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杰张竹君的媒介形象考察

2011-03-19 16:58
关键词:警钟战地十字

张 朋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近代女杰张竹君的媒介形象考察

张 朋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颇具影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当时报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形象塑造。1902年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塑造的“女豪杰”形象在媒介中呈现并广泛传播;1904–1905年张竹君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深入人心;1911–1912年媒介塑造了她“战地女医生”的形象。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张竹君;传播媒介;媒介形象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杰出女医士,也是当时颇具声望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冯自由对其予以高度评价:“凡言清季之女志士,不能不推广东女医士张竹君为首屈一指。”[1]37她早年居住风气开放的广州,办医院、学校,关心社会公益,在地方颇有影响;后迁居上海,创办女子兴学保险会,推动女性社会教育;创办女子手工传习所,主张通过女性参与实业以求经济独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张竹君立即在上海组织发起中国赤十字会参与武汉等城市的战地救护,比中国红十字会更早地投入到战地救护行列。辛亥革命后,她从事医疗、慈善事业,最后于 1964年病逝于上海。作为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杰出女性代表,当时报刊对其社会活动及言行事迹关注广泛且持续不断,逐步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张竹君新女性形象。本文从媒介形象运作为切入点,展现不同时期媒介塑造张竹君形象的特点,进而对近代女杰张竹君的言行事迹作一考察。

一、中国“女豪杰”:1902年传播媒介中的张竹君形象

1879年,张竹君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其父曾任显宦。1900年,张竹君“以优等毕业”于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院附设之南华医学堂,遂悬壶济世,于广州创办褆福医院和南福医院;同时,创设育贤女学校,“为全粤女学之先声。”[1]37-38

作为已经觉醒的近代知识女性,张竹君的志向并不止步于行医、受业。她在医室之外,复设福音堂一所,常在周末登坛讲演,“每讲学时,未尝不痛惜抚膺,指论时事,慷慨国艰也。”[2]1她对地方事务颇多用心。1904年,广州流行霍乱,她的建议被当局采纳,数周时间之内当地疫情即控制下来[3]。张竹君言论行事在当地颇引人注目,且竹君“尤善交际”,一时间地方绅商名流、学界志士多奔走其门[1]37-38。在粤求学的马君武亦在此时与之交往,“予以辛丑秋羁广州,闻竹君贤,往见之。竹君辄纵言中国男女隔绝之害,及自己办事之方针及历途。予大奇之,乃遍述之于同志。”[2]1此后,马君武常到福音堂听其演说,从而“渐露爱慕之意”,写法文求婚书向她示爱[1]39。尽管马君武的求婚因竹君“以素持独身主义一语拒之”[1]39而未果,却促成了一篇使张竹君获得全国声誉而流布广泛的报载文章。

张竹君媒介形象的最初呈现与马君武著《女士张竹君传》的形象定位及报刊的反复传载密切相关。1902年,离粤赴日本留学的马君武作《女士张竹君传》,唤醒中国女性觉醒的张竹君“女豪杰”形象首次呈现于媒介:“竹君者,诚中国之女豪杰,不可不记录其言论行事,以唤起中国二万万睡死腐败妇女之柔魂也。”[2]1传文对张竹君的言论行事记述尤详。针对列强环伺的清末社会兴起的革命浪潮,传文强调张竹君独特的看法:“今日主张革命者,诚豪杰”,但主张革命者“徒求效验而已,无造原因者”,“吾侪今日之责任,在输入泰西政法、格致等等美新之学术”以造革命之因;对于当时社会兴起的女权思潮,她认为“女人不可徒待男子让权,须自争之”,其争权之法,“不外求学”,而所求之学“又不当为中国旧日诗词小技之学,而各勉力研究今日泰西所发明极新之学。”[2]2总之,马君武作此文,虽有旧情难舍的因素,有其传文所附赠竹君的诗为证:“莫怪初逢便倾倒,英雄巾帼古来难”;但塑造具有启蒙意义的新女性形象是其主要目的:“岭云万重,将为一弱女子开拨之。须眉男儿,据中国三千年来特尊重之体格,占今日中国特高尚之地位者,可不奋起哉,可不奋起哉!”[2]3此时的马君武是译介女权思想方面的权威,他对张竹君如此之高的评价当然会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女士张竹君传》最初刊布于日本横滨《新民丛报》(1902年5月8日第七号),不久即因上海绅商经元善的极力推崇而使张竹君的“女豪杰”形象得以在上海报刊上流传。1902年6月,经元善在上海女学会第一次会议上向到会的“诸闺秀”郑重推荐《女士张竹君传》,亦称誉张竹君为女中豪杰,“同乡张竹君者,洵可称女中豪杰矣,《新民丛报》第七册内有传。今日到会诸贤淑,人人以张竹君女史之心为心,庶几众志成城,女学如春园之草,自然渐滋暗长,何患不勃兴于将来哉。”[4]以经元善在当时上海的社会感召力,他对传文及传主张竹君的推崇无疑对此文再次传播产生了影响,而演说文同时刊布于1902年6月6日《女报》第二期[5]1072及6月26日《选报》第二十期[6],更加强了传文的传播效力。果然,《女报》在刊出经元善演说文的后一期,即1902年第三期,又在“来稿”栏目中刊发了《女士张竹君传》,这应当是对经元善演说的回应[5]1072。

