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写语文课程导学案的几点思考

2011-03-20 11:10孙静美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目标

孙静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很多学生课前从不预习,坐等上课。因为不预习,所以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时只是忙于听课,机械地记下老师的板书或所说的重点,根本就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全是被动地学习,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谈得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实现课堂的高效,教育者们根据“教学围绕着学,教才主动;学要围绕着教,学才主动”的指导思想,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试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们通过探索在课堂中寻找到了一个抓手,那便是“导学案”。尤其是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的成功,让很多教育者看到了希望,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得到了大力推广。导学案在教学中运用的成效让人感到惊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同时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课业负担。但是学生自主地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是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使知识深入浅出,而差的导学案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的老师在对导学案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设计编写导学案?什么样的导学案才是真正有效的?下面就谈谈我在设计编写导学案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导学案>教案

有的老师认为导学案就是教案,所以编写的导学案往往就是对教案的 “克隆”,而我认为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学案的内涵应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方案。导学案是指教师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

教案的重点在于怎样教,教师为主导亦是主体,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学过程以灌输为主,由“垂钓者喜好择饵”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导学案则致力于研究学生的学情,重点在于研究使学生怎样学,从而达到“教学合一”。它要求老师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教学,甚至研究学法要重于教法,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由鱼择饵”,鱼不同,饵则不同,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

当然两者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教案是导学案的基础,设计不好教案就设计不出好的导学案。导学案又是对教案的升华,它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的前提下对教案的创新。就以上这几点来说,导学案的内涵应大于教案。

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以教材为主体的灵活性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此外导学案的设计应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导学案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这样的导学案才能成为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

思考二:导学案≠学案

在设计导学案时还有的老师将导学案误认为就的学案,如下面这篇导学案。

案例:《背影》的导学案

一、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二、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四、字词学习

(1)注音

交卸( ) 簌( )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箸( ) 狼藉( ) 琐屑( )

(2)释义

光景:

祸不单行:

踌躇:

颓唐:

不能自已:

赋闲:

(3)补充字词

五、问题思考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2)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3)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背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词,体会有何妙处。

从这篇导学案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将导学案与学案之间划上了等号。其实导学案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学案,因为导学案与学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导学案的设计重点应突出一个“导”字,它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它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而学案则无法体现导学的功能。上述案例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就没有突出导学案“导”的功效。那么在编写导学案时如何才能体现这个“导”字呢?

首先,导学案的“导”体现在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之类的词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一篇好的导学案应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记住什么、认识什么、区别什么、学会应用什么,从而给学生明确的思维导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首先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学习目标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关键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其次学习目标应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学习目标也要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做到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

其次,导学案的“导”体现在它注重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学生有效自学的金钥匙,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学法指导要告诉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或解决同类问题的主要抓手和基本思路,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前后的联系,哪些问题自主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或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整理带“然”字的词语后归纳解释此类词语的方法,通过自我总结加深印象从而达到受之以渔的目的。

最后,导学案的“导”还体现在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二是无疑而生,似乎无师自通。要克服这两个毛病,就需要发挥导学案“导”的功能了。拿到一篇文章,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学生并不清楚,而导学案中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所以问题要精心设计,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如在《故宫博物院》一课的导学案中,我先设计让学生填写故宫的平面图这个环节,再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作者的行踪路线,从而归纳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这样循序渐进,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这个学习重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思考三:导学案<试卷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所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反馈练习这一环节。可有的老师却理所当然地把试卷当成了反馈练习,这无形之中又回到了题海战术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学案中的反馈练习是为了让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它决不是一个个问题、一道道试题的简单罗列。它在容量上应小于试卷,做到“精选”“精练”。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练习题。

首先,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习题要覆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有代表性、针对性,源于教材,又活于、高于教材,覆盖知识点,又突出重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故宫博物院》的导学案中,因本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说明文的空间顺序,所以在设计反馈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根据一间房间的平面示意图,介绍房间的布局,以便使学生加深对空间顺序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可采取分层达标检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也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需要努力跳才能摘到手。只有这样的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们在设计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三思而慎行,切不可将导学案与教案、学案、试卷混为一谈,穿新鞋走老路。只有清楚地认识导学案的特点,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导学的功能,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低耗高效”的境界。

[1]李健.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教学与管理,2001,10.

[2]覃伟合.中小学学案导学模式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

[3]杨同科,贾绍翠.“学案与导学”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8.

[4]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2004,8.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目标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半张纸》教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