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视角探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人才的培养

2011-04-02 05:41杨焱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低碳译员口译

杨焱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口译能力已成为很多人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探寻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道路,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口译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英语教学中的口译训练环节,是否也能够遵循这一理念,探寻一种高效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呢?目前尚未有人将“低碳”与口译结合起来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低碳”口译培养模式的提出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口译教学是一项技能教学,口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口译基本技能。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课程列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院系也开设了英语口译课。但是,口译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一个学期,且课时少,因此如何使口译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低碳”口译培养模式。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义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生产生活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并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为了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141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正受到世界各国的追捧,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低碳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行。

将“低碳”的理念运用到口译训练中,即是一种“低碳”口译培训模式,它与传统的口译培训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口译培训沿用的是持续了多年的方法,以教师讲、学生译为主,未能与时俱进;二是传统口译培训的方式以交传训练为主,对同传浅尝辄止,没有引入更加适应口译培训的新机制。我们提倡的口译训练的“低碳”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低碳”是“低碳经济”概念中的三个基础,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广义的“低碳”是引申意义上的“低碳”,是指高效率低成本的口译训练。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时间效率,其二是金钱效率。无论哪种效率提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经济的低碳化。

二、“低碳”口译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点是它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类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能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具有“一线”工作的性质。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可以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归纳为:基础适度、重视应用。重视应用特别强调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是综合能力,二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2-3]。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的构建上,必须突出“应用性”特色,特别是突出其中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务实,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应力求高效,这些与口译人才培养的“低碳”原则是一致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口译学习与口译教学实践,认为以下方法是实现应用性实践性的“低碳”口译训练的可行措施。

(一)将训练重点由交传改为同传

口译领域有一个矛盾近年来日益突出:一方面,在各种应用场合中同传的使用相对于交传来说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口译人才培养仍旧以交传训练为主,同传课程只为少数已经学好了交传的“尖子”学员开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当前的口译人才培养仍旧沿用以往的模式,而过去同传的应用远没有现在普遍,交传教学仍是培养口译人才的主要方式;二是人们普遍认为同传的难度远远高于交传,要想学同传必须要有很扎实的交传基础。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如果同一个译员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同传的难度确实比交传大,但是,现在同传不像交传那样“单打独斗”,而往往是团队合作,译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记笔记,20分钟换一次班,遇到卡壳可相互救场等等,这些都可以大大降低同传译员的工作难度。另外,交传译员要暴露在镁光灯下工作,而同传译员可以在同传箱里工作,工作环境相对会轻松一些。最后,人们对交传与同传的要求也不同,对于前者,要求译员能够运用良好的演讲技巧,完整、准确地译出全部内容;而对于后者,人们往往只要求其能够基本传达出原意。

由此不难看出,交传未必比同传容易,在口译人才培养和训练中,交传、同传训练可以不必绝对分先后,也不必先取得交传资格再参加同传考试。人为地为同传设置门槛,只会使口译人才培养效率低下,导致同传人才匮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在口译训练中,将训练重点由交传改为同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教改中提高口译训练效率、实现“低碳”训练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推广动态合作学习模式

很多应用型大学在教学模式上都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等)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尝试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足够的实验与实训内容,有些学校将部分教学课堂转换到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刘和平认为“口译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职业翻译训练课”[4]。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口译的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即席翻译的笔记技巧,同传中的边听边说、听力预测、根据语义群断句、加“润滑油”使句子意思连贯等技巧都是在口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目前的现实是:口译课程课时少,每班的学生人数多,每人在课堂上的训练根本无法达到口译训练的目的。仲伟合教授认为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技能不应全部放到口译课上训练[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仅靠为数不多的课堂学时,学生的听说等能力很难满足口译的要求。因此,寻找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成了口译教学的当务之急。

