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细望
(长江大学 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高校建设学习型班级对策探析
孙细望
(长江大学 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都需要高校建设学习型班级,但部分大学生重现实利益、轻长远追求,重个人利益、轻集体精神,重个人发展、轻共同愿景等障碍因素,制约学习型班级建设。高校须遵循学习型组织理论,有效开展学习型班级建设。
高校;学习型组织;班级建设
学习型班级是指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具有共同的个人和集体愿景,形成自觉纪律,能激发个人和团体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超越自我,进而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推动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群体。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七到十年内翻一番。知识极速增长,导致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理应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排头兵。高校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群体之中,因此创建学习型班级、培养学习型人才,成为高校体现和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正式认可[1]。终身教育的三原则是:学习是终身的历程、学习在各种情境中发生、终身教育的实现是由个人来完成。大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建立学习型班级不仅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代部分大学生没有合适的个人发展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一方面,学习目标仅仅是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往往只停留在规划层面,却难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对学生未来就业愿望的调查中,40.2%的首选“高薪”,36.7%的首选“舒适的工作环境”,只有10.1%的首选“个人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发展”[2]。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超前有余,但行动不足。建设学习型班级,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
(一)重现实利益,轻长远追求
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一种令人担忧的价值观,即扭曲现实与理想的辩证关系,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将来发展。一方面,只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热衷于考认为有利于就业的证书;另一方面,会被蝇头小利所诱,如热衷于经济上的自立,想方设法赚钱。因此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树立探究性的学习精神。
(二)重个人利益、轻集体精神
要想获得持久的学习能力,需要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行之有效的主导自己的行为,并对影响团体行动的个人行动结果负责。这种能力的实现往往与团队协作密不可分。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重个人主义,轻集体观念。另外,学校的激励机制“奖学金”,只有少数优秀生能够获得,学生之间容易形成零和心态,对“团体学习”的模式容易产生认同危机。
(三)重个人发展,轻共同愿景
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共同愿景的建立对组织实现高效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班级共同愿景往往不易凸显。班级更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当学生毕业后,随之分散到社会各行各业,因此,班级的共同愿景不易形成。加之班级无固定教室,经常合班上课,大家课前来、课后走,班级同学之间联系较为松散,班级观念不如中小学时强烈,不利于班级共同愿景的形成。
(一)纠正新生心理偏差,为学习型班级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面临从中学到大学在各方面的转变和过渡,如环境、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转变。特别是心理预期的偏差对学生影响很大,高中时差不多把大学想像成人间天堂,在高中基本上是鹤立鸡群,上大学后发现周围同学能者成群,心理优势顿时消失。此时调整不好心态,不仅影响大学学业的完成,更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须尽早实施学习型班级创建方案,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纠正心理偏差,提高自信心,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二)结合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共同愿景科学合理
建立学习型班级的共同愿景,必须结合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与自己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和班级共同愿景有机结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相关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巩固专业思想。其次,应系统阐述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让学生清楚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该学好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最后,充分发挥学校专家教授的引领作用,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职业生涯指导,使其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三)有效消除零和心态,引导学生培养团队精神
要想形成团队学习机制,必须有效消除同学间的零和心态,引导学生认识到同学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第一,要加强班干部之间的团结、协作。发挥每一名班干部的作用,以他们模范行动和整体形象去引导学生。第二,要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强化集体荣誉感,并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愿意为集体而努力。第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所以学生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应教育学生学会求同存异,互相理解,化解矛盾,消除隔阂。
(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开展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一方面比个人学习更能强化学习动机和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启迪心智、共享资源、激发个人的潜能。第一,可以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促进互相激励,向更高目标前进。第二,可以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小组之间的成员互相交叉,通过以反思和探询为基础的深度会谈和日常学习讨论,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发掘出原先不曾注意的学习潜力,从而创造彼此间深深的信任、互相支持的和谐气氛,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和学习共同体。第三,还可以经常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第四,改革奖学金的发放方式,如变班级内排名为年级内排名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团队学习带来的好处。
(五)大力加强生产实践,促进学生进行系统思考
大学生临考抱佛脚、考后即忘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开展生产实践,促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认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回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系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另外,可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解决”上来,即将自己认为个人或团队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经过团队成员间交流、沟通、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亦可促进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
[1]饶红,王莉.学习型班级:理论内涵与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6).
[2]王璐媛.当代“90后”大学生构建“学习型班级”的瓶颈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0(5).
G642.0
A
1673-1395(2010)04-0098-02
2011-02-12
长江大学校级课题(Xy201023)
孙细望(1973—),男,湖北咸宁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