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中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2011-04-02 06:21张旭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俄国教科书苏联

张旭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沈阳 110000)

历史语境中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张旭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沈阳 110000)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出现,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对它的评价也不能脱离对时代的认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必然性和可知性,它的社会功能是为无产阶级和党的事业服务。这些内容、特点和社会功能是同苏联独特的国情、社会实践需要以及民族文化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不能仅从其形成过程去考察,而应将其置于苏联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比较客观、公允的评判。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文化传统;文化启蒙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从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史命运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顿挫,都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审视其作为真理体系的合理性和理论权威的合法性,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走近马克思,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真正实现理论创新。在这一意义上,对于这样一种曾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想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反思,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尚未完成的重大理论任务。

一、俄罗斯文化传统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形成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今天看来,这种尝试虽然在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证明是有缺陷的,但这种理论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必然性的。

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创造性发展的条件。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当仁不让地垄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权。基于当时尚没有一本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著作,苏联人从自己的经验和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方式出发,构建了以本体论思维方式为指导、以知识论体系为特征的苏联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化的历史进程。作为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依据政权的力量在理论宣传和普及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正是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显学也开始在世界哲学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受俄国哲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苏联人所构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质。俄国作为一个文化后发国家,其哲学传统相对短暂,只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才形成自己的哲学理论。在哲学传统的继承上,德国古典哲学和东正教思想构成了其哲学理论的两大思想源流。其中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对俄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直接构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体系哲学的思维传统一直在俄国和苏联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从普列汉诺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列宁要补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方面可见一斑。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体系构架的设计上,苏联学者正是依据黑格尔哲学先验、经验、超验的理论模式,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标志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俄国人是以一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不证自明的先验真理体系的态度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和在苏联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然合理性是作为理所当然、不容质疑的前提而被肯定的,特别是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步确立,这种先验性获得了经验的有力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已经为俄国革命实践证明了的因而先验地统摄着人们全部行为的指导纲领。这种先验原则是无需用经验事实去检验的,相反,它要求所有的经验事实必须融于先验的框架之中。当人们在这种先验原则指导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必然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态度置于知识论的话语中,将其视为知识的总汇,理解为可为经验事实的认知提供指导的“先验知识体系”。而任何一种先验知识体系构架的最终指向,必定是一个超验的目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也由原来的先验原则转为以信仰为核心的超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被理解为先验知识体系,而且被当作信仰的终极。这种从先验到经验再到超验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路径,使以教科书哲学为样板的俄国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具有了一种普适意义和超验性质。而实际上它不过是黑格尔体系哲学架构的延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奥伊则尔曼在苏联解体后对以教科书哲学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中得出了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翻版的结论。俄国哲学传统中的这种黑格尔哲学情结,使苏联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过程中,必然地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按照体系哲学的思路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理论贡献和理论问题也都源于这种哲学传统。

在相对短暂的俄国哲学传统中,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外,俄国本土的东正教文化传统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定位,即正统性、惟一性、普适性。众所周知,“正统观“和“救世主义”是东正教两个核心理念。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视东正教为基督教之正统,将莫斯科称之为负有救世使命的“第三罗马”;而十月革命后,随着这一理想变成现实,苏联人的正统意识极度膨胀,“第三罗马”变成了旨在解放全人类的“第三国际”,救世主义变成了世界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取代了《圣经》和《尼西亚信经》。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旗手的苏联人正是从这一传统意识出发,很自然地将自己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视为惟一科学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正统”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解释;而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可能的”样板。

二、社会实践需要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嬗变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11因此,如果说俄国的哲学传统和文化传统决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样式和理论定位的话;那么苏联的革命和实践需要则决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功能。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理论被引进俄罗斯的,它的传播和发展主要是由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通常不是以纯理论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和解决社会变革的具体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主要被人们理解为改造社会的工具,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则成为其根本宗旨。这一理论特征决定了以苏联教科书哲学为标志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理性作论证。而这一基本功能则直接决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内容。