不久,北方舆论重镇天津《大公报》刊布的一篇名为“医疫奇方”的报道颇能显现传文所传递的张竹君形象的魅力。报道称:最近北京城流行传染病,向来以教书为业的某位女士因感染了这种疾病而生命垂危,“忽有人将第三期《女报》与之阅看,昏迷中阅至番禺女士张竹君传,跃身起坐,曰:中国竟有此女丈夫哉,我辈庸庸可以观可以兴矣!自是病遂霍然。寄语中国病夫极固,不可不看如此夫。”①参见: 佚名. 医疫奇方[N]. 大公报, 1902-07-18(4).此后,《大公报》对张竹君的报道热情不减。1902年10月19日、21日编者将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译成白话连载,并在文前加了按语。编者先是将《医疫奇方》的“奇事”坐实,“北京有一个女士……忽然看到女士张竹君的传,立刻精神陡然长了,就好了一半,实在有这事情,绝不是造谣言”;而后又对传文、传主极尽褒扬,极力推荐给读者:“我们中国的病人很多,女人的病更重,但是他们的病不在身上,多是在脑袋里,我为什么不把他的传写出来,叫大家看看病好了呢?”②参见: 佚名. 女士张竹君传·按[N]. 大公报, 1902-10-19(6).文章能够“治病”,不仅是奇方,更是良方。传播者着眼点是典型人物的塑造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塑造有别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是摆在知识精英面前的重要议题。通过梳理 1902年《女士张竹君传》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传播过程,不难发现:无论是著者马君武,还是在传文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经元善及《大公报》的编辑,其着眼点在于塑造具有启蒙意义和典型效应的时代新女性的形象。

