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州本土文学创作的文化价值——以梁凤莲作品为例

2011-03-18 00:17蒋艳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探求 2011年5期
关键词:西关广州文化

□蒋艳萍(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文学创作日新月异,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既有一批扎根广州的本土作家,也形成了一个在全国都声名鹊起的新客家、新移民作家群。在近年来广东文艺界把关注重点放在新移民作家群的时候,有一个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止,那就是“广州文学如何借助岭南文化树立自己的风格、流派与形象”。随着2010年《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文艺界对此更是作出了重要回应,围绕着“文学创作与本土文化”、“文学的地域性写作”、“方言写作的文化意义”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但理论的呼吁与实际的践行总是存在着差距,无论是在创作群体还是在研究队伍上,广州本土文学创作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本文拟以广州本土作家梁凤莲女士的创作为例,说明广州本土文学创作在广州建设文化强市中的重要意义。

在梁凤莲的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始终关注着岭南文学和岭南文化的互动与互证。她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用文学形式唤起更多的人对广州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播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改变人们对“广东文化沙漠”的偏见与误解。可以说,梁凤莲是在广州乃至广东文学生态里少有的坚持有意识地用文字来表达广州地域文化特征的本土作家,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处处可见对老广州的深情回望,也可见出她对老广州文化历史的着意书写,让人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粤海风情和人文气息。

一、面对的姿态:用文笔担承起对这块热土的深情

梁凤莲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无不牵挂着她敏感的心灵,她说:“面对岭南文化,确切地说面对广州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传统,我最大的感慨是现有文学对其表达的疲弱以及缺席。广州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扩张发展中不断地日新月异着,现代的生活气息与多元化并存的形态,正覆盖着生存的空间,新与旧的切换好像越来越变得没有关联,这座老城的旧照片一天天黯淡下去,记忆似乎也没有用心着意地去留住时间渐逝的真相和背影。血脉的情感基因与由来已久的心愿,让我对此不能不焦虑。”[1]面对广州城的日新月异,面对广州经济的日益增长,梁凤莲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她看到了都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日渐黯淡,她更对新滋生出的城市变迁中的繁杂表象感到陌生、局促、逼迫、焦虑:“功利、浮躁、混杂、没有章法的膨胀、不得要领的浮泛、充斥一切之上的欲望、人际间的冷漠与隔隙,原有的庸常与怡然自得,变异为庸俗与急不可耐的拜物教、拜权教、拜钱教。人心的真相与品格的质愫似乎在不可遏止地下坠。”[2]

在曾经的温情、曾经的温暖逐渐褪色的时候,梁凤莲在焦虑不安的同时,以自己柔弱的身姿选择了一个巨大的担承:“此时,写作的意义和文化本身的意义显出了自身的作用力。寻索和唤回,意义就是让广州文化的光彩焕发出来,去建立一种有特色的更应是有尊严的生活,获得一种在庸常平淡与琐屑俗常的营生中所应有的份量、应有的尊严、所应有的自持和信心。”[3]通过写作让广州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在庸常生活中重建一份生活的品格和尊严。

她不止一次表达了自己对书写广州的渴望和激情,她深情地写到,“对广州的书写无疑是我创作的源泉,如同爱与信仰是生命的源泉。”[4]“广州就是我的压力、就是我的担承,就是我写作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同约翰·肯尼迪所说的那样,我不会逃避责任,我欣然面对”[5]“我把这样的书写看做是我的宿命,更把对它的敬奉看做是我必须迎对的命运。”[6]在这种强烈情绪推动下,梁凤莲将书写广州作为自己义无反顾的文学选择。

