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情景缺省的翻译模式

2011-04-01 15:27
城市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缺省接受者译语

田 俊

(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湖南 益阳 413000)

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情景缺省的翻译模式

田 俊

(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湖南 益阳 413000)

情景缺省的存在是跨语言、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翻译者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语接受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理解源语内涵,消除交流障碍。

关联理论;语篇;情景缺省;翻译模式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意义的转化过程,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语言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中。这一点已经成为译界的共识。缺省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现象。缺省是不可避免的。缺省的存在使不具备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难以甚至无法建立起语篇的连贯语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翻译者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过程中寻求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语接受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理解原语内涵,消除交流障碍。

一、关联理论对语篇缺省翻译的解释力

(一)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把现代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学、认知科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我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在诸多的理论中,我们发现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与翻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和适存性,因为关联理论是一种涉及语码和推理过程的交际理论,而翻译是一种既涉及语码又涉及推理过程的交际行为,所以二者有着直接的兼容性。关联理论是法国认知语言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从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关联准则入手,于1986年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该理论以交际与认知的关系为关注的核心,认为要确定交际者的隐含,受体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1]随后,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即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为了交际的成功或者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做出合理的阐释,使受众在理解译文时,能取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Processing effort)。[2]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好,推理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小,反之亦然。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但它能够科学地解释翻译这一错综复杂的交际现象,有效地指导翻译活动。

(二)语篇情景缺省

语篇语言学理论是翻译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之一。语篇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结构上看,语篇是由语言单位构成的、承载交际者意图和信息的载体;从功能上看,语篇含有经验功能、逻辑功能、人际功能等多种功能和意向性、可接受性、情景性、信息性等种种成篇因素,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构成语篇的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语篇的连贯不仅指句与句之间的语义连贯,还可以指语篇内各级各单位之间语义和形式上的各种联系,以及语篇内符号所体现的真实的或可能世界中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3]然而在交际中,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除非有特殊的目的,交际双方在应用概念时,一般都不会将有关图示中的所有信息全部输出,往往只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择重点或典型而用。那些对交际双方来说是不言自明的内容,往往被省略。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被称为“情景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的信息有关,就称为“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4]语境缺省的信息可在语篇内搜索,但文化缺省的信息往往在语篇里找不到答案。

(三)语篇情景缺省的关联理论解释

关联理论从认知特征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解释了缺省的必然性。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省去不必要的即双方已知的信息,而在阐释或翻译时,人们总是最大程度地增强语境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推理努力,以达到最佳关联。缺省就是被省去和过滤掉的信息。它无损于交际效果。缺省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人们认知和处理上的局限性。语篇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构成了一个信息集,但人的大脑不可能处理所有的信息,所以只能提取信息集中的一部分,而将其他信息背景化,成为缺省信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有一种以最小代价换取最佳效果的自然倾向。一般情况下,信息接受者只用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语篇,该标准使他认为自己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虽然信息接受者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所以在相同的认知语境条件下常常会得出类似的结论。缺省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文字载体的理据可以被忽略这一事实。在人类的认知关联机制的作用下,在语言系统内,语言的价值由语言的结构和关系所决定。所以,只有当文字成为审美手段时,文字载体本身才成为认知处理的对象。除此之外,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往往只处理载体所表达的意义而非载体本身,也就是说,语言载体往往是被忽略的信息。这种情况下缺省的是语篇中文字载体层面的琐碎信息,具体可表现在语篇中的文字、语法、结构、习语或表达形式等许多方面。此外,由于译语语言资源不足,为了照顾整体的关联或翻译效度,有时要牺牲原文的语义内容,这是翻译过程中为顺应交际目的而引起的语义内容的缺省。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就是要求翻译时根据语境进行调变,在意义和内涵上向原文趋同。调变实质上蕴含各种各样的缺省。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情景缺省的翻译模式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这个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语篇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语篇中的实际“语义真空”(vacuum of sense)就会由接受者记忆中的知识而获得填充,从而产生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然而,这种非常普通的交际策略在语篇翻译中却变得非常棘手。由于知识环境的差别,记忆中缺乏相关知识时,常常会在碰到缺省时出现意义空缺,无法将语篇内的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语义,因而在理解上出现困难。所以,译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依据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对之进行重构。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模式:

(一)加注法

加注法是对原语语词进行直译或音译,而将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放在注释中,注释包括附注、脚注、尾注等。注释篇幅的长短视缺省的内容多少而定,有时可以直接在译文中嵌进注释性行文字,使译文简练直观。

1.直译加注

直译即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法,句子结构与原作相似,但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调整的方法。但有时对原文作品进行直译后,仍无法在译文中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通过注释进行补偿。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不乏用直译加注的方法重构情景空缺的例子。如:

原文1:“这断子绝孙的阿Q!”