二、扶植女界的“实行家”:1904–1905年传播媒介中的张竹君形象

1904年,张竹君离开广州赴上海定居。这一时期,张竹君着手推进女性教育以求女性自立的基础,扶植女界的“实行家”的个人形象通过其自觉的媒介运作得以呈现。

是年4月,张竹君在上海创办女子兴学保险会,主张女子应通过“求学”、“合群”的方式摆脱男性的压制。为鼓动普通女性的参会热情,扩大影响范围,张竹君作一长篇序文于《警钟日报》1904年4月23、24日连续刊载。文章细数中国女性所身受的十一种“险境”,进而从女性自身出发,指出“险境”的原因:“一由于不知学,一由于不能群”。著者志欲联合大群体以求女性自觉和独立:“鄙人窃不自揣,志欲联合海内诸女士为一大群,取数千年之恶习扫除而更张之,举此十一险者芟夷而平荡之,永不留此恐怖之境遇于吾同种。”①参见: 张竹君. 女子兴学保险会序: 续昨稿[N]. 警钟日报, 1904-04-24.紧接着,张竹君又将《女子兴学保险会章程》投至《警钟日报》,该报亦于4月25日全文刊登。5月,张竹君在上海创设女子手工传习所与卫生讲习所,《警钟日报》再次成为其形象塑造及拓展事业的舆论阵地。月初,张竹君创设女子手工传习所,欲通过教授女性手工技术,“为同胞女子谋自立之基础”。传习所附设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内。创办之时,张竹君曾赴爱国女校演讲,其主旨在强调女性实业教育对实现女性独立的重要性及自己从事实业教育的成效:“故欲救空论,必与实业。且女子苟能治实业,即为自立之首基。余在粤所办女子实业学堂,今已粗有成效。吾故甚望爱国女学校,亦能注意于女子之实业,则有裨于吾女子者大矣。”[7]此演说文及《女子手工传习所章程》刊布于1904年5月2日、3日的《警钟日报》。月底,张竹君设立卫生讲习所,《警钟日报》此时亦给予舆论支持。24日登载“汤君尔和”的《卫生讲习会演说》,概言此会创设缘由:卫生学实为关乎人种优劣、民族兴衰的大事。25日,《警钟日报》刊布《张竹君演说词》,声言女性学习卫生常识是女性自立、破除依赖的重要步骤:“凡人之生,苟衣食丰足,不求外给,断无仰手向人,以献殷勤之侧媚。女子必涂饰其面发残害身体而不顾,但求媚于男子者,正以己无生业,一切养生之事皆依赖于男子,苟离男子即不能自立,不得不以可怜之身为侧媚之态。”[8]189-19030日,张竹君的《卫生讲习会演说》再登于《警钟日报》,具体阐发卫生学的重要性:“人不知卫生则体魄必弱,体魄者,精神之宅也,体魄弱精神亦随之而弱,而求学治事悉不能达其希望,故卫生之学不可忽也。”②参见: 张竹君. 卫生讲习会演说[N]. 警钟日报, 1904-05-30.可见,张竹君初到上海的创设举动,皆是以女性教育为着力点,其欲达到的目的是实现女性自立、自觉,正如其所言:“予窃欲吾侪女子汲汲讲求卫生,汲汲从事工业,以求自强,以求自养,而去其昔日之依赖。”[8]190同时,张竹君自觉的媒介形象运作③1904年4–5月《警钟日报》登载有关张竹君的稿件, 多是演讲稿及各会章程, 非报刊记者采访所能获得, 乃是当事人张竹君主动向报刊提供. 参见: 张竹君. 女子兴学保险会序[N]. 警钟日报, 1904-04-23、24. 张竹君. 女子兴学保险会简章[N]. 警钟日报, 1904-04-25. 张竹君. 张竹君在爱国女学校欢迎会上的演说词[N]. 警钟日报,1904-05-02、03. 张竹君. 张竹君演说词[N]. 警钟日报, 1904-05-25. 张竹君. 卫生讲习会演说[N]. 警钟日报,1904-05-30等.,其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也应时而生。

不久,张竹君的“实行家”媒介形象在舆论界赢得认同。1905年1月4日,《警钟日报》一篇名为《女子自立集序》的文章称赞张竹君扶植女性独立的苦心:“彼亦一弱女子也,而能游学海外,注意实业,虽不知其为人,但有此扶植女界之苦心,亦足多矣”。作者“虽不知其为人”,而能知其所为之事,揭载报章上的文字乃是可能途径。同样于1905年1月16日刊布于《警钟日报》上的评论文章《中国实业界之扩张》对张竹君创办女学、提倡实业所获得的成就极尽褒扬,并把她与近代实业家张謇并论:“近日所可推为实行家者,于男界得一人也,曰张季直。于女界得一人也,曰张竹君。二君者,所成就之事业,其大小虽不同,然以所处之境论之,季直易而竹君难。盖季直置身通显,居高而呼,所谓长袖善舞也。竹君不过一弱女子,既无财力,又无辅助,而亦能振臂一呼,大江南北之女界为之响应,咸知研究实业,以自谋其身计,其功岂在季直下哉。”

清末民初救亡图存压力下催生一批杰出女性,张竹君是其中颇有雄心且具实干精神的一位,这从她 1904年赴上海后的举动即可窥知。而当时社会所提供给女性的资源有限,且传统的惯性力量异常强大,对媒介形象资源的自觉运作成为其争取社会支持、寻求身份认同的重要策略。

三、“战地女医生”:1911–1912年传播媒介中的张竹君形象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一时死伤无数。一向关注社会公益的张竹君立即发起中国赤十字会奔赴战场组织战地救援。《申报》、《民立报》、《神州日报》和《妇女时报》等对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进行了广泛报道,这些报道贯穿赤十字会救护行动的始终。这些媒介文本各有独特关注点,但围绕的主体乃是作为中国赤十字会会长的张竹君。媒介适时地重塑了张竹君的女性形象,将其塑造为施展仁术的“战地女医生”,认为她是南丁格尔之再现。