而在对广州的书写过程中,怀旧的梁凤莲把目光对准了记忆中的广州、历史中的广州、本土化的广州。“我在反复地追忆着从前的广州,我把那当成一个人与自己性灵邂逅的福地来想像,当成一座老城质朴韵味的源起,当作本地人据此怀乡的渊薮。”[7]面对这座老城,她常常是一位孤独的旁白者。她说,“此时,或者,很多时候,我一次次被触动,我也真心地想要说说广州,说说我广州的街巷,我情缘的故土,我无法拂去和忘却的记忆,我翘首守候的将来,注定和这一切有关。”“总是无法穿越的广州,总是欲说还休的老城。”所以,“我始终想说说我的广州,我的老城。”[8]生于兹长于兹的记忆让梁凤莲对广州老城充满萦回梦绕的深情,广州老城成为她情感世界时常回溯的温床,成为她爱与伤痛的印记,成为她作别与归来、远走与蛰居的家园。“阅历为我秉烛,我必须为我的故乡找到一种表达、怀想和关注的方式。”记忆中的广州让她流连忘返,也坚定着她用文学追索、重塑这座历史老城、文化老城的信念。“我要调动我愿望中的认识系统,来描绘我心目中的广州,尤其是广州的历史”、“历史的广州成了一个充满魅力而又神秘的不在场,一个引人遐想的过往。”[9]“我衷心希望能用我的本土意识和血脉情缘来表述广州。”[10]正是这份对老广州的虔诚之心,促使她愿意用全身心去唤回老广州的前世今生,去重建老广州的记忆家园,去追索老广州的沧桑历史,去玩味老广州的声色情韵。于是,老广州成为她命定的精神家园,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怀乡之结,正如她所说,“书写广州,就是找到那条回家的路,并且确认,并且不再忽略、不再遗忘。”[11]

二、情语广州:老城记忆的深情回望

在日益浮躁、功利、焦灼的时代,梁凤莲的散文像一酌清泉涤荡着人们的心胸,在往日的温情脉脉被都市化的脚步逼促得日薄西山时,梁凤莲试图用文字留住童少年时期广州老城的种种美好印记。

怀旧,是文人素有的情怀。在梁凤莲的情怀里,老广州是一束年代远古的书简,褪去铅华,尽显古朴。她用唯美诗意的语言追索、捕捉一个个岁月的痕迹。

她书写广州的四季轮回,用干净、明丽的语言讲述着广州的春夏秋冬,“秋天是广州最可爱的季节,它把夏季的袄热潮湿吹透,只留下那层薄薄的金箔一般的阳光,它捎来了远方的天高云淡,它把所有的树叶逗弄得哗哗作响,它点染了一些江南城镇的安闲,眼前的一切因为通透而变得可以打量、可以远眺。”[12]“冬天最冷的时候,不是刮风,而是下雨。那雨下得滴滴透心凉,窗玻璃、回廊里的花草,巷子里的小叶榕和鸡蛋花树,全笼着一团寒气,屋檐瓦脊的着色越发重了,巷子的光线有点灰淡。那冷像一块冰慢慢地融化,寒气一点点渗透下去,那湿气粘附着,总是干爽不起来。”“雨还在下着,春天就随雨潜入夜路。地气从各个角落冒了出来,天气在不知不觉间回暖了,阳光一下子就穿透了雨幕,热气蒸腾起来,笔挺瘦硬的木棉花开了,紫荆花絮也满天飞扬起来,各种花啊草啊,在经过一冬的萎绿黯淡之后,又开始神采飞扬起来。”“广州的夏天,一旦热起来,着实让人咋舌。湿度像看不见的潜网,把所有的空间都罩住了,艳阳高温下,热浪蒸腾,那汗水从身体的各个地方争相逃逸,却被一双湿乎乎的小手闷住了,风只是风花雪月地吹着,和树叶调调情,却不带走一丝闷热,于是,出汗成了和憋闷火热对抗的一种方式,虽是无奈,却也豪气。”[13]在梁凤莲的书写中,广州的四季有着地处岭南、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特殊性,冬天的湿冷、夏天的袄热、春天的神采飞扬、秋天的安闲通透,一年四季绿树葱茏、漫天花海。在四季轮回中,既有作家独有的细腻感悟,又饱含老广州人对自己生长于兹的一方风土一方深情。