20世纪初的俄国所开始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与以往社会变革的最大区别,即是“意识形态先行”,在不具备先进的生产力、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依据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并在这些思想观念指导下,人为地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再利用政权使社会主义现实化。

从革命实践出发,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作论证,始终是列宁的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当年他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不仅仅是为了阐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因为由于波格丹诺夫等人宣扬的马赫主义,将导致否认世界的客观性、必然性,进而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哲学笔记》写作则是因为俄国党内有人借口俄国落后而否认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而需要用辩证法来论证革命的合理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文中,针对俄国民粹派在俄国革命道路上的错误主张及对马克思的攻击,列宁更是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而全部问题不过是把社会进化看作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2]32

十月革命后,随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取得了政权,上升为统治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也由在野的革命理论转变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这种身份地位的变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以新的功能和任务,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合理性作论证、巩固党的领导、维护领袖的权威,成为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如果说在革命时期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批判、论战的方式为社会主义革命做论证的话,在苏联时期则主要是通过阐释和辩护来为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了。这里服务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服务的手段却依然如故。因为维护党的领导、论证党的政策的合理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调其客观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为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为党及其政策作辩护时,它所遵循的逻辑思路是:世界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们只要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获得成功;而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苏联共产党,是惟一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力量,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服从客观规律。这一理论倾向在作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初始化样本的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斯大林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出发,将社会规律归结为与自然规律一样的纯客观历史进程。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因为“既然自然现象的联系和相互制约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那么由此可见,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和相互制约也同样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说,尽管社会生活现象错综复杂,但是社会历史科学能够成为例如同生物学一样的精密的科学,能够拿社会发展规律来实际应用”[3]424。

通过这种对规律性、客观性的阐述,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和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问题。在俄国人看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正是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思想,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在这一意义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客观必然性、规律性,除了为自己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作论证之外,在学理上也是有其合理性和文本依据的。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与苏联式的思想启蒙

俄罗斯没有经历过西欧历史上的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历程,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东正教为主导的宗教文化。这种文化样式对来自于西方的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西方理性传统持有一种本能的拒斥和批判态度,这可从斯拉夫派到民粹派的整个思想和理论活动中反映出来。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从笛卡儿到莱布尼茨、斯宾诺莎、黑格尔,一脉相承地论证理性是认识的源泉,经验所提供的认识是偶然的、不可靠的,只有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才能理解存在。”[4]83-84而在俄罗斯人看来,“西方人因其抽象理性的片面发展而丧失了对理性全能的最后的信仰。这样,西方人被迫或者停留在这样一种状态上,即对一切高于感性需求和商业盘算之上的东西近于动物般的冷漠。”[5]72在这种理性精神基础上形成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必然意味着庸俗的市侩气、小市民气,意味着物欲横流、人的异化。因此,在近代俄罗斯的思想发展中,“反资产阶级性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普遍意义,从宗教思想家到无神论者,从斯拉夫派、赫尔岑到彼得拉舍夫斯基,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到民粹派、社会主义者都反对资本主义。”[4]250俄罗斯思想传统中的这种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拒斥所形成的一个重要负面影响即是极大迟滞了俄罗斯的理性精神的觉醒,从而延缓了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2]238。因而在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苏联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客观上要求以理性精神特别是科技理性来武装人们的思想。因为大工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科学理性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苏联哲学,必然地也要体现出近代西方理性哲学的特征,即以强调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为主要内容,以知识论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普及科学理性和科学知识,担当起文化启蒙的历史责任。

这种苏联式的启蒙运动与西方历史上的启蒙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这种启蒙运动不是如西方那样是自下而上的,而是自上而下,由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强行灌输的。在列宁看来,在俄国这样一个宗教思想浓厚、社会主义意识缺乏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国家行政干预的手段,加强意识形态控制并对广大群众进行无神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启发其民族意识,激发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民族主体性。对此,列宁指出:“我们已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247-248因此,要将这种新的理论传输给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在苏联的政治文化条件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宣传、灌输,而以知识论体系形式出现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最好的载体。

