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1-03-18 18:25卓成霞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后备干部后备村级

卓成霞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人才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的大课题,大到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小到基层村级人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制度安排因素,乡村一直是人才洼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各级各类政府在很多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政府制度安排的效果开始显现,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村级人才的培养问题。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村级人才的后备问题刻不容缓,山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是必须的,但农业人口的强大基数,迫使我们必须从基层思考,做大做强农村发展的蛋糕,必须实施村级人才培养工程。一个好人才,可以带领全村致富,一个平庸的人常期占据人才的位置而不作为,将是基层人民的悲哀。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研究村级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基础

基于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村级后备人才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层面:(1)注重对村级本土化人才开发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载体为农村发展与变革提供人才支撑;有的提出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使传统农民尽快向现代村级人才转型;有的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2)注重对外来人才的引进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人才,大力引进大学生村官、充分吸纳城市富余人才等多种途径来培养村级人才;潘晨光等在《中国人才前沿》专著中,提出从完善制度出发,引进外部化培养的现有人才,走本土化与外包化的双重路径。(3)注重对精英下乡(大学生支农项目等)的效应研究。2010年李源潮在《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一文中,特别强调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建设一线去是成长成才的正确选择;有的学者认为精英下乡是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理想路径的现实实践;有的学者提出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是适应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的,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2011年是村级组织换届年,针对村级后备人才,各地政府也在实践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1年襄州组织部为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要求各地要扎实做好村级人才库建设;芜湖县为加强村级人才储备,制定了《芜湖县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培养管理暂行办法》;建始县为切实做好2011年村“两委”换届前的准备工作,以用为本力推村级人才队伍开发;茅坪镇发布了公开征集村级优秀人才的公告,强调不限名额;衡东县采取“三种培训”抓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黔东南州丹寨县实施“五大人才工程”着力为村级建设提供人才保障。2010年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形成了一套青年村级人才的选拔、培育、管理和使用机制,增强了农村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湖北谷城县“四培养”构建村级“乡土人才储备库”;台州市杜桥镇在村级后备人才队伍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有效解决了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问题等。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更加注重村级后备人才的储蓄工作。2011年岱岳区祝阳镇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包村干部、在外能人四类人才群体的聪明才智,推进村级人才建设;山东省首次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对于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沂南县建成农村实用人才三级网络,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2009年莱阳800余名“农村能人”入选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等。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学者分别从实践层面和理论视野对村级后备人才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现实经验,有力推动了村级后备人才工作的步伐,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在现实的工作中,村级人才在实践层面上的操作还远远不够,跟不上村级建设的人才刚性需求。

二、乡村政治中村级后备人才的历史诉求

30多年来,基层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问题在村民自治的历史转型中日益凸现。鉴于中国乡村特有的制度特色,研究村级人才后备问题,必须考虑乡村政治法则。村庄内部力量是否会左右后备人才的来源,宗族势力是否影响了后备人才的选择,后备人才的渠道是否存在着协商、竞争、暗箱操作等形式。如果村级人才的后备问题置于乡村政治法则中,我们从理论上必须剥离这种政治怪圈,方能从现实需要的逻辑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村级人才后备问题。

1.村级后备人才是党夯实在基层长期执政的重要力量来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备人才是村级组织的生力军,是党在基层长期执政的基石。村一级组织是中国基层的组织,村干部也是中国最小的“官”,但从中国的国情,乃至山东农业省情来看,基层的人才力量不可忽视。据中组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现有基层组织371.8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0万个。34324个乡镇中,34321个乡镇建立了党组织。7.9万个社区(居委会)中,7.8万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即具有3名以上党员,下同)社区(居委会)总数的99.9%。60.6万个建制村中,60.5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建制村总数的99.98%。60.5万个建立党组织的建制村中,共有党支部(总支部、党委)委员203.6万名,平均每村3.4名委员,其中,村党支部(总支部、党委)书记59.4万名。全国建制村中,村党支部(总支部、党委)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23.3万名。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村级后备干部对于村的长期发展,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壮大,对于党基层执政的基础具有牢不可摧的纽带作用。

2.村级后备人才是新农村建设步伐更稳更快的生力军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思想变革、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的农村人才大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出现勃勃生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才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人才、后备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切实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的保障工程来抓。农村的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带动一个村,乃至一个镇的快速崛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因此,村级的后备人才对于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长期发展具有无期限的引领价值。

3.村级后备人才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实施者

以村民自治为标示的体制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凸显村民价值与权利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建立不能够简单依附于国家行政权力,而是要把这种“共同意识”纳入规范性和机制性的社会实践框架中,而这种社会实现必须依靠村级人才,特别是村级人才的可持续性供给,即后备人才的储备问题。同时村民素质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阶段,村级后备人才包含了许多与村发展相关的人,即优秀的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复原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这些后备人才在政治素养、文化水平、技术、致富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他们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政治参与、社会建设方面都能带来新的清新空气,能够动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乡村的政治法则中,特别需要后备人才利用特长培训村民,从政治上进步,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从经济上增加收入,学习致富经验;从文化上提高,普及知识;从技能上提高,向经商人员学习等。

三、山东省村级后备人才队伍的现实困境

据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省农业人口为5902万人,人口比例为62.5%,乡镇级单位1868个,村委会80131个,还有30个经济欠发达县。人才结构,作为一个人口、农业大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加强,一大批村级人才脱颖而出,为农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实地考察与访谈,我省村级后备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够高、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没有完全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村级后备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人才断层问题比较严重。