她描绘广州的风土人情,她对老广州的老屋深巷、麻条石路、市井人家、节庆民俗、老火靓汤、浓茶点心情有独钟。一条幽深的小巷,一处老式的大屋,一口甘甜的老井,一碗浓稠滑润的靓汤,一盏韵味悠长的香茗,在她笔下都显得充满温情、充满诗意。而那木屐敲打青石板巷的橐橐声响,那房舍犄角处白兰花鸡蛋花的氤氲香气,像记忆的跫音敲打着她的思绪,时时出现在她的字里行间。留下儿时记忆的西关大屋更是她时常回望的心灵家园,“西关大屋镂刻下来的,全是关于童心、闲趣、亲近自如的印记。厚实的木趟栊是孩童时攀爬的玩具,拐进厅堂阁楼的角落旮旯,罩着黑糊糊的危险气息,是捉迷藏躲斥骂的好去处。一砖方井,纳下清凉和光线,天井里有眼水井,似乎就有点天地之合的佐证,于是这大屋就存留了很多想像。井水清清澄澄,腥气爽冽,沁凉沁凉的,渗泡其中的汽水啤酒、西瓜香瓜,与冰镇的效果无异,还多了股水腥的清爽,大暑天把那桶井水冲淋在身上,猛一激冷间,仿佛就提早感知了秋天,潮闷翳热的夏日在井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厨房的炉灶里,老火煨着一大沙煲南杏北杏菜干汤,香味满屋子游走着,然后就左邻一碗舍一碗的,然后就在撒过井水的庭院的青石板上,铺上一张溜溜滑的竹席子,夏天的凉就这样纳过来了。”[14]

她评说广州人的生活哲学。她喜欢在漫不经心的叙写中融入老广州人的情性点评。品茶品出的是广州人的不火不燥:“在茶的冲泡斟饮中,广州人的情性少了些粗硬,多了些舒缓,信奉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大事能细水长流,蓄势而发,小事能含糊隐忍,不糊涂处装糊涂。”[15]喝汤喝出的是广州人的包容调适:“都说‘吃在广州’,而一碗老火靓汤,便把广州人情性根梢的食疗本质涵盖无遗了。包容、调适、融会贯通、静候、无为而有为,等等。讲饮讲食,口腹之乐慢慢被放大沿用为人生哲学,反过来去调适情性趣味,于是日子就在广州人的这种收放自持中变得闲适散淡,变得怡然自在,变得可恃可待、可作为可变通了。”[16]西关大屋藏的是广州人的勤勉与实在:“拼着劲做事,闲着神养命,屋外是他世界,屋里是己乾坤,厚实大方的门楼石米批荡,褐红的圆木趟栊内外疏隔,高高的门槛一跨,便是居家小天地,天井回廊,层屋深进,多半铺碎石米地饰纳彩玻璃,多半容一眼老井掩两扇木门,莳花弄草,筑石垒山,忽发的奇想与遐思的浪漫,都在这居停悠闲的品鉴回味中,看天看云不如看自己,住一户人家,住十户八户人家,鸡零狗碎。人情酬酢,大屋深巷,容得下也拉得长,庸常莫如过日,真实莫如做人,精明有致的是生意眼,闲适散淡的是日子功,用心不在家国襟怀,倒在这休养生息上。”[17]寥寥数语足以把广州人的社会性格、人生哲学、处事态度刻镂无遗。

任何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记忆,广州也不例外,广州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对老广州的深情回望,只有这样,它才是一座有根的城市。正如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哲夫评论的,梁凤莲的文字是“从心上来”的产物,读她的文字,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如画,生活如歌,生活如诗,[18]梁凤莲对老广州的频频回望,于平常处道出深情,于细微处显出厚重,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在观赏老广州的风土人情中不忘思考人生存的价值、生命的厚度。

