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实验中学 王建龙
课时目标是一个教与学的方向,更是一种教与学的规范,根据笔者对实践的观察,凡课堂效率较高者,无不有着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可见其引领与规范的价值所在。新课改实施了这些年,作为万课之始的“三维目标”的应用现状很值得我们反思。
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目标给出了一种模式,即“三维目标”,人们的教学实践对它的应用可谓是见仁见智。先来看一个例子:
以下是《礼貌显魅力》同课异构的两节思品课的课时目标表述:
一所中学的教师这样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树立不讲礼貌为耻、有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乐于以礼待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别具体行为是否礼貌的能力,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得体,逐步学会以礼待人。知识目标:了解礼貌与尊重的关系,理解讲礼貌的重要性,掌握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
另一所中学的教师表述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以讲礼貌为荣不讲礼貌为耻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过程与方法:在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知识与技能: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一是套用了新课标的目标表述格式,二是采用的是陈述句,语言平淡、语气冷淡。三是按图索骥式地运用,是教师主观想象的结果。
相信教者对上述目标以及表述形式做了精心的研究,同课异构自然不能有瑕疵,课上得比较精彩,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本文的举例意在说明三维目标是什么非什么。从上述三个共性中,似乎有如下的不妥:
第一,套用了格式,却戴错了帽子。新课标的课时目标表述三个方面是要求我们给每一课时定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全,思考的维度有三个方向,即知识与技能的达成、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但每一课时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却不是要用这三个格式表述的,它仅仅是个思考的维度,不是表述的格式。
第二,陈述的语气使得目标对学生的成就欲望与成功的喜悦期待化为乌有,感觉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成与不成似乎都无所谓。目标本身所应有的激励性、导向性、满足性缺失了,使得学生学习的紧张度没了,压力没了,效率也就成疑了。
第三,目标的内容是教师头脑里想当然的结果,而非以学生的视角去设计,所以,无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学习本身的美感不能被感受到,课时目标的使命就被弱化淡化了。
可见,“三维目标”是一种以学为本的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探究建构。绝非贴标签和喊口号,亦非教学两张皮。
课时目标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这还要从对“教育”二字的考究上分析得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学著作中、《辞海》里给了教育的定义,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个定义过于宏观。我们细抠字眼,“教”是尺码或者规格,“育”是呵护与滋养。通俗地看,教育其实就是按照一定的规格帮助学生成长。课时目标是分解教育概念的基本单位,由此可以感觉到课时目标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实质所在。一言以蔽之,课时目标的实质就是转化与生长。具有导行、成形的功能,实现学习素养的渐进生成,进而促进学生的正确成长。
课时目标的确定,只有时刻围绕着教学内容这个载体对学生认知结构、身心特点的转化与促进功能来挖掘,从字里行间引申到意义建构,从直接的动作熟练到动力定型,从学科知识内化到个人素养,做到了这种延伸与固化,才算确定了课时目标。其表述使用的字眼应该是“懂得了、得到了、收获了、拥有了”等等。
课时目标,是切实体现教学内容的“转化”之功。它的达成,需要有三个保证因素:
一是个人的情怀。对生命的热爱来不得半点虚伪。都说转变理念很难,这只是从学科的角度而言的。把我们的工作置于生命成长的层面上,所有的教师就会有了一种神圣感与使命感。如今,教师只是从职业的角度理解专业化,没有从事业的高度来审视专业化之于生命的价值,所以固守传统师本理念也就是自然的事情,毕竟以师为本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实惠和实在的。
二是集体的攻关。确定出课时目标系统结构,理念固然重要,但没有牢固可靠的载体,也只是一种智力形态的存在,是无用的。集体教研,可以把智力形态的课时目标表述变为具体可控可以检测的行为指标,是无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载体,不仅可以扬长,更能避短。
三是本体的建构。任何一个教者,都要站在集体的肩膀上,给自己插上一双翅膀。教学的终端是由个人送达的,质量的高低还要由自己的努力决定。
课时目标指向的是人的发展与生命的成长,依靠的是人的智慧与踏实的行动,正是课时目标的文化性内涵,才赋予了教学过程的有效与高效、鲜活与灵动、预设与生成的差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