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莫让教师节变成“伐师节”

2011-12-30 02:30
天津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收礼教师节家长

■本刊特约评论员 荆 平

每年的教师节前后,教育领域都会有不该发生的事情被媒体披露,令人慨叹;也有更多新人、新事、新气象昭示光明,令人欣慰。然而,自前年教师节以来,特别是今年的教师节,讨伐教师收礼却成了一些媒体的主流报道,无论是报道的数量、篇幅,还是留言条数,都远远超过教育部倡导的“感念师恩”主题活动。一些教师无奈地说:“教师节怎变成了伐师节!”

截至2010 年年底,全国有大、中、小、幼学校近50 万所,教职工1460 多万,学生近2.6 亿。以各个国家的总人口数做比,中国学生人数只少于中国、印度、美国三国人口数,可以排在世界第四位。这样庞大的教育规模,面对优质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的巨大矛盾,学校也好、教师也罢,出现一些失德、违规甚至违法的事情并不奇怪,不出才是怪现象。出了种种问题,媒体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批评、建议,不但是应有的权利,更是对教育的爱护。但是,如果一叶障目,对学校、教师的主流视而不见,而借家长之名抓住一些问题进行炒作,搞得教师灰头土脸、尊严扫地,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可能还有学生、家庭乃至民族的未来。

教师中确有个别人少德失德、违纪违法,但不能借此否定教师队伍总体上是一支最为敬业、值得尊敬的队伍。且不说斯霞、孙维刚、霍懋征、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孟二冬……把全部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让爱的阳光照亮了学生的心田;就是普通教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披星戴月、兢兢业业、令人起敬的。就是收礼,占教师人数大头儿的农村教师几个有礼可收?城市中的农民工学校、“普通校”教师又有多少礼可收?可那些没有明确指向和真实事例且欲言又止、云遮雾盖的泛泛批评,看似批评丑恶现象,实则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伤害所有教师,难免让那些无辜的教师感到心寒。教师心灰意冷,谁受伤害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中出现收礼现象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家长原因,单单谴责教师显失公平。不能否认,确有个别教师利欲熏心,利用家长爱子之心索贿受礼,逼得家长“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也确有个别家长,或出于真心感谢教师或希望为孩子谋取利益而送礼。同样不能否认,学校不是真空,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潜规则”,对教师、对家长不可能没有任何触动和影响。事实上,正是受社会的影响,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才平添了一个“怕”字:家长怕教师对孩子有薄有厚,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教师怕不收家长送的礼,会使家长不理解而产生看法。所以,既有家长坦言给教师送礼是图个“安心、踏实”,也有教师呼吁“求求您,别给我送礼”。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教师头顶“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等道道光环,在一座座花园般的学校里,与花一样的青少年朝夕相处,享受着明明白白的公休和假期,是多么高雅和惬意。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一个个光环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一座座高山,教师要用超出想象的爱心和汗水去攀登;花一样的青少年有的也是“问题青少年”,教师要以非凡的耐心和智慧去教育;明明白白的公休日、节假日并不全部由教师支配,而是在默默地备课、补课、家访中度过的;更不必说教师要承受来自社会、家长的种种压力,经历升学竞争的残酷。四川师范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大多是在超负荷工作: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 小时为标准,教师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时间的仅占10%,每天工作10 小时以上的占到56.2%,每周超过70 小时的占27.1%。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显示,26.2%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压力非常大,60.4%的教师觉得压力比较大,仅有5.8%的教师觉得压力不大。

最可怕的是这种批评如果继续泛滥,教师节在民间真会变成“伐师节”。如果因少数教师师德败坏而导致全体教师“被悲剧”,谁能保证不会造成教师队伍的混乱?另一方面,这种批评的效果也值得怀疑,很可能对那些收礼的教师作用不大,而宣传的负面作用不小,使家长误以为这是教育的“潜规则”,无奈地加入到送礼者的行列,助推送礼之风的泛滥。所以,媒体批评教师最好“是谁的事说谁的事”,慎用家长、教师等笼统概念,以免以偏概全、伤及无辜。

当然,形象从来都是自塑的,教师也要自尊、自爱、自律。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没有人崇拜和景仰,但绝不能没有自尊和自爱。教师尤其如此。被利益蒙住眼睛,为蝇头小利而丢掉自己的人格,或者因羡慕富有而自贱,或者为显示师尊而失德,终究会走上邪路、陷入泥潭。★

猜你喜欢
收礼教师节家长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生日不收礼
每一次送礼的现场堪比奥斯卡
又是一年教师节
双重人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