三、文化广州:羊城风云的符号标注

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梁凤莲创作的理念,在理论探讨中,她关注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的精神传承,关注岭南文学与岭南文化的互证与互渗。她的小说创作也一如既往地自觉将岭南文化精神渗透于文学书写中,正如她自己所说,“作为一个本地人,我书写的意义和恒久性就在于把故纸里的广州,以文学的方式复现出来。”在已出版的三本长篇小说(《巷娈》、《西关小姐》、《东山大少》)中,她选择的正是最能代表广州历史、文化的精神符号,通过复现老广州的历史、街景、风土人情,唤起广州人的记忆,增强广州人的文化认同感。

(一)《巷娈》:广州的市井人生

正如梁凤莲所说,“广州由来就是一个平民化的社会,平民占据了广州社会根基的绝大部分,去表达他们也是文学的重要使命。”[19]《巷娈》就是一部展现广州平民生活的作品,讲述的是生活在广州通意巷的一群街坊在文革后到改革开放初这十来年时间发生的故事。通意巷是广州网状挤挨的众多自然巷中不起眼的一条,生活在通意巷的街坊,更是生活在广州历史上溅不起一丝浪花的芸芸众生。老屋业主二叔公,靠做泡水馆生意发迹,娶妻纳妾,妻妾内讧较劲一如家常便饭;三楼腰娘出身的王师奶,先嫁商人后攀国民党军官,从风光红火转为普通人家,在寂寞失落中却仍试图挽回昔日的优雅习性;带着二女一母独自过活的冰瑜家,表面上不断寻找结婚对象,背地里被人议论为暗操皮肉生涯;扫街为生的垃圾婶,本有个聪慧娴静的女儿阿蓝,孰料阿蓝却在婚礼上丧夫,精神大受刺激,状如花痴;一生循规蹈矩的光头二伯,家里却出了个越秀区出了名的“飞女”牛环;被时势抛到乡下,又随潮倒流回城的邻家女子嘉仪;在小巷中长大的乖乖女卡伊……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熟悉的情境,还原了一副广州六七十年代的市井生活画卷,也讲述了在那特定的时期文革余波、上山下乡浪潮、读书无用论盛行等历史话语对平民生活的冲击,在平凡中亦上演了一幕幕闹腾琐碎的杂剧,牵扯出无数恩怨情仇的故事。在小说,梁凤莲着意表述了她理解的广州人的平民心态,他们“俯仰鸡零狗碎,做人过日子是头等大事,如迷恋意识,对一己生活方式自得其乐,津津乐道于饮食起居,信奉于车到山前必有路,乐天知命却又并不望天打卦,如平民心态,与世无争却又冷暖自知,细水长流,离政治革命相对远些,对人情世故却又相当着紧,并视之为生活之水,无不受其滋润和浸淫。”[20]即使在社会动荡下仍表现出务实、乐观的平民姿态。随着广州经济的腾飞,林立的高楼瞬间取替了平房,取替了大街小巷,昔日的街坊情也不知不觉消弭于无形。梁凤莲通过还原广州过去的街巷情深,试图唤醒的是老广州的平实记忆。

(二)《西关小姐》:西关的绝世风华

老城西关是广州城的典型代表,忆及广州从前的衣食住行、风情物语,人们总不免沉浸在西关风情的绮梦里。尽管旧广州并不全然是关于老西关的风物,但在时间沉淀的深处,西关的种种物事却成为人们一份对广州的凭记,所以才有“未识广州、先识西关”一说。而西关小姐之所以能成为广州的一张历史名片,主要是因为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广州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她们的芳华凝聚着广州的一段衣锦玉食、珠圆玉润的生活,沉淀着最风雅的俗世浮华。[21]

