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视阈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04-02 06:21綦玉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教条主义科学性大众化

綦玉帅

(苏州市职业大学基础部,江苏苏州 215104;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从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视阈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綦玉帅

(苏州市职业大学基础部,江苏苏州 215104;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既要反对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而偏离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教条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一概予以否认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此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感召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性;意识形态性;教条主义;非意识形态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大行其道;另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一概予以否认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这两种错误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危害之大是无法估量的,严重阻碍了人民群众准确、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准确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对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理论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无疑是最丰富、最权威的理论,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每一个主题都能在他们那里找到根源。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道路上,他们几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和各种错误的思潮作斗争,因此,为了避免导致理论上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将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科学”,而对意识形态则更多的是揭露和批判其虚假性问题。但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随着它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的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社会意识中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此时,再笼统地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就极易连带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给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联系起来的是列宁。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一方面继续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必要性问题。列宁从俄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1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312因此,无产阶级也应该和资产阶级一样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自己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作中必须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否则就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1]325。列宁关于“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自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而言,有学者提出,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中,质的规定性包含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和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内涵;而量的规定性则有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辐射范围宽广,超越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也跨越了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各种界限。只有从这两个层面正确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语言和形式,讲究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通俗化,从而切实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2]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表现;而作为一种结果,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行动的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表现,成为人们的指导思想、生活秩序的内在规则、建立意义系统是其又一表现,同时要成为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的一部分。[3]综合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良性互动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的过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之上。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视阈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反对教条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任何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都会危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教条主义在哲学上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现实中的教条主义者,表现为满嘴的马克思主义词句,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剪裁现实、抹杀现实的生动性和个性,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甚至个别字句,不懂得矛盾的特殊性,照搬照套别国经验,等等。此外,在当代中国还有一种“西式教条主义”[4]。西式教条主义者过分夸大资本主义的成就,忽视甚至掩盖资本主义的曲折与丑恶。他们将西方的这个思想、那个理论奉为圣经,主张在中国全盘西化。这种教条主义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足够的欺骗性,而实践早已证明了教条主义给我国带来过重大灾难,它阻碍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

(一)教条主义危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最重要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而教条主义最终会威胁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邓小平对教条主义的危害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143教条主义一直是困扰和阻碍着党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做出正确的决策的不利因素。先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其次是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再是建国后“左”的错误的轮番上演,使得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教条主义有时以“左”的面目出现,有时也以“右”的面目出现。

事实证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由于教条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本本”式的理解,必然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给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延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对此曾作过深刻地阐发:“要反对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这就是因为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主义出发的原故。教条主义者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假使不反,革命就不能胜利。”[6]79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和认识,毛泽东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7]5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显然,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需要克服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否则,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是空谈。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所说的:“至于我们党内一部分同志所中的党八股的毒,所犯的教条主义错误,如果不除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8]833。当教条主义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也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现实进程。

(三)教条主义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并指导实践,其宗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而教条主义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二者脱离,必然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终消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影响力。工作上,教条主义必然带来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作风,不能正确地面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面对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条主义者常常是难以作为、无所作为;教条主义者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声誉,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误解和歧义。只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抵制其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影响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视阈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反对“非意识形态化”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各种丑化、妖魔化马克思主义的行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资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其意识形态的死敌,极尽语言辱骂、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武力镇压之能事。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二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新变化,欧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持自由主义倾向的西方学者源于对苏联专制社会主义的反感,开始放弃以往的激进理想和社会革命立场,认为“意识形态的论争时代”已经结束,人类进入了“意识形态终结”的时代。他们一方面宣扬西方社会制度的永恒性、价值观念的不可超越性,另一方面以时代变化为由,大肆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弱化,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也开始在国内蔓延。这种思潮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为导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提出了他们的主张。在经济领域,他们大力鼓吹“市场万能理论”和“私有产权万能论”;在政治领域,他们大力鼓吹“国际接轨论”、“告别革命论”、“政治多元论”;在思想文化领域,他们极力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制造思想混乱与信仰缺失的危机,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就其实质而言,“新自由主义实际上是少数人可以很容易的统治大多数,大多数又盲目的将自己的命运交在统治者手里。”[9]4

众所周知,阶级性是意识形态必然属性,它是为维护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权服务的。因此,所谓的“非意识形态化”其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借否定意识形态之名来掩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以抽象的人类价值或人性尺度来否定阶级分析,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否定社会主义,从而为资产阶级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大开方便之门。

就在国内一些人大力宣传“非意识形态化”之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却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为主要工具,不断向东亚、东欧、中亚和非洲等地区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所谓的“民主化改造”。如美国推出“普林斯顿计划”,把推进美国式民主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计划”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成“民主”和“非民主”两部分,要将全球的“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对抗“非民主国家”的挑战。这里的战略意图和意识形态性是不言自明的。

面对西方的各种“非意识形态化”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是持认同态度的。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有的人由于政治上不够成熟和缺乏经验造成的,对于这些人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以及自身政治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可以认清“非意识形态化”的真面目的;另一方面则是有的人对“非意识形态化”的本真面目有清醒的了解,试图以此来瓦解社会主义。在这些人那里,所谓“非意识形态化”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招牌,其骨子里充满着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最终目的是搞垮社会主义制度。“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严重干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也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反对和警惕“教条主义”和“非意识形态化”错误倾向的同时,必须固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着深刻地变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必须保证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导致我国意识形态的变质和转向。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决不可掉以轻心。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27-28.

[3]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9-12.

[4]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04-04-20(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Studies on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Ideological Nature of Marxism

QI Yu-shuai

(Foundation Department,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104;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Marxism is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nature and ideological nature,and we must handle their relations well dur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We must not only fight against dogmatism which only emphasizes the ideological nature but neglect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but also fight against the de-ideologization which denies both scientific nature and ideological nature of Marxism.Based on these,we must adhere to Marxism,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charisma of Marxism among the public.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scientific nature;ideological nature;dogmatism;de-ideologization

A81

A

1008-2794(2011)05-0013-04

(责任编辑:徐震)

2011-05-02

綦玉帅(1976—),男,山东青岛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基础部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教条主义科学性大众化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述评
王明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