熙泰昌茶栈,沿途视察了被焚毁的汉口市场,“伤痛瓦砾,督促建筑”[12]83。在《实业计划》中论及武汉时,孙中山对武汉的工商业是那样的了解,对三镇的形势是那样的熟悉,俨然一“武汉通”,其择都基础就奠定于斯时。

基于对武汉首都地位的心理认同,孙中山不时流露出关切之情。武昌起义中的汉口大火,使武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孙中山洞察此情,于1912年2月上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一连发出两道令文:《令实业部通告汉口商民建筑市场文》、《令内务部筹划兴复汉口市场文》。令文指出:“鄂江起义以后,战事倥惚,凡百生业,咸受影响,商家贸易,尤遭损失。而汉口全市为北兵焚毁,其惨酷情形,本总统蹙焉悯之!”[13]58为此,他督责内务部统筹全局,拿出工商、交通、市政一齐综合治理的方案,要在废墟上重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务使首义之区,变为模范之市”[13]68-69。

在1919年发表的《实业计划》中,孙中山从武汉重要的战略地位出发提出了对武汉未来规模的设想:“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三市居民,数过百万,如其稍有改进,则二三倍之,决非难事。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惟一之港。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非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11]260把武汉建设成“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14]294,是孙中山对武汉的殷切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孙中山之所以重视武汉,和当时的舆论倾向亦不无关系。如康有为1898年9月在《请设新京折》中指出,“武昌扼江汉之汇流,为全国之中地,人民辐辏,远近适均,出海而争,保险而守,进退皆宜,比于北方长安、河洛之塞,南方金陵、临安之偏,较为胜地,今营新都,武汉似可”[15]336。宋教仁作有《湖北形势地理说》,他认为:“吾则谓湖北今日之形势,以天下言之,则重在武昌;以东南言之,则重在金陵。自海通以来,长江门户洞开,航路畅行,又京汉铁路纵贯中国,而为水陆交通之中心者,厥为汉口。夫汉口非武昌附属之大商业地乎?左有龟山之险,右有鹦诸之胜,前枕大江,北带汉水,可以扼襄汉之肘腋,可以为荆郢之藩垣者,厥为汉阳,夫汉阳非武昌附属之大军事地乎?且武昌襟带吴楚,东下可以制长江之命脉,而上可以杜川湘之门户,又渡江而北,又可以扼山南之肩背,左可以捣中原之肘腋。”[16]84,[17]101911年11月12日,马君武在《民立报》上发表的《论新共和国当速建设国会》一文说:“将来之新国都必设于武昌,因其居中国之中点,且陆路、水路俱交通便利也。且此次之大革命起点于武昌,尤宜于此设新国都以为永久之纪念。”章太炎尤重视武昌,他在1911年12月1日《宣言》中说:“近见谋报以武昌危急,欲于上海设临时政府,鄙人决不赞成。……今日仍宜认武昌为临时政府,虽认金陵且不可,况上海边隅之地。”[18]528

当然,我们说孙中山有武昌建都的诉求,决不意味着他只认同武昌,这里说的是倾向性问题。比如孙中山就曾主张过于南京、西安、开封、广州等地建都,连他在1912年辞去大总统之后极力反对的北京,也曾有此主张,甚至重庆、伊犁、兰州、疏勒、太原等偏远城市,孙中山亦有建都的考虑。[4]211-213,[19]129-133

遗憾的是,尽管武昌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而且有首义之功,应该说是很有取代传统政治中心——北京,而成为新时期都城的可能,但由于其地理形势之不足,以及历史底蕴的相形较为薄弱,以至于它只能与都城的名分擦肩而过。[20] 38

[参考文献]

[1] 倪侃.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1(3).

[2] 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 孙中山.在湖北同盟会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M]//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姚渔湘.孙中山先生对于国都地点的主张[M]//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二辑第五册:近代史研究论集.台北:大陆杂志社,1970.

[5]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钱穆.论首都[J].东方杂志,第四十一卷第十六期.

[7] 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段[M]//回忆辛亥革命.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8] 陈霁云.中山先生五日驻鄂记[M]//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9] 大东书局编辑所.总理全书[G].上海:大东书局编辑所,1934.

[10] 苏全有.孙中山与三角联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1]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 严昌洪.梦想还是理想——从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J].近代史研究,1997(2).

[1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康有为.请设新京折[M]//汤志钧.康有为政论文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7] 苏全有.黄兴与阳夏战役[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8] 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 苏全有.杨毓麟的交通思想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0] 王明德.孙中山与南京建都[J].南京社会科学,2003(8).

猜你喜欢
武昌汉口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汉口北》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10
童迷黑白秀
童话世界(2017年34期)2017-12-04 09:09:48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4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