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街福:创造与想象地方特色文化的场域

2011-03-19 16:58陈华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温州民俗

陈华文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拦街福:创造与想象地方特色文化的场域

陈华文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表现在:依自然环境被创造和强化,依托生活方式被传承和改造,依民众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地方特色在融合过程中成为主导性的核心,外来文化在吸收过程中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拦街福是温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它的存在和被不断改造,符合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不断被地方化的规律。拦街福证明民俗文化是基于生活在想象基础上被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拦街福;民俗文化;地方特色

温州的拦街福既是一个庙会性质的地方特色文化集市,也是一个民众展示生产生活成果的场所,还是一个城乡民众释放地方文化的狂欢节,更是一个民众创造与想象地方特色文化的场域:温州人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善行、工艺品、娱乐节目和口味独特的饮食,都在十多天的拦街福节会中①拦街福的举行时间, 传统上是农历二月初一到三月十五日, 但在重新恢复之后, 时间已经大大缩短, 大约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 延续十来天.进行全面的展演,一派喜气洋洋、物阜民康、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

民俗文化依托“民”而存在。在现实中,“民”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存活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一句话,“民”就是生活于不同地方的具体的一个个的“人”。这些个“人”,都有呼吸,有生命,有感情,有文化。他们不仅生活着,还创造着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其中就包括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钟敬文说:“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它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我们常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组织(如家族、村落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比起民族中的上层文化来,民间文化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是不管是上层文化还是下层文化,都会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不过由于各种条件不同,文化现象的变动,不免有着或迟或速或小或大的差别罢了。”[1]这种属于下层的、家族的、村落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

(一)民俗依托自然环境不同被创造和强化

民俗是民众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地方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物产形态等息息相关[2]。首先,从民俗的被创造来看,它极大地依托环境等自然因素。在平原创造与平原环境相一致的生活习俗,在山区则创造与山区环境相一致的生活习俗,在湖海则创造与湖海环境相一致的生活习俗。因此,自然环境在原生态民俗被创造的过程中,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其次,民俗与生存方式息息相关。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所以在文化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就是生存方式不同决定的。定居农业的生存方式,所强调的常常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相关的尊老文化就特别发达,中国的“孝”与“孝道”就是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而对于游牧民族,更多强调的则是强壮的身体,因此,物竞天择的观念以及强者为王的观念就更加突出。第三,民俗与物产息息相关。诸如饮食民俗,就是就地取材的文化形态,吃什么,如何吃等,就与地方的物产相关联。在商品社会以前,人们不可能无中生有,也不可能通过交换等获得不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自我满足方式决定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民俗与当地的出产物紧密关联。

民俗是在生活环境中被创造和强化的。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民俗,由于民众的认同、重复、强化而形成地方特色,如饮食民俗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系、渔民的渔灯等。人们一方面,出于生活的方便而自觉创造地方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在不断重复中对特色文化形成认同并强化。因此,一地的民俗总是在不断地被强化的过程之中形成的。

(二)民俗依托生活方式不同而被传承和改造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3],融入在民众的每一个日子当中,只是这种日子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人们必须依据这种规定来交往、过日子和完成仪式,因此,依托环境传承与依托环境创造同样重要。农耕民俗之所以在农业生产区域传承,就是因为这种文化与生产方式完全一致;同样道理,游牧民俗之所以在游牧民族中传承,则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他们的生存方式相一致。什么样的环境,创造什么样的民俗,而什么样的环境也同样传承什么样的民俗。哪怕这种民俗是通过传播的途径完成的,也必须依托相似的环境和生存需求才能传承下来。例如,龙舟是汉民族根据生存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和活动,这种文化依托水而存在,但一些没有了水的居民,由于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需要,则盛行旱龙舟。一些地方原来的生态环境很好,吃鱼不是大问题,形成了“有鱼”象征“有余”的文化,即使后来环境改变了,鱼成了稀缺食物,但也不放弃在一些特殊日子里,用鱼象征“有余”的文化意义,甚至用木头鱼作为食物鱼的替代物。非常明显,这些民俗在传承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而被改造了,新的民俗在本质上传承了原有民俗的文化价值观念,但表现形式则已经被彻底地改造了。然而,这种改造,却符合了民俗地方化和为地方需求服务的目的,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民族认同。

