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兆阳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海珠分校,广东 广州510235)
后亚运时代广州文化建设的思考
雷兆阳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海珠分校,广东 广州510235)
广州亚运会是一场融合亚洲文明,但明确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盛宴。广州亚运会和首届亚残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广州文化软实力,对于广州文化今后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要实现昂扬向上的广府文化和亚运精神财富的融汇,引领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推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名城的进程。
后亚运;广州文化;建设
2010年广州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它完美地把亚洲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与强烈的中国元素糅合起来,是一场融合亚洲文明,但明确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盛宴。2010年亚运会和首届亚残会,大大提升了广州文化软实力,对于广州文化今后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广州亚运会取得精彩绝伦的成功,尤其是开幕式,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以及当今的高科技成就,以令世人震撼的创新和零差错、零失误、零事故的中国式组织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广州亚运会对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文化首要就是能吸引住眼球,必须致力挖掘并找到共同点,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文化不能孤芳自赏,而要雅俗共赏,不能高高在上,而要与世情、民情接轨、融合,否则“以文化人”将成为口号。广州亚运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岭南童谣拉开序幕,从一滴水入手、着墨,并借助珠江大舞台淋漓尽致地加以深刻展示、延伸。熟悉的童谣、纯真的小男孩和代表生命的水,迅速吸引并打动了观众,令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和感动。可见,文化必须打“感情牌”,一件称得上好的文化作品或产品,必须深深打动它的观众或听众。
(二)文化要有代表性,真实体现这个时代、区域或人群的精神风貌,甚至代表其发展的方向。文化理应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不应让人萎靡和迷失方向。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为主题的广州亚运,无处不在的志愿者身影,到处都是政通人和的景象,处处都展现着亚洲人的欢聚、友谊、拼搏、荣誉和微笑。
(三)文化要继承传统,更要赋予创新和创造。开闭幕式的童谣,在传承经典和美好记忆的同时,以全新的编曲和表现方式演绎着文化与时俱进的要素,适合广东人看,也适合全国乃至亚洲人民欣赏。文化要坚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大力宣扬“真善美”的品质、宣传礼义廉耻的规范,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将成为没有“历史”和内涵的文化。这方面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优势,也是两千多年广府文化的优势;文化也特别要坚持创新,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广州亚运会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好,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奏响了主旋律,又呈现“百花齐放”的芬芳,单是志愿者文化就创造了“绿羊羊”、“大拇指”、“小绿叶”等10多个品牌。
(四)文化要有展示的舞台,还要有一大批人才,更要善于创造舞台来展示,并锻炼和培养人才。其实舞台无处不在,亚运会、亚残会固然,小小的节会、聚会亦是。关键需要配套的人才去设计、去创作、去导演、去表演、去总结。广州亚运会无疑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的大舞台,并有效地形成和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岭南文化从来没有以这么大的气魄、这么轰动的效应展示过,从来没有这么令世人瞩目和着迷,令广东乃至中国人骄傲。
(五)文化要主动与科技等先进生产力结合,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美和效果。广州亚运会无论“白云之帆”的立体化表演,还是海陆空声光电和各种LED灯屏的完美巧搭,展示着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图样,展示着各种文化的元素,展示着中华的智慧和实力。除了感到眼前一亮,观众无不为这种文化与科技的创新结合而赞叹和鼓舞。
(六)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同台表演,将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生动地诠释和印证了“一起来,更精彩”的理念。广州亚运会搭建了一个弘扬中华文化、凸显岭南文化、融合亚洲文化的大舞台,使文化的亲和力、包容性成为亚洲人民心灵相通的彩虹,使文化的多元成为亚洲人民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桥梁,也是广州亚运盛会更加精彩的关键。
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使广州的硬件设施提速了十年,如何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相结合,迅速跟进好开展好文化建设,使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文化名城相辉映,使文化软实力与城市建设的硬实力相匹配,并引领城市新一轮的发展,使“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环境与昂扬向上的广府文化和亚运精神财富融汇,共同推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名城的进程,是亟需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要强化“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的意识,确立广州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头衔”。广州应立足自身千年商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充分利用亚运的后续效应,乘势而上、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用好歌剧院、博物馆、国际演艺中心、海心沙等一批新建成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和星海音乐厅、广州艺博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原有的文化设施。发挥广州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以岭南文化的主体,兼容世界各地精品文化,以超一流的场馆办超一流的展会和演出。其中,亚运会开闭幕式令“海心沙”闻名遐迩,美轮美奂、得天独厚的场馆可改建成世界一流的文化表演和展示中心,加强包装和宣传,以制度化和不落幕的形式,吸引国家乃至世界各地一流的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来登台,力争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家们向往的表演之地,成为体现广州城市品位和赢得地位的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成为“来广州必到和必看之地”。同时,要扎好“马步”、夯实基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迅速整合广州地区的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本土一批诸如南方歌舞团、珠江电影、广州现代舞团、星海音乐学院等文化演出单位,提高其竞争实力与票房收入,使之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演出单位。要特别加强文化策划、组织单位的建设,增强其实力与水平,以一流的策划、一流的组织、一流的导演,生产国际一流的文化产品。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应对后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要大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形成自己“叫得响”的品牌,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创立特色品牌。这次亚运对于品牌的运作十分成功,一个个广州元素、一个个中国概念,以令世人惊叹的、唯美的文化表现方式演示出来,得到世人的认同。广州文化产业今后的大发展还要加强与科技、教育、体育、商业、旅游以及广州支柱产业的结合,以创新、创意做大文化服务业。应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文化实体进驻广州,争取其总部或主要发展设在广州。要重点发展创意动漫、平面传媒、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文化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业率先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广州经济更强劲的时代竞争力。
(三)培养和打造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广州文化名人和“大师”。人才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支撑。今后广州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尤其需要一支敢想会干、敢于创新和能打硬仗的队伍。为此,要尽快有针对性地制定与文化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人才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大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建立广州各类文化人才库,把广州打造成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要总结广州亚运人才经验,发挥留交会等平台的作用,出台文化政策,鼓励文化行业以调动、岗位聘用、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或使用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创造条件让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特别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成长和选拔、评价和分配等方面的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能力,以文化产业作为积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以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报酬和良好的环境,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和文化名人来创业。针对当前“短板”,亟需重点引进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代理人才和文化艺术软件、网络游戏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广州有大学城,有华南地区最好的高校,应充分依托他们加强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教育,培养各类文化人才,促进知识更新,使广州文化始终站在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方向。
(四)要努力提高大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和鉴赏力。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进步,人的审美需求日趋多样化,也日趋高标准化。要大力弘扬以广州精神、亚运精神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并让市民易于接受。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市民艺术教育普及工程,培养全民热爱文学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和氛围。政府层面应出台价格指导、减免税收、采购或补贴的政策,稳定、降低舞台艺术的演出票价,使工薪阶层及普通百姓都能走进剧场,做大文化市场,拉动文化内需。要在广州各机关、单位、企业、街镇、以至每个社区和城市角落,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摄影、书画、合唱、舞蹈及各类文化活动,引导、鼓励干部职工和市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各类展会,特别要通过政府投入或补助,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提高他们的品位和文化欣赏水平。要加强文化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和培育网络游戏、网上书店、网络视频点播、网络购物、网络付费下载、网吧等网络文化消费新模式,拓展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
责任编辑:温朝霞
G123
A
1003—8744(2011)02—0004—03
2011—1—23
雷兆阳(1970—),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海珠分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