译文1:“Ah Q, may you die sonless”--- a curse 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

2.音译加注

音译是翻译语词的一种重要手段。当译语中找不到准确对应词时,可采用音译。但就汉语而言,它的语言传统是“因形见义”,很注重形与义或音与义的结合,即汉字符号具有承载视觉——语义信息的功能,对那些音、形、义没有联系的外来语进行音译时,不能不考虑社会的接受力。如果把“南音”音译成“nan yin”,不了解汉文化的英文化的读者想必对此也是不知所云。所以,笔者对一些民族文化特征性很强的人名、地名和术语,就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

原文2:路左有一巨石,石上原有苏东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

译文2:To its left is a large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 “云外流春”(yun wai liu chun, means“beyond clouds flows spring”) written by Su Dongpo, 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加注法能较好地体现源语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源语文化知识,并有利于引进外来语。加注是解决文化缺省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处理文化缺省比较密集的语篇。其缺点在于译语接受者不得不暂时中断阅读,去查找注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的兴奋惯性。

(二)明示法

明示法即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借助注释。如:

原文3:Her sharp remarks about the winners are nothing but sour grapes.

译文3:她对获胜者的尖锐评论只不过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而已。

明示法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连贯,阅读的兴奋惯性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文内可用于语篇外文化介绍的空间有限,源语含蓄的审美效果也会因译文透明式(transparent)的处理方式而受到削弱。例如“橄榄枝”被译为“求和的橄榄枝”(不加注释)时,读者只能从文中了解到“橄榄枝”象征“求和”,却无法知晓与此有关的文化背景。

(三)归化法

归化法即以译语接受者为出发点,用蕴含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源语文化身份的一种翻译方式。从交际的角度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而且,人们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预设,这就是说,译语接受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的内容,这是归化法存在的理据。如:“杀鸡取卵”译为:“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又如:原文4:I have many hot potatoes to handle everyday.

译文4: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

原文5:Tom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文5:汤姆值得信赖,他既忠诚又正直。

归化法的优点在于译文易于理解,读起来比较自然和生动。不足之处在于运用时有局限性,若不存在译语文化的限制,若没有译语读者接受能力上的限制,最好不使用归化译法,因为随着国际间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译语接受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的日益增多,以及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对外来文化理解的不断加深,原来需要采用归化译法的内容,现在则完全可能采用一种直接的、保留原语文化内涵的译法了。

(四)删除法

删除法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缺省。如:

原文6:——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

——让你车马炮。

译文6:——I know only the most basic moves.

——Would you like me to allow you a handicap?

原文7: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译文7: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该翻译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了解的文化信息,但由于这种译法删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义真空的内容,从而使译文语篇处于较好的连贯状态之中,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翻译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缺省是信息处理中的必然现象。单语内部的信息传递是如此,跨语言的翻译活动更是如此。关联理论为语篇中情景缺省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翻译活动中,缺省往往是两难境地中的最佳选择---依据最佳关联做出的最佳选择,即:在现有语言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译文尽可能向源语文本趋同,以实现交际者的意图,满足信息接受者的期待。

[1] 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5

[2] Ers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16

[3] Van Dijk T A, Kintsch W.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 New York & London: Academic Press,1983: 149-151

[4]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6

[5] 赵彦春. 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3): 117-121

[6] 方梦之. 译学词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4.

[7] 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6): 121-122

Translation Modes on Discourse Scene Defau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IAN Jun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he existence of scene default is an obstacle for cross-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the bridge of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translators have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o reconstruct and re-establish the semantic coherence so that the receptors can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original language better.

relevance theory; discourse; scene default; translation mode

H 315.9

A

1672–1942(2011)02–0095–03

(责任编校:高 武)

2010-05-08

田俊(1975-),女,河南桐柏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与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缺省接受者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Flu Study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