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构建

2011-04-02 05:41金松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程课堂

金松林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新闻采写是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介绍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逐步提高他们对新闻线索的捕捉和跟踪调查能力,使其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并按媒体的相关要求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在高校的教学模块中,新闻采写属于能力型课程。所谓“能力型”,顾名思义,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就该课程而言,就是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调查和新闻采写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就是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抓好课外拓展训练,倾力打造新闻采写的能力型课堂。

一、以课堂为基础,注重采写技能培养

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它能够集中、迅速、高效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作为新闻采写课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认真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在方法上,应密切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模拟式教学,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支配的地位,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倘若教师水平低、能力差,又缺乏敬业精神,讲授就只能是照本宣科,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心猿意马。现代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为此,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很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苦思冥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简短八个字,却道出了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深刻内涵,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只是适时从旁点拨,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对于新闻学专业学生而言,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所获线索的新闻价值,通过调查采访去发掘新闻真相,这些都是应该具备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思考。

与启发式教学相比,案例式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在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众所瞩目同时又具有分析价值的新闻事件及时引入课堂,深入浅出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2007年6月,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记者訾北佳为谋取所谓个人业绩,化名“胡月”,以喂狗为由,雇佣陕西来京务工人员卫全峰等四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纸馅包子”,并且用随身携带的拍摄工具将制作全程摄录下来。回到电视台后,他又通过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新闻专题片《纸做的包子》。7月8日,该片在《透明度》栏目播出后造成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的声誉。在谈到“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两者的区别时,这就是可供学生讨论的经典案例。2010年12月21日,山东《半岛都市报》一记者在拍雪景时,无意将一对正搞婚外情的男女拍了下来,后来这张图片被放大选登在报纸头版。第二天报纸上市后,该男子的妻子见到图片后闹得不可开交,该男子一气之下打电话到报社,认为未经他本人同意擅自将该图片刊登出来侵犯了他的隐私权,要向媒体讨个说法。运用这个案例,组织学生来讨论“新闻采访中的法律道德风险”既形象又直观,事半功倍。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或争辩,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博闻强记的目的。新近出现的一些新闻现象,以及新闻采写教材中的一些难点或关键性问题,都可以纳入课堂讨论的范畴。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代表发言、分组讨论、班级集体讨论,甚至还可以围绕某些问题组织辩论。在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放”和“引”。所谓“放”,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就是引导,当讨论偏离主题或观点明显错误时,要加以分析、引导;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者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也要引导、启发。总之,要使课堂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富有成效。

模拟式教学,即通过创设采访的情境,围绕某一个新闻事件,让学生扮演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采访“演练”。其形式既可以是走访,也可以是一对一的面谈,甚至还可以是对几个人或某个群体的采访。有时可以设计新闻现场,也可以是事后的新闻追踪。可以是公开采访,也可以模拟隐性采访。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组织安排相关活动。对于活动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不要急于纠正,可以将其记录下来,待活动结束后留给大家思考或讨论。人本主义的教学法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通过模拟采访情境,既能够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使单调的课堂学习变为富有情趣的学习经历。

二、以校园为平台,强化新闻采写训练

国内高校,新闻采写课程开设时间通常为一学年,100~120课时。从表面看,时间很充裕,其实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向学生详细介绍新闻采写方面的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参与新闻调查和新闻采写能力,往往捉襟见肘。因而,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也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外新闻采访,将两个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

大学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每天都会有事情发生。领导活动、学术论坛、知识讲座、文化交流、社团活动、体育赛事等等,都是我们可以采写的对象。新闻专业的学生要时刻保持敏感,注意搜集、捕捉不同的新闻线索,主动把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寝室、图书馆、食堂、洗衣房乃至便利店。新闻采写课的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调查和新闻采访活动,安排内容可以是命题式的,比如指导学生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友观、就业观、金钱观、消费观,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安全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等展开调查;也可以是自由开放的,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进行追踪调查。在组织上,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行分工,团结协作;也可以随机挑选,由个别学生完成指定的新闻采写任务;甚至还可以由教师本人带领部分学生一起参与有关活动的采访。这些工作结束后,可以围绕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小组座谈、班级评比、集体研讨或经验交流,也可以直接由教师打分作为平时成绩。总之,方式方法多样,不拘一格。但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学生寻找新闻的鼻子、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写作新闻的手艺。

系刊、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校园媒体,也是锻炼学生新闻采写能力的舞台。新闻采写课教师应该自觉加强同这些媒体的联系,鼓励学生多多参加这些媒体组织的相关活动,尤其要扮演好学生记者的角色,从校园生活以及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中间挖掘富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认真开展新闻调查和采写活动。通过反复训练,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能力。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引导班级学生创办班刊,设立新闻版块,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总而言之,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实习渠道,在校园内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搭建能力提升的平台,力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之外都有自己的采访活动,能力上都能得到锻炼。

三、以社会为主场,组织开展采访实践

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相比,校园内的新闻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题材多有重复。为此,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新闻调查和新闻采写能力,新闻采写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新闻事件的复杂性,而且更重要的,通过采前、采中、采后的具体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新闻调查和采写能力进行检验。

当然,教师也可以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领班级学生到宽广的社会生活中进行采访,让他们接触真实的新闻人物,采访真实的故事,学习真实的本领。自1999年以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带领他的学生足迹遍及河西走廊、楼兰古城、四川黑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黄土高原、凤凰城、珍宝岛、贝加尔湖、萨尔斯堡等地,他们开车边走边采访,边采访边上课。在《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一书中,李教授将这种方法归结为“大篷车课堂”, 即让学生行在路上,学在路上。这一做法受到国内外新闻界的好评,逐渐发展成为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特色。这一做法,首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虚拟情境,将理论学习与新闻采访实践直接结合起来;其次,通过手把手的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新闻采写的能力;再次,经过“实战”,能够让学生不断积累新闻采写经验,迅速完成从学生向记者的角色转变;最后,能够初步确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荣誉感。这些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的。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之外,也可以依托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到媒体单位参加锻炼。每个城市都有报社、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它们不但拥有四通八达的信息渠道,而且拥有一批精明能干的记者队伍。由于常年在一线采访,他们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过千奇百怪的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相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而言,这是他们的优势。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跟从他们实习,一起跑新闻,定会学到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弥补课堂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习能够了解媒体的运作方式,以及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激发自己的斗志,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新闻工作奠定基础。

四、以网络为纽带,搞好课程延伸教学

学生新闻调查和采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并不因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在随后的时间里,要认真进行课程的效果跟踪。其中,最好的跟踪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以网络为纽带,实施教学的延伸。

专事文化研究的美国学者W.J.T.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一书中指出,自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传统的文字早已使人厌倦,人们麻木的神经需要通过图片、声像、视频来不断地刺激、触动、唤醒。弥漫的类像和大众传媒技术日益成为操控现代人生活的主导因素,当然也深深影响了这些90后的年轻学子,悄悄地改变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他们已经习惯通过移动媒体和网络进行沟通,互换信息。为适应他们的接受方式,教师可以开设微博、博客、论坛。一方面,鼓励班级同学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采写经验,就课程知识提出疑问;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对一些社会现象或热点新闻的评论和看法贴出来,与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已经走上记者岗位的学生、新闻界名流加入进来,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

总而言之,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能力提升的渠道,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强化学生的课外实践,将新闻采写课的教学延伸到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