根据口译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对于口译技能的训练,单靠个人来完成有着较大的困难,而在学生中推广动态合作学习模式是提高口译训练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说,加强口译教学必须首先在基础阶段结合口译特点加强学生的听、说技能训练,使之打下扎实的语言技能基础,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扩大词汇,注重知识的积累,提高胆量。这些训练都可以采用动态合作学习方法来进行。口译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伴随于学生整个口译训练和提高的过程之中。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既是小组合作,又是动态生成,我们把这样的学习参与模式称为动态合作学习模式,具体指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人员,学习的时间、地点都是不断变化的,或两人配对学习,或三人以上小组学习;或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小组,或以性别为单位组成小组。教师应针对口译训练的特点,合理地分配任务,发挥动态合作学习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口译训练技能。动态合作学习模式既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所有特点和优势,又有其自身特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动态生成,合作形式更宽泛,学习的时空大大地拓宽,不仅在课堂中训练,而且把口译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甚至渗透到网络论坛之中,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课外推广到互联网络,如论坛和QQ群,播客圈子等等。动态合作学习模式符合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即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

口译动态合作学习具体方法如下:把学生编成数对,然后相互训练记忆、逻辑。如学生A读句子或段落给学生B,选材可以逐渐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由汉语到英语,然后学生B说出关键词、要点,练习逻辑思维能力,或按源语复述甚至是完全重复再现信息来训练记忆。也可把学生编成小组进行更多内容的训练。因为保证口译质量的两个标准是译员选词准确与用词富于变化,为此,学生要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谚语、国际组织的名称、经济术语等等。小组学习可以相互交流各人拥有的资料。例如,学生A在阅读中发现“加强”一词可以译为“strengthen,advance,facilitate”,学生B发现“加强”一词可译为“promote,enhance”,那么交换所得后,每个人的词汇量就增加了一倍。或者学生A有国际组织名称的材料,学生B有谚语的材料,学生C有政治、经济术语的材料,大家将收集的材料分享交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学习还可以相互交流并探讨笔记方法。如表示同意,学生A用“agree”,学生B用“OK”,学生C用“√”,比较一下,找一个最好的方法,久而久之,形成一套高效的笔记方法。小组学习因为人多,且拥有共同的目标,学生可以在这个团体里充分训练很多其他内容:练胆量,做陈述;练听力,当观众;练口译,做译员。学生还可以在一起练习数字口译,每人轮流报出数字,其他人翻译。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所选数字千差万别,或大或小,或英或汉,有时是年份,有时是百分比,每个人的口音也不尽相同,或美音,或英音,或标准,或不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适应各种发音。小组内还可以交换电影碟片,共同观摩,进行配音比赛,这样,既有情趣,又练就了语音、语调的基本功。这种动态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之间推广,切实可行,提高了口译的训练效率,使得时时口译、处处口译的训练成为可能。如此高效的训练方法体现的就是一种“低碳”的理念。

(三)降低纸质教材使用量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它需要大量的训练。口译因其自身的特点,要求译员掌握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词汇。在口译选材上,应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专业性、知识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一本纸质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周期,不论编者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印刷出来的教材都是滞后于时代的。再加上口译训练要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达到口译训练的全部要求。如今,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得英文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材料唾手可得,VOA、BBC等广播节目和FOX NEWS、CNN等电视新闻节目都可作为课堂的训练材料。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提供模拟的场景,为口译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为演讲文稿、会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配上音像,汇编成辅助性的口译材料,还可以从网上获取一些即时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和国际会议的音像材料,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摒弃材料过时、内容单一的纸质教材,选择使用丰富多样的电子资源,既提高了口译培训的效率,又可以节约资源,达到了我们提倡“低碳”口译的初衷。口译教师,乃至各高校口译专业间还可以互通有无,共建电子资源库,资源共享,用“低碳”的方法提高口译培训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口译训练和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低碳”理念,逐步将训练重点由交传改为同传,在学生中大力推广动态合作学习模式,降低纸质教材的使用量,多选用实用的网络材料和多媒体音像材料,以有效提高口译人才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3]杨茹.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7(1):29-30.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2):17-18.

[5]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30-32.

猜你喜欢
低碳译员口译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