(三)民俗依托民众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

一种民俗的地方化,尤其是民俗细节性差异所表现的地方化,实际上是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地方文化认同、融合并延续的过程。民俗的地方性差异不是民俗的本质所在,而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内容往往被民族文化的向心力所凝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炼获得民俗所拥有的共性。实际上,民俗的存在和延续,并不仅仅是根据其共性,还与地方民众的细节性文化认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过年,人们要祭祖,祭祖就需要供品,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不是祭祖决定了地方文化的差异,而是祭祖时的祭品决定了它们的差异;吃团圆饭,不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特色,而是团圆饭桌上的饭菜以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团圆饭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这种特色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践行而形成的基于环境与食物出产正相关关系建立起来的文化与心理上认同的表现。所有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的民俗文化,都是在这种民众认同、融合过程中得以延续。

正是上述原因决定了民俗文化必须拥有地方性特点才能被认同,而被认同的地方性特色又在其传承过程中得以进一步的强化,这种周而复始的“认同-强化-再认同-再强化”的过程,使民俗真正融入地方生活之中,并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民俗的地方性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被放大

一种文化的出现,在历史过程中被不断传承的同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会形成特色内容的强化和凸显,原因在于,文化不仅依托于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而被创造,同时也依托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而传承,还依托地方民众的认同而存在[4]。民众在这一过程中,会将不同的生活观、自然观和受到环境等制约的因素,注入到具体的民俗事象中。地方的需要和生存的要素等地方的特色性文化形态,会随着不断传承而得到日益强化和凸显。这一点,物质文化形态是如此,精神文化形态更是如此,而复合了物质与精神层面文化的民俗文化表现得尤其突出:地方特色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被极大地放大。这种放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并以具体的事例为证。

(一)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

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普遍地存在于生活之中。以温州为代表的椅子坟为例,椅子坟是一种在墓葬过程中,通过外在形态来承载和表达地方文化多种象征意义的墓式。坟是在墓葬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突出的是外表上的独特性。全国各地民众根据自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不同坟式,因为它与墓相结合,习惯上称坟墓[5]。椅子坟是一种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坟墓形态,它从外表的建造到核心内容的象征,都具有温州独特的文化内容和认知。从坟圈、坟首到坟面的样式和建造,虽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形态,但在温州的各县市还是存在着一些可以明显对比的差异。与全国许多其他地方的坟式相比,它们的造型确实又是非常独特并大同小异。这种坟大约从唐末就已经出现,历经千百年而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进行了部分的改造使之更具温州地方特色,乃至于成为温州文化的一种象征的坟墓,在现实中承载了大量的地方个性文化信息。民俗中一些经过民众认同的地方性内容,在椅子坟这一形态上越来越得到强化,并最终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今天,人们一提起椅子坟就会想起温州,而提到温州,也会想到温州有椅子坟,就是明证。

(二)民俗文化在传承与融合中地方性因素被增强放大,地方特色成为主导性的核心

舞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庆典方式之一,在浙江的许多地方有布龙、板凳龙、百叶龙、首饰龙、鱼龙、字龙等不同的形式,而在开化县的苏庄,则有一种被称之为草龙的舞龙方式。草龙用稻草、篾条、芋杆、龙香、小木棍等材料制作,因此,地方特色非常鲜明。有关它的起源的传说有好几种[6],有的说是起源于唐代,有的说是起源于元代,前者与唐皇李世民有关,而后者则与朱元璋有关,正应了皇帝是真命天子的龙的传人的信仰。与其他地方在元宵节前后舞龙不同,苏庄的草龙是在中秋节舞的。非常明显,舞龙的习俗传入开化之后,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制作方式和时间上,都进行了改造。草龙既符合中华民族庆典用舞龙的文化习惯,又根据地方所产,利用了稻草等当时最易于取得的材料来制作。在草龙的制作以及舞草龙的过程中,其中的地方特色因素被增加和放大,甚至成了主导性的核心,最后,这种草龙的形态和舞龙的时间,便与其他地方完全区别开来,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

(三)外来文化被民族化、地方化,在传承过程中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自己创造了丰富的本土文化形态之外,也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在长期的融合与互相影响过程中,被民族化、地方化,并最终在一地生根,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内容。中国人死后做七祭祀的习俗,大都与佛教有关[7],是佛教中关于来生理论和超度文化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化,在不同的地方发展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习俗,如在福建泉州一带就有所谓的“做功德”的超度死者的祭祀,这种文化随着渔民而北迁至浙江洞头。当地人叫“牵攒”的习俗就是“做功德”的一种异化形式。当地人相信,如遭遇大风翻船溺水而亡的渔民或者是成年男女投水而亡者,或者是妇人分娩患血崩症、亦或者是坐月子未满月而病死者等都要举行的这一仪式。当地文化认为,这些人的灵魂常常被拘禁于地狱的血湖和龙宫的水牢里,因而不得超生。为了救赎他们的灵魂出苦海重新投胎做人,在人死满三年后,要举行“牵攒”的仪式。当中有“放谍”、“树攒”、“招魂”等内容[8],这些内容从材料的运用到仪式的形态和祭祀的对象,都已经完全洞头化,成为一种完全具备地方文化的特色内容。它与佛教的“做七”不同,也与一般意义上的超度亡灵不同,已经被完全的地方化。