从梁凤莲以《西关小姐》为其书命名,可知她强烈的为广州西关文化立传的意图。梁凤莲用散文诗般优美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女主人公若荷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勤勉踏实而又勇于创新的守业创业故事,揭开了老城西关在20世纪前50年间粤韵悠扬的独特风貌。无论是从衣着打扮还是精神气质,若荷,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西关小姐的代言人。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年代,她敢于追随自己的爱情,与广州少爷刘可风托付身心,虽然初尝爱情禁果给若荷带来了一生刻骨铭心的痛,但西关小姐那种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为她丰富美好的青春画下了完美的句号。若荷凭着那股西关小姐特有的冲劲和独立自主意识,继承了父亲的绸缎庄,后来还因时制宜地开了“风荷甜品茶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若荷的故事又被作家巧妙地置入广州清末到解放后近百年的风云变化中,林则徐虎门禁烟,康、梁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黄花岗万人誓师大会、冯如在中国第一次试飞、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演讲、广州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若荷的见证下轮番上演。小说还以浓厚的笔墨描绘了西关特有的粤海风情,在书中,西关大屋、粤剧粤菜、骑楼商号、白荷红荔、香云绸衫、花尾艇仔、西关小吃等最具岭南风情风味的生活图景被徐徐展开,如书中多处描写了犹如仙境的南国水乡名园美景:水榭荷塘、荷花荔影的泮塘美景,珠水萦绕、婉约多姿的环翠园,风雅有致、仙人合一的海山仙馆等,既有前朝文人遗留下的气骨风韵,又是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美好见证,读来让人流连驻足。

可以说,以若荷为代表的西关小姐们,不仅见证了广州城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广州这个最早得欧风美雨滋润的古老商埠的文化特色,也是西关这片热土熏染出的最得天独厚的绝代英华。因此,西关小姐当是梁凤莲欲在小说中精雕细刻的一个代表广州文化的精神符号。正如张浩云所说:“她是广州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超越了任何物质成就的冰凉和经济成就的枯燥,永远成为广州感性的、温暖的、魅惑的形象大使……”。[22]

(三)《东山大少》:东山的粤海沉浮

正如黄柏莉所言,《东山大少》是梁凤莲继《西关小姐》之后为烟雨羊城留下的又一声喟叹,她从西关深巷温润灵动的流韵中退场,缓缓步入东山壮阔雄浑的历史现场,而这优美转身的背后,仍然是她对羊城历史与文化温情脉脉的凝视。[23]

居住在商业繁华区的西关的多是富商之家的小姐们,而住在军区所在地的东山的则多是军人和权贵子弟。如果说西关大屋代表清朝以前羊城的千年历史,那么,东山洋楼则代表近百年的广州历史。梁凤莲选择极具广州地缘特色的东山大少作为自己切入广州文化历史的视角,坦言希望欲通过《东山大少》“来为我们的粤商树传立碑。”[24]她最为关注的无疑是广州作为著名商都的文化底气。

在陈炯明叛变、国共合作、黄埔建校、镇压商团叛乱、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抗日战争、广州解放等一波波政治风浪轮番袭来,广州城在不断重建中复兴。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担当头筹的是一批“东山大少”们。在小说中,梁凤莲采取群像式写法,塑造了多个广州男人的形象,其中,有以梁鸿业、伍庭芳、叶其昌为代表的商界名流,有以史南成、范英明、许凯然为代表的政坛精英,有史东山、史东风、伍子鉴、刘冕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他们始终站在历史的浪尖,居于政治话语的核心,引领着近代广州的建设和发展。

小说集中书写了广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如商都的重建、西堤商业圈的建设、酒楼业的兴起发展等。小说以近乎纪实的笔调记录下西堤骑楼的建设、爱群大厦、新亚酒店的修建、省城广州中轴线的确立、广州建筑红墙绿瓦基调的确定、广州城市公路、花园的规划和建设、中山图书馆和中山纪念堂等重要场馆的选址、修建等。

梁凤莲对骑楼文化颇有研究,认为骑楼文化与广州的商业文化、城市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成为广州城市的重要标签。“广州骑楼之所以出名,除了跟它的商业发达有关系外,还与这个城市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经常总结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实在、务实、自在、闲适、可进可退、不大张大扬,而骑楼建筑在这种模式里是可以起到类似作用的,可观可赏,可行可住,不是一进入这个场所就直接进入交易买卖,那就会产生压迫感,骑楼这种建筑中就没有这种感觉,符合了广州人的性情。”[25]小说以历史的笔调讲述了二三十年代广州西堤骑楼的初建之功,“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再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26],以此为据,把西洋的元素和本地的风格结合起来,商住合一的骑楼建筑终于建成为广州商业文化的符号象征。

