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带芽
(广州行政学院 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打造白鹅潭中央商务区,促进现代服务产业发展
敖带芽
(广州行政学院 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广州白鹅潭地区以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为核心载体,是广州实施城市发展“西联”及“中调”的战略重要地区。要加强城区建设管理,改善城区面貌,建设宜居城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把白鹅潭地区打造成广佛之心,成为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的广佛生态型高端中央商务区。
白鹅潭;广佛之心;现代服务业;宜居城市
白鹅潭地区位于广州中心城区西部,毗邻佛山,是广州近现代历史文化风貌区,也是广州实施城市发展“西联”及“中调”战略的重要地区。为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和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及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使之成为缝合广佛城际空间的接口、联动广佛产业发展的纽带、联系广佛城际交通的枢纽、跨境生态一体化的示范区,将白鹅潭地区的目标定位为:广佛之心、国际商业中心、水秀花香的宜居城区。该片区以“两个适宜”魅力城区为目标,加强城区建设管理,努力改善城区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城区文化品味和宜居形象;承袭广州千年商都特色的白鹅潭地区,将崛起成为未来广州的国际商业中心、水秀花香的岭南宜居示范区,将建成辐射珠三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商贸、购物、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商业中心。
规划中的白鹅潭地区有街道办事处13个、居委会27个。按照“统一规范、一社一策”原则推进“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经济联社体制改革、社会事务移交、危破厂房升级改造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推进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广州市荔湾区组织力量对辖内危破房进行了全面摸查和登记,对一些破、旧、老、危房进行全面修缮,针对社区危破房、市政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市、区有关部门联系,争取财政资金进行改造,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集中精力推进重大项目,加紧推进有关经济联社的复建房和危旧厂房升级改造工作,促进经济联社可持续发展,切实造福群众。
在城区整治方面,着力巩固“创卫、创文”成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抓好内街横巷、居民小区、集贸商场的容貌整治改造;拓宽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范围,完善城市管理系列制度和措施,初步实现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长效化。在加快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协调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努力改善居民群众出行和生活环境,整治改造内街巷人行道、路灯、围墙、休闲带等居民群众关心的生活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社区公园、休闲健身路环境。整治社区人居环境,指导督促各社区努力创建市、区级“绿色社区”,为居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环境。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积极提出推进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新举措、新目标。坚持河涌综合整治与改善城区水生态系统相结合、与建设宜居环境相结合、与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加强水环境和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及废弃物处理水平,促进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继续实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着力提高绿化覆盖率。
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体制。宜居城市首先看环境,如果环境负担过重,会影响周边城区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减少灰霾天气,还云山珠水本色。在探索科学发展的模式上荔湾应该先行一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拓宽绿色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绿色服务业的领域。在产能规划方面要设置进退机制,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发布退市警告,要把企业的环保信息提供给税局和银行系统,把税率与节能减排挂钩,利率与节能减排挂钩,同时逐步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区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分级控制。
根据本区自然地理状况,水系综合整治工作要摆上议事日程。抓住河涌整治是广州市政府一号工程的机遇,制定了荔湾区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完成荔湾区河涌综合整治任务。全力推进花地河、大沙河综合整治工作,花地河一期工程已完成堤岸建设,二期堤岸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大坦沙环岛堤岸工程基本完成,海龙围海中段堤岸工程已基本完成。以水网建设为重点,做好“生态荔湾”规划,综合统筹全区河涌水网建设整治工作。按照打造“白鹅潭国际商业中心”的定位,充分发挥“百里河涌”的资源和岭南水乡特色,全方位提升河涌整治和景观建设水平。抓好区域协调,加强与佛山南海交界水域的联合整治,从源头上进行污水处理,同步做好堤岸、截污、补水、清淤、景观工程。在部分河涌沿岸适当引入商业开发和饮食休闲设施,多元化引入整治开发力量,形成打造“生态荔湾”的社会合力。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认真搞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专项整治与加强日常管理并举、重点地区整治与全方位监控并举,继续完善巡检督导工作制度、整改督办考评制度、条块联动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等,探索有效方法解决城管执法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环卫工作机制改革,巩固创卫工作成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基础。积极推行“阳光城管”,进一步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绩效考核,调动街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继续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应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和GPS管理系统等手段,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结合实施“退二进三”工作,做好启动环白鹅潭片区的核心区域建设相关配套工作,调整完善芳村大道周边地区的规划功能和布局,重点发展现代商务、创意设计、信息服务、会展咨询、酒店、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商务、商贸中心区和现代文化景观风貌旅游区。充分发挥“一河两岸”地理优势,注重强化街道在协调、服务方面的职能,围绕中心工作,早谋划,早推进,积极探索项目建设新突破,保持经济增长势头。
整合城市资源,把荔湾建设成为广州的“现代商旅文化区”。充分发挥北片老城区商贸文化旅游基础深厚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整合、提升,发展更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商贸旅游经济。加快特色专业市场和专业街的升级改造,推进商流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促进专业市场档次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巩固“北港南湾”发展格局,积极引入创意企业和人才,提升创意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随着白鹅潭国际商业中心的规划定位以及恒荔湾畔等大型楼盘的建成,荔湾区的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都将大幅度增加,给社会治安带来更多复杂的情况,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目前的城市管理存在政出多门,各城管派出的管理权均在其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的矛盾突出,街道无法在其辖区内有效整合调度城市管理的资源。城市管理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单项突击多,综合管理少;被动应付多,主动承接少;重复工作多,源头治理少。城市管理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却收效甚微。流动人口增加后,城市管理资源更呈捉襟见肘的不足状态。