1911年10月18日,张竹君同时在《申报》、《民立报》刊登《发起中国赤十字会广告》,称“愿率同学数十人先赴鄂次赴蜀”以尽医生的天职,并且呼吁“然兹事体大,非区区鄙人等数十人所能了,用是布告通国。吾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不乏抱扶持同胞之愿者,愿相与戮力,以成斯举。”①参见: 张竹君. 发起中国赤十字会广告[N]. 申报, 1911-10-18(第1张第6版).就在同一天,《申报》“本埠新闻”版刊登《中国赤十字会》报道,记者极力称赞这一“义举”,称发起人张竹君“愿不避劳瘁亲赴战地以救同胞,其急公好义之心亦可敬已。”10月底,《申报》、《民立报》等对赤十字会发展动态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将对张竹君的宣传推向高潮。24日,《申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一张竹君的半身照片,题名“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之影”。25日,《申报》一篇名为《欢送赤十字会》的报道对赤十字会出发时颇受关注的情状有描述:“会长张女士及男女医生率同至恰和码头登瑞和轮船。首途行时,道旁观者皆惊为未见,而西人皆肃然尊敬”。上海五洲药房捐助药品以示支持,其捐助通告称:“上海医院院长张竹君女士发起赤十字会,躬率高足驰赴战地,施展仁术,救死扶伤,本药房特捐助军用药品交呈张竹君女士。”《申报》反复刊布这条捐助药品通告有四次之多②参见: 佚名. 上海五洲药房捐助军用药品通告[N]. 申报, 1911-10-20(第1张第6版), 1911-10-22(第1张第2版),1911-10-24(第1张第7版), 1911-10-25(第2张后幅第3版).。中国赤十字会第二团在其影响下于10月底宣告成立,发起广告称:“张竹君女士亦发起中国赤十字会以第一团出发尽女子看护救伤之职”,而“(此刻)战事剧烈,战地散漫,断非一团足以济事”,因而,“不得不组织男子第二团即日起程,同赴战地,普救受伤之人。”③参见: 佚名. 中国赤十字会第二团广告[N]. 申报, 1911-10-24(第3张第1版).

借助媒介无远弗届的能量,张竹君本人名重一时。人们把张竹君与国际著名的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南丁格尔等同看待。10月21日,一封致张竹君的公开信赞誉其为南丁格尔之再现:“顷读报章,知贵女士有赤十字会之发起,躬率高足,驰赴战地,施展仁术,救死扶伤,志虑宏远,宗趣正大。南丁格尔之再现,人道主义之日昌,诚足以上格天心,近洄人祸,甚盛甚盛。”①参见: 项松茂. 上海五洲药房经理项松茂致上海医院院长张竹君女士书[N]. 申报, 1911-10-21(第2张后幅第2版).11月5日,一名为“沈淑贞”的女学生亦以公开信的方式对张竹君大为称赞:“顷读报章,悉先生……哀怜兵士之受伤,发起一赤十字会,此可见先生之热心办事,仁爱待人也。将来战争罢休之后,赖振救而生旋者不可胜计,先生必得荣名于世界,可谓第二南丁格尔也。”[9]

媒介形象塑造与形象主体张竹君的自觉维护有关。10月24日,张竹君率领赤十字救伤队员离沪至汉口,到12月14日因革命军占据的汉阳失守,南北议和之势已成,张竹君“心力交瘁,加以开刀时为毒气侵入,发热臂肿”,率领一部分队员先期回沪[②参见: 章兆彦. 赤十字会女会员章兆彦武汉战地日记[N]. 神州日报, 1912-01-12.。回到上海的张竹君预备开一大会将赤十字会战地救护情状及自己两个月的经历向关心此事的各界同志汇报。开会前,她以致函《神州日报》的方式将此事广而告之,函信中声言自己回沪后因身体“未痊”而没有对来自各方的慰问一一答问,表示“俟精神稍复,当择地开一大会,敦请诸同志联袂惠临,锡我明教”③参见: 张竹君. 张竹君致神州日报函[N]. 神州日报, 1911-12-20.。从后来有关此次会议的报道看,《申报》、《民立报》和《神州日报》均有记者到场,各家报纸也分别在会后给予充分报道。《民立报》以《赤十字会开大会》(1911年12月25日)、《赤十字大会记》(1911年12月26日)目击报道方式予以呈现,称赞张竹君“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而《申报》及《神州日报》则连载了《赤十字会长张竹君女士演说词》,张竹君演说词对此次战地救护中经历的“伤心惨目之事,枪林弹雨之危”进行详细描述④参见: 张竹君. 赤十字会长张竹君女士演说词[N]. 申报, 1911-12-27(第2张第4版), 1911-12-30(第2张第4–5版). 张竹君. 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女士演说文[N]. 神州日报, 1911-12-28、29、30, 1912-01-02.。此外,《神州日报》于1912年1月11日、12日连续刊布《赤十字会女会员章兆彦武汉战地日记》,以一个普通队员的经历描述了战地救护的艰苦与危险。