除了商业文化,梁凤莲还在《东山大少》中着意打造广州的饮食文化,“商都广州就是要建成吃喝玩乐风情浓郁的城市”,小说中叶其昌对茶汁茶点的津津乐道,可见广州点心的“点动人心”,例如那款“荔红步步高”“便是用荔枝红茶汤混合马蹄粉、牛奶制作,分层蒸熟,红白相间,层层叠叠,细细咀嚼,马蹄粉的爽滑中,有淡雅的荔枝红茶香味流连在口,配上一杯上等红茶,更是回味悠长”,其细致考究,都在不言而喻中。而浪子回头的私生子“刘冕”正是因为对广州美食的投资,先后经营“南园”、“文园”、“西园”、“三元”等酒家,不仅博得“酒楼王”的声名,还结交了大批社会名流、政坛精英。

可以说,梁凤莲始终坚持在虚构与真实中重构广州的历史与文化,正如她自己所说,“真实是需要呈现的,没有被呈现的过往就有可能被遮蔽了;而历史是需要被诠释被书写的,否则就会在时间中灰飞烟灭而进入不了历史的记忆的视野。”[27]只有书写、只有呈现,历史才不会褪色,不管它凭借的是何种文本。

四、结语

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文学的书写,一座城市的文学形象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成为全国甚至世界感知这座城市的窗口,人们通过老舍认识了北京,通过张爱玲认识了上海,通过巴尔扎克认识了巴黎,通过狄更斯认识了伦敦……而广州的文学形象却至今是模糊的。在当下政府意欲将广州打造成世界文化名城的天时地利人和中,我们呼吁更多的作家、研究者、读者关注广府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本土化言说,更多地关注广州本土文学创作对建构文化广州的重要意义。

梁凤莲对广州的书写并非完美,但其用意却很鲜明。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土作家,用广州人的执著与坚守,默默地耕耘在广府文化的文学书写这片土地上,她一次次地以文学之笔探问羊城的文化品格,一遍遍地试图以虚构的叙事传承羊城的历史风云。正如学者所说,她的本土身份和本土创作在广东提倡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渐成国策,“重拾岭南文化自信”之声再次响起的今天,是尤为珍贵,意义非凡的。[28]也如评论所说,将来研究岭南文化,岭南文学,广州人文传统者,一定会阅读与研究梁凤莲和她的理论著作与文学作品。[29]我们有理由期待梁凤莲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传承岭南文化的新作品。

[注 释]

[1]梁凤莲.西关小姐[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5.334.

[2][3][4]梁凤莲.我的怀乡[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228.228.226.

[5][6][9][10][26][27]梁凤莲.东山大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5.6.379.380.90.378.

[7]梁凤莲.爱与隐[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57.

[8]梁凤莲.回去[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3.

[11]梁凤莲.带我回家[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80.

[12]梁凤莲.街巷[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5.

[13]梁凤莲.四季[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9-10.

[14]梁凤莲.在母土生存[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174.

[15]梁凤莲.茶[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52.

[16]梁凤莲.老火靓汤或者凉茶[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48.

[17]梁凤莲.西关吟[A].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168.

[18]李哲夫.《情语广州》序.情语广州[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1-3.

[19][24][25]梁凤莲访谈实录[EB/OL].网易亚运频道,http://2010.163.com/10/0318/17/622TF6V0008648D8. html.

[20]梁凤莲.巷娈[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293.

[21]谭白薇.西关小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2]张浩云.一个人改变了一个城市.梁凤莲.西关小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6.

[23]黄柏莉.穿越历史的旅行:故乡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奏.梁凤莲.东山大少[M].跋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366.

[28]江冰.复活一座城市的记忆——读梁凤莲长篇小说《东山大少》.梁凤莲.东山大少[M].跋一.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358.

[29]谢有新.梁凤莲的文学价值.梁凤莲.情语广州[C].附录一.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258.

猜你喜欢
西关广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谁远谁近?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