事实上,所有民俗都依附于民间生活而存在,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不仅地方差异会越来越凸显,地方特点也会越来越突出,最后,被民间生活认同的民俗在生活过程中被强化的同时,总是不断地被放大,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

三、拦街福:一个地方特色被强化的典型案例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拦街福还是人们美好记忆当中的习俗,但当它重新得到恢复,其生命力就像温州模式一样,获得了迅速的认同和生长。拦街福习俗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方式创造和想象的地方特色文化,举办地成为供人们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场域。拦街福的地点、名称和内容等方面的独特性都是非常明显的。

(一)地点的独特性

不管是第一次恢复时选择旧时拦街福最被认同的五马街,还是今天专辟一块街区作为拦街福的活动场所,它都被圈定于温州城区之中这一特点却是非常明显的。拦街福是一种在城市中举行,但又由城区与郊外农民共同参与的狂欢与商业交易、商业宣传和商业回报活动。温州之外,鲜见这样的报道,哪怕是温州所辖的其他县市,也没有类似拦街福的民俗活动,这就决定了拦街福地点的唯一性,它为民俗文化的独特表达提供了舍此无它的场域。这种独特性的现象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地方民俗对于地方的依赖性,离开了地方的具体环境,它就不再被认同和传承。解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拦街福被停止,但在恢复之后人们选择的地点还是五马街。虽然今天,出于安全因素等考虑,将拦街福确定在一个特别的地点,但所有的形态还是保存着五马街的特征,就在于民俗的地方性特点决定了这样一种规律:它在地方形成,在地方传承,也在地方被改造。

(二)名称的独特性

拦街福,目前只是温州一地的一种民俗活动,就像它的地点的独特性一样,其活动时间和名称也是非常独特的。到目前为止,关于因何称之为拦街福,温州的民间解释有多种[9],而民俗学者包括本地学者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包容着中国人普遍认可的福文化,则是这一民俗过程中被贯穿全程的内容。当然,在当下所举行的拦街福活动中,这一内容也已经弱化,而商业的活动则日见主导。独特的名称是民俗在被民众接受过程中,一地民众认同的结果。它包含着当地民众对于这种名称的理解对其独特内容的难以言表的深层结构的传达,这种约定俗成的认同,不仅被融入了温州地方的历史文化,也被融入了温州地方的生活特征和人文精神,一句话,是一种被生活化和历史传承放大了的温州文化,一种地方生活的象征。

(三)活动内容的独特性和开放性

传统意义上的拦街福,其时间跨度有一个半月,即使恢复之后的拦街福,其活动时间也在半个月以上。当中既有祈福禳灾求吉,也有点灯彩、舞龙灯、演地方戏、唱弹词鼓词道情等,还有大量的摆花祭等工艺品展出。此外,还进行大量的商贸活动和与上已节、花朝节相结合的信仰、娱乐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温州地方文化的展示,它们产之于温州,传承于温州,为温州人所认同和喜爱,成为温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活动在现代社会的沿续,一些现代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也被加入到拦街福活动之中,让人在感受传统的同时,也享受“开洋荤”的快乐。不过,不管是哪种文化,一进入拦街福体系,它就被融入了温州地方文化之中,并在不断地传承过程中有的被保留下来,而有的则被洗汰出去。将今天的拦街福活动与历史上记录的一些拦街福活动进行比较,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在拦街福活动中打上的印记。但由于民众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开放地接收外来文化的,所以,这些外来文化不仅没有削弱地方文化的传承,相反还增加了它的生命力,使拦街福在具有传统气息的同时,增加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