1912年4月27日,张竹君为取消赤十字会事,召开大会,至此赤十字会功成身退。但张竹君“战地女医生”的媒介形象借助上海报刊对赤十字会前后一贯的报道得以塑造并流传至今。当辛亥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窃取后,张竹君很少参与社会活动。

四、结 语

从张竹君媒介形象演变及生平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个人与时代文化氛围之间复杂的互动关联。张竹君媒介形象演变历经“女豪杰”、扶植女界的“实行家”以及“战地女医生”三个阶段,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社会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特质。这与面临外敌入侵与政权重建的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对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塑与期待密切相关。

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在救亡图存的近代语境下,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知识精英的共识,也是觉醒的知识女性的自觉行动。而作为社会资源的报刊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近代报刊充当新观念、新思想的承载工具而被男性知识精英广泛运用,成为他们塑造新女性形象并诉诸社会大众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对于觉醒的女性而言,报刊在近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潜在话语力量又成为她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近代社会中成就事业、寻求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因而近代女杰对于报刊的自觉运用颇为普遍。张竹君属于清末风气开放的广州较早觉醒的一批知识女性,兴女学、倡女权是其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当时以男性为主导的舆论界对其言行事迹的关注广泛且持久,逐步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张竹君新女性形象。就其自身而言,媒介形象的传播为她赢得了社会声望。从张竹君在上海事业拓展及赤十字会发展进程来看,她对自我媒介形象运作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媒介的形象资源也为她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冯自由. 革命逸史: 第二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 马君武. 女士张竹君传[C] // 莫世祥. 马君武集: 1900–1919.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州市志·卷19·人物志[M]. 广州: 广州出版社, 1996: 190-191.

[4] 经元善. 在上海女学会第一次会议上演说[C] // 虞和平. 经元善集.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379.

[5]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 第一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

[6]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 第二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237.

[7] 张竹君. 张竹君在爱国女学校欢迎会上的演说词[C] //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 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1840–1918.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 303.

[8] 张竹君. 张竹君演说词[C] //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 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1840-1918.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

[9] 沈淑贞. 致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女士书[J]. 妇女时报, 1911, (4): 85.

Investigation on Media Image of Modern Heroine Zhang Zhujun

ZHANG Pe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601)

Zhang Zhujun was an influential female social activist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constantly shaped her good media image at that time. In 1902, the “Heroine” image created inBiography of Lady Zhang Zhujunof Ma Junwu was presented and widely broadcasted through mass media. From 1904 to 1905, Zhang Zhujun’s image of an activist supporting and helping female was rooted deeply in the public. In the year of 1911 and 1912, Zhang Zhujun was figured as a female field doctor by the mass media. The shaping and broadcasting of Zhang Zhujun’s media image was not only the enlightenment appeals of the new female image in the elites shaping age of the media, 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image subject’s consciously media publicity. While different media images presented multi-identity of Zhang Zhujun, these images had common characters of modern female, who broke away from families to take part in the society and had their own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Zhang Zhujun; Mass Media; Media Image

(编辑:朱青海)

G219.29

A

1674-3555(2011)02-0109-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2.01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01-24

张朋(1985- ),男,安徽肥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新闻史

猜你喜欢
警钟战地十字
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
十字棋
警钟须长鸣
疫情敲响江苏外贸企业的安全警钟
战地女豪杰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战地玫瑰”养成记
巧用十字相乘法解题
敲响网络安全的警钟
战地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