广州市以承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以实现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一大变为主要抓手,以到2011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加大创建力度,全面提升创建工作水平,重点抓好四项工程”:一是“政务惠民工程”,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三是实施“宜居惠民工程”,四是实施“平安惠民工程”。承接好这些工作,需要整合好城市管理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此,必须克服城市管理的条块分隔矛盾,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管理资源的潜力,以达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应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大胆创新,以“大城管”的理念,形成“条块衔接、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树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权威,使街道成为城市基层管理的主体,牵头并协调区、各集体经济组织、村社等各类城市管理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对社会治安、出租屋和外来人口管理、扫黄打非、规范市场秩序、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消防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实行捆绑联动清查整治,强化“大城管”的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这一制度创新,将使城市管理工作从局部转为整体,从单兵作战转为全面覆盖,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从运动式突击检查转为常态化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在社区服务方面,以高效优质服务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突破口,以改善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为着眼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稳定的就业,就没有稳定的社会。通过各种途径举办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在每个社区设立了星光点,坚持对孤寡、患病的退休人员上门慰问,提供服务;开设医疗站为辖区病残人员提供康复服务;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扩展服务项目,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目标。
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联动各方力量集中整治安全隐患。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做好调处工作,关口前移,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清拆违章建筑,整治消防通道和无“逃生口”的消防隐患,确保了辖区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大出租屋管理力度,采取分片排查、集中摸查和突击检查的方法,对辖区流动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一职多能、一检多效”作用,重点加强出租屋生产、消防安全检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情况模查、群住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确保了辖区出租屋安全和外来人员的稳定。
荔湾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有着历史悠久、风韵独特的西关文化,有“一河两岸、百里河涌”的生态环境。白鹅潭沿江地区还有大量工业遗产,如太古仓、花地仓、大冲口油库、信义会馆等。规划中通过沿江较低容积率的控制,保持了沿江工业遗产周围的视线开敞性;通过保护性整饰、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再利用,延续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对该地区的优秀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采取政府引导、厂区联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开发策略。该区域还保存有大量的码头岸线、铁轨、水湾、船坞等特色工业环境,保留珍贵的历史记忆。这些工业遗产,为建设文化创意廊道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宜居”是改善市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条件的综合概念,建设宜居城区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推进科学发展的目的所在。要按照“岭南水乡风情、西关文化韵味、水秀花香特色”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文化引导,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城区环境质量。
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经济竞争力,同时也与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息息相关。一个城市要拥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较高的市民素质、丰富的文化生活,才能让市民安居乐业,这就必然要求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荔湾拥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基础,在新一轮发展中,要把荔湾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化建设方面应着重抓好两手:一是要巩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成果。坚持开展“用文明语、走文明路、做文明人、创文明城”等活动,抓好具有荔湾特色的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教育。加强各类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的整治,加大力度解决市容卫生、环境保护、交通秩序、社会治安、行政效能、行业风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加强区、街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群众文化精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保护开发利用区内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粤剧曲艺和岭南诗书画等地方文化艺术创作。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企业,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提升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必须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才能使现代产业体系成为荔湾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积极发展内源型经济,进一步制订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扶持一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经济联社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增加收入。结合“退二进三”,加大盘活闲置土地和物业力度,增加发展资源。