1.后备人才不足,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梯级队伍框架

受传统历史人才观的影响,很多地方对于村级人才没有达成共识。长期以来,历史把我们本土化最宝贵的人才搁置在人才的视野之外,没有把他们列为人才;同时,二元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割断了城市与乡村的人才链,这种静态的人才格局,使农村处于人才洼地的困境,后备人才队伍更是遥远。历史的发展机遇,农村成为发展的前沿阵地,人才问题提上日程。究竟如何界定后备人才的标准,不同村有不同的标准。现在,虽然全省的文件对于村级人才的后备问题作出指示,要扩大选拔范围,注重从优秀的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复原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但在现实层面这些方位内的人,有多少能真正成为候选人,是未知数。因此,这些人的大多数还是选择了自保,有门路的人还是一样走出自己的村庄,寻求新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积聚的人才,如果在一定的期限内,没有给予应有的资格或身份,一样会脱离人才库。我们不能回避的是,乡村的政治法则一样适用在这些未给予身份的人,他们也是乡村政治生活中的一员,后备人才的称号给予他们更多的压力与期待。从全省看来,这种人才短缺和不断流失的村级人才在一定时间内还会存在。

2.后备人才备而不用,未建立有效的后备人才使用制度机制

据调查研究,全省村级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不足。经济利益拉动,本土能人外流,选人渠道不畅通,选拔的人才质量不高。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在农村谋生的比较少,而经济能人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愿意当干部。在很多村,由于村干部依赖上级安排,没有定期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后备人才,村级人才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上一级部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不到位,培训力度不强,教育跟不上发展路子,实践锻炼的机会欠缺。各种因素导致了在有些村有很多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现象,时间一长,这些人便失去了做干部的想法。据我们走访的几个村子看来,后备人才使用的制度机制没有建立,据知情人说,有些村干部靠宗族势力把持着村级大权好几年,他们对于后备人才的态度一贯漠视、打压,基本上不给他们进步的机会,有些村干部害怕这些后备的人才在能力上超过他们,影响下一届的选举,所以不会给他们机会锻炼。在熟人社会的乡村政治环境中,在村民看来,做干部是上级部门的事情,但在本土中选出人才来领导自己,那是没办法的事情。村一级的本土势力本能上排斥后备人才的存在,而我们的镇一级也未在现实的土壤中注入实践的制度,因此,低效的后备人才使用制度无法保证后备人才的成长空间。

3.后备人才素质偏低,未形成后备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常态化机制

在建立了后备人才队伍后,有些后备人才不能与时俱进,几年后,还是保留着以前的作风习惯,观念落后于村的发展,自身竞争力不强也是后备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我们随机走访村民了解到,现在有些村里的后备干部社会治理能力弱、发展经济能力弱、解决困难能力弱、处理危机事件能力弱。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相当弱。有的党员干部说,我们很是希望把村庄治理好,特别希望农民致富、集体增收。晚上躺在床上想思路,早晨起来头脑一片空。看看市场,什么都不缺;问问价格,什么都不高;想想门路,确实很难找。另一方面,部分后备干部的领导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仍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公道的迫切愿望不适应,与村民自治的精神相违背,存在“老办法不适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不会用政策法规和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复杂化;有的甚至将矛盾向上推,导致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现代乡村的政治环境要求高素质的后备干部,提高后备干部竞争力也要常态化。

四、山东省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路径

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人才持续供给的制度常态化。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保证本土人才的成长和外来人才的融入,是村级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

1.优化内外结合的村级后备人才选拔制度

扩大选拔范围,注重从优秀的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复原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创新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打破传统换届选举的方式,探索实施在村内公开选聘、乡镇委派下挂、大中专生任职锻炼、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等培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坚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原则,拓宽用人渠道,通过公开竞选、民主推荐、个人自荐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致富能手中进行选拔,并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办法由村民大会确定人员,重点加强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后备力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好、致富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2.建立对村级后备人才的后续培养与锻炼制度

一是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培训基地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有针对性的对村级后备人才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采取引路子、给位子、压担子、出点子等措施,有意识地安排村级后备人才参与计划生育、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二是建立“1+1”传帮带制度,即1名村班子主要负责人与后备人才结对,担任其培养人,规定培养人每月至少与所结对的后备人才谈心1次,及时掌握其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培养,促其成长。依托党校、远程教育等培训阵地,有计划地对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技法律管理知识和有关“三农”工作知识的培训。建立帮带机制,安排村支书、村主任与后备干部结对,关心他们的思想,指导他们开展工作,主动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尽量多的参与村内事务,“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使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增长才干。

3.建立后备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制度

建立“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按照一人一档原则,及时将后备人才的个人基本情况、学习培训情况、结对帮扶情况、综合考核情况等信息录入信息库,对其施行动态管理。每季度组织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对后备人才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对不称职、群众不满意的后备人才及时淘汰,并从信息库中删除;对于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按照选拔程序及时吸纳进后备人才队伍中去,并在信息库中添加,确保“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的动态平衡。实行考核制度,基层党组织要对村后备干部的工作情况也进行量化考核评议,对发展潜力不大,没有培养前途的及时进行调整,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进行及时补充,保证后备干部队伍优胜劣汰。同时建立定期谈心制度,了解检查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进一步强化管理。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将后备干部充实到相关岗位,重点安排他们在妇联、共青团、民兵连等村级组织中担任职务,对条件特别优秀的,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把发展意识强、服务意识强、带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

[1]白现军,崔玉利.浅谈新农村视野下的村级干部队伍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段练,杨群.科学选用 精心培育——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探讨[J].当代江西,2008,(2).

[3]刘勇.对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求实,2004,(S1).

[4]周海英.我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广西党史,2006,(12).

[5]刘青艳.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J].中国合作经济,2006,(2).

[6]熊杰.当务之急: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要实现“四个提升”[J].中国民政,2009,(9).

猜你喜欢
后备干部后备村级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加强盐业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关于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创新『选育留用』机制 推进村级后备干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