其次,这种启蒙既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精神教育,又要进行无神论教育。列宁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小手业者)只有通过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条直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应该把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供给他们,把实际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告诉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影响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用种种方法从各方面使他们振作起来。”[6]605-606“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善于唤起最落后的群众自觉地对待宗教问题,自觉地批判宗教。”[6]60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强调科学性和唯物主义传统,特别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传统,从而体现出了向旧哲学回归的理论特征。

第三,苏联的这场以思想教育形式出现的启蒙运动,是在国家主导下的全民性运动,通俗化、普及化是其基本特征。客观上讲,由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抨击与俄罗斯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契合点;因此,俄国人是从价值认同的角度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使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上升为理性认知并成为政治信仰,则是苏联共产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由于俄国是在整体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尽管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被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大量翻译引进了俄国,但由于群众普遍性的文化水平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群众很难领会马克思艰深的理论原著中的革命内涵,这不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范围的扩大,而且妨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立足于俄国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现形态,创立一种与俄国实际情况和政治生活紧密结合,更容易为俄国普通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地传播到大众中去,使之真正成为俄国大众的思想行动指南,真正地在俄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实际中发挥作用,就成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上述需要,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应运而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以系统化、规范化、通俗化和简捷化的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使一般群众迅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使群众由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到理论认同,的确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第四,以教科书的形式阐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苏联经验,将苏联马克思主义推广到全世界,实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启蒙,这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的又一重要任务。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实际上这是斯大林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讨论稿的意见)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国际意义”为题,专门论述了这一思想。他说:“同志们没有估计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全部意义。这本教科书不仅对于我们苏联的青年是需要的;它对于各国共产党人以及同情共产党人的人们是特别需要的。我们的外国同志们都想知道,我们是怎样挣脱了资本主义的镣铐的,我们是怎样以社会主义精神改造了全国经济的,我们是怎样达到了和农民建立友好关系的,我们是怎样使我们这个不久以前还是贫弱的国家变成了富强的国家的,什么是集体农庄,为什么我们虽然生产资料已经公有化了,但还没有消灭商品生产、货币、商业等等。他们想知道这一切以及其他许多东西,并不单纯出于好奇,而是要向我们学习,并为了自己的国家来利用我们的经验。因此,一本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不仅具有国内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因此,需要一本能成为不仅是国内革命青年而且是国外革命青年的必读的教科书。”[3]573-574

上述论述充分说明了,苏联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各类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编撰工作,除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之外,通过教科书的形式确立苏联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地位,宣传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苏联经验,也是其重要目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了解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毛泽东正是在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以后,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新的理解,并据此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这两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共和国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也正是在苏联教科书哲学的熏陶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我们否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就等于否定了我们自己的历史,从而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任何哲学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的因素。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存在过并且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哲学理论,不能因苏联解体而予以简单否定。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独特政治文化背景出发,客观地评介其历史地位,认真清理其存在的理论问题,这既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学术原则,也是我们向历史负责的基本态度。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白晓红.俄国斯拉夫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基列耶夫斯基.论欧洲文明的特征及其与俄罗斯文明的关系[J].世界哲学,2005(5).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Philosophical Paradigm of Soviet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ZHANG Xu

(College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12,China)

The advent of philosophical paradigm of Soviet Marxism is not an outcome of someone’s subjective will, but the result in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And its evalu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ra.The basic contents of Soviet Marxist Philosophy ar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ose fundamental feature is to emphasize its objective,scientific,inevitable andknowable nature.And its social func⁃tion is to serve the causes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Party.The contents,the fea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Soviet’s uniqu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needs of social practice 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place the studies of Soviet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social,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Only in this way,can we make a relatively objective and fair judgment of Soviet Marxist Philosophy.

philosophical paradigm of Soviet Marxism;cultural tradition;cultural enlightenment

A81

A

1008-2794(2011)05-0001-05

(责任编辑:徐震)

2011-04-18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困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路径的关联性研究”(L08Bzx 004)

张旭(1958—),男,吉林榆树人,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

猜你喜欢
俄国教科书苏联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