(四)参与者的不断增加

从有关记载来看,传统的拦街福参与者,主要是当时在温州城区的商户,尤其是五马街一带的商户,同时,来参加活动的还有城郊的农民。由于时间沿续过程长,参与者是极其众多的。而今天的拦街福,时间相对缩短,参与的商户则已经由原来的坐商,改为由政府提供的固定的但又仅仅限于拦街福期间存续的商户和一些前来参加狂欢的不同的人群。商户可以是本地的温州商人,也可以是外地的,甚至是外国的。根据我们实地的观察,2010年的拦街福活动中就有来自全国其他省份的商人和印度等国外的商户。参与狂欢者,则有本地的政府官员、各阶层的人员以及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拦街福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民众参与狂欢的地方性节会,由于时间长而受惠于这一节会的人非常众多,从而成了一个真正的百姓狂欢的节庆。中国民俗文化核心的内聚性和形态的开放性,决定了这种文化系统具有的包容性,而拦街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不断吸引不同的人进入,使它的民俗内容更加多样化;而多样化的民俗又在拦街福活动中从形式到内容都被规范,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地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强化,民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传承和改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被增加和放大。

(五)民众的文化创造力得到空前激发

拦街福,2002年在时隔56年之后第一次得到恢复①叶大兵先生在《祖国富强春永驻, 人民安宁福常在: 关于温州“拦街福”民俗的几点思考》(载于2010年华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内部资料《温州拦街福活动图片选辑》)中提及, 温州拦街福中断于1956年.,不仅当时的壮观场景历历在目,而且民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激发。各种鲜明的温州地方传统文化在拦街福活动中得到表演,各种新的物质文化也在现代拦街福活动中得到展示,这种态势明显地将会沿袭下去。民众对于拦街福的热情在拦街福的各种不同活动内容中得到全面的重构和再创造,这种空前激发的热情,使今天的拦街福不仅是传统拦街福的沿续,更是一种全新的形态——一种仅仅借助于拦街福又新生于拦街福的全新的文化空间。非常明显,正是民众空前的创造力和在旧传统之上的创新,才使今天的拦街福活动有了新的生命力和被赋予了全新的阐释,拦街福成了一种民间创造自己新的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的场域。

(六)民间节会与政府需求完全一致

政府与民间生存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维度,但在拦街福这一活动中,这两个拥有不同职能和向度的社会功能性结构组织体却取得了空前的一致。从恢复拦街福开始起,政府在其中就是一种中坚力量,在场地的选择、组织、维持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起主导作用。政府支持并推动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创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这两种力量的汇合,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地方特色文化的向前发展,并使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活动过程中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四、结 语

拦街福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民众的认同,沿续下去的生命力就有多大,认同越多,生命力就越强。然而,这仅是它内生的动力所在,而在形态上,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则是那些被传统和今天的人们所喜爱的地方特色文化:人们享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形态以替代传统中被淘汰或将被淘汰的部分内容,拦街福将这种新的文化形态融入一种可以接受的,且能够激发人们新的创造欲望的动力,从而使拦街活动真正成为民众创造与想象地方特色文化的场域,这不仅是地方特色文化被沿续和传承的直接原因,也是拦街福生生不息,地方特色文化越来越凸显的直接原因。

[1] 钟敬文. 话说民间文化[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0: 19.

[2] 陈华文. 区域民俗: 理论、存在和传承[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3-11.

[3] 陈力. 论民俗本质: 再论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J]. 民俗研究, 1992, (2): 1-8.

[4] 陈华文. 民俗文化学[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40-43.

[5] 陈华文, 陈淑君. 吴越丧葬文化[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8: 47-48.

[6] 陈艺轩. 中国龙舞[M].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27-30.

[7] 陈华文. 丧葬史[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04-206.

[8] 陈德来. 浙江民俗大观[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255.

[9] 叶大兵. 利用改造拦街福习俗, 为温州的经济腾飞服务: 关于应用民俗学的一点思考[C] // 叶大兵. 俗海探微.合肥: 黄山书社, 1998: 454.

Lanjiefu: Locale of Cre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Culture with Local Features

CHEN Huawen

(College of Cultural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China 321004)

The local features of folk culture are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creation and consolidation du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nheritance and modification by lifestyle, and integration and succession with local people’s acknowledgement. Folk culture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local culture through constantly consolidating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Local features have become the leading core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foreign cultures have become unique content of the local folk culture in the absorbing process. Lanjiefu has formed a cultural space with Wenzhou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The existence and constant modification of Lanjiefu meet the law that folk culture is constantly loc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It is proved by the phenomenon of Lanjiefu that folk culture is the culture created and inherited on the basis of life and imagination.

Lanjiefu; Folk Culture; Local Feature

(编辑:朱选华)

K892.2

A

1674-3555(2011)02-0012-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2.00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09-05

陈华文(1959- ),男,浙江武义人,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温州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难忘九二温州行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