以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巩固硬实力建设的成果。文化是城市的橱窗,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的广州,当务之急是把岭南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把企业作为发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企业制度上要加强员工使命感建设,完善社会保险与合同制,确保劳有所得。新一代的企业家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的生存竞争激烈、发展的机遇十分宝贵、市场的变化稍纵即逝,不要再让企业家忙于和政府跑关系而贻误发展时机,在机制上要着眼于减少社会交易的成本,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让企业家和工人各得其所。
建设宜居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发展新理念,反映了城市持续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新期待。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认为的幸福生活不只是物质享受,还包括环境享受、精神享受,以及社会、文化、民主权利的充分保障,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满足这些要求的地方,才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宜居家园。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百姓的生活质量紧密相关。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城市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城市的竞争实力。宜居城市,就是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生活条件,使之成为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家园。最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宜居是城市建设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按照“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城市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城市建设理念,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生动的民主氛围、先进的文化品质、良好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态环境、高尚的公民意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之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是构成人们幸福感的主要依据,它从多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指标,包括城市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健康状态、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统计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和谐程度的综合考察。建设宜居城市,就是要重视人们对城市的感受和评价,树立人民是城市发展的最终评判者的观念;同时,提升人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以前的城市建设观念中,有时淡忘了城市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把高楼大桥、道路广场等城市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当作城市发展的目的,在规划建设上贪大求洋,在管理上简单粗放,城市发展见物不见人。这既不符合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城市生活质量作为衡量城市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把尺子。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舒心畅意的生活,而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就是这种生活的直观体现。生活有幸福指数,工作有愉快指数,身体有“健康指数”,建设宜居城市,就是要提升这些指数,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把白鹅潭建设成水秀花香宜居新区,能够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硬实力,有高楼的地方不一定是适宜居住的地方,适宜居住的地方是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地方,是人们的美好家园,是宁静的港湾,是心灵的寄托和皈依。适宜居住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项软实力,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强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强大。
加快发展经济,搞好社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管理效能,提高执政能力,所有问题都涉及到行政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不顺,再好的规划也不能发挥作用。社会管理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顺畅,都有可能使整个系统瘫痪。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契机,可对备受诟病的行政运作系统低效率下猛药。创新体制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思想僵化永远没有出路,体制的障碍有时候就表现为思维停滞。在实施《纲要》过程中,应该做到“五个不要”:第一,不要把体制的障碍作为工作难以突破的借口,《纲要》本身赋予了我们很多先行先试的特权;第二,不要有增加新的职能部门来承接《纲要》任务的路径依赖,要着眼于自身心态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型;第三,在贯彻《纲要》中不要仅仅扮演一个发现问题的角色,更要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推动;第四,如何贯彻《纲要》,并无先例可循,各级政府都在探索,因此,不要把实践中碰到的所有问题事无巨细都提交给协调领导小组,先想想自己能不能解决,敢不敢有所担当;第五,在贯彻《纲要》过程中,肯定要出台相当多的实施细则和文件,不要以为制定了一个相关政策就完成了任务,更要跟踪政策的实施和反馈,注重效果评估和纠偏。
贯彻《纲要》是推进政府转型的良机,广州要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改变习惯于用行政审批方式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极大地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着眼于市场环境的维护和宏观问题的解决,营造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局面。在职能转变方式上应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在贯彻《纲要》中政府必须时刻清醒认识自身定位,平衡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培植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合作治理的新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发挥社会活力。
既要大胆先行先试,又要降低试验成本,在政绩评价上要有相应考量,建立奖惩机制。《纲要》赋予了我们很多先行先试的权力,发展的空间巨大。如何真正做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关键在人,主要靠干部。要在竞争中推动工作,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在实施中历练干部。实施好《纲要》,干部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要抛弃原地踏步意识,消除创业疲劳、干多错多的思想,敢于启用新人,保持改革势能,把发扬锐气、保证和气、提升正气结合起来,要有不干出成效誓不罢休的韧性和不为各种非议所动的魄力。
[1]魏凯、唐晓玲、杨艳、姚燕华.白鹅潭:广佛之心+国际商业中心规划终于尘埃落定[N].南方都市报,2010—11—6.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人民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 1026/8644751.html.
责任编辑:温朝霞
F719
A
1003—8744(2011)02—0023—06
2011—1—16
敖带芽(1973—),男,博士,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参与和意识形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