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音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1-03-17 17:26田九胜何广铿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音位母语外语

田九胜,何广铿

(华南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英语语音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

田九胜,何广铿

(华南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依据Celce-Murcia 等的分析框架,从学习者因素、母语作用、目标语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四方面来回顾国内外英语语音习得方面近十年的实证研究,并对这些研究引发的教学启示和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英语语音习得;实证研究;因素;英语语音教学

一、引言

外语语音对外语学习者至关重要,它对学习者的心理、社会交往和外语成绩等不同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外语语音教学水平和学习者的外语语音能力一直是一些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课题。Celce-Murcia等(1996)的相关综述让我们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英语语音习得研究有了清晰的了解,王立非、孙晓坤(2007)对国外第二语言语音习得近期研究主要从音系学、理论模型、语段或超音段、母语迁移、非语言因素、语音教学等8个方面进行综述。本研究从语音习得影响因素这个视角,参照Celce-Murcia等(1996:14-25)的分析框架,来回顾国内外近十年的英语语音习得实证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影响英语语音习得的因素以及此研究的现状、进展、存在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从而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英语语音教学。

二、英语语音习得实证研究回顾

1 学习者因素

自Lenneberg (1967)提出临界期假设之后,对外语语音习得上的年龄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议,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有人证明儿童在习得语音上具有优势,也有人发现成人可以习得外语语音(Jones, 1997)。

近期的三个研究都支持了临界期假设,在习得重音(Guion,2005)、非重读元音(Lee et al., 2006)和韵律(Trofimovich & Bake r,2006)方面,习得起始年龄小的学习者比习得起始年龄晚的更能获得本族语发音特征。然而,Munro和Derw ing (2008)的纵深研究表明成年人在接触足够量的英语口语之后的语音可以得到改善,但没有证明成年人可以达到或接近英语本族人语音水平,也没有提供和证明某种有效的语音教学方法。

以上的研究表明,语音习得的年龄效应明显。有学者综述现有研究发现语音习得的确受到临界期的限制(文秋芳,2010:243),成年人容易受到倾向、动机、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Derwing等(2005)的研究证明语言输入在语音习得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母语为汉语和母语为斯拉夫语的ESL学习者在参与一段时间 ESL课程后口音都取得了些许进步;在流利性方面,汉语组没有进步,而斯拉夫语组却取得显著进步,原因是后者与英语本族人的接触显著高于前者。因此,学习者不仅需要课堂教学,也需要接触大量的自然语言。

Trofimovich和Baker(2006)发现学习者的二语学习经历会影响其口语韵律和流利性。他们的语音水平与之前的语言水平有关(Smit,2002)。

学习者的语音成绩受动机的积极影响(ibid.)。王初明(2004a)提出“外语语音学习假设”,他的研究表明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他(2004b)认为,外语发音跟外语学习成绩相关只是表面现象, 其深层处是自我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情感因素(如焦虑、动机、态度)在发生作用,促进或阻碍外语学习。

高级ESL学习者交际中使用最多的策略是记忆和模仿,最少的是注意单音素和语音群的发音(Osburne,2003)。母语为粤语的ESL学习者在发词首辅音群遇到困难时多使用省音和替换,而不使用增音,他们发流音比其他音更困难(Chan,2006)。不同母语的ESL成人学习者在交际失败时所使用的策略有:解释、重复、写/拼出单词和调整音量(Derwing & Rossiter,2002)。

2 母语的作用

母语韵律对习得英语重音模式有影响(Guion,2005)。与少年儿童相比,成年人的英语语音受母语的影响更大(Lee et al.,2006)。Trofimovich等(2007)的研究表明母语对二语音位习得方式有影响。Keys(2002)的研究发现受试将其母语(西班牙语)的腭音化现象(palatalization)迁移到英语发音中。Derwing等(2009)的纵深研究发现,在接触目标语初期,母语的流利性对二语的流利性影响显著(斯拉夫语组更加显著),在实验的后来一阶段,无显著相关。由于斯拉夫语与英语的相似性,斯拉夫语组比汉语组在元音长度上更接近英语。

在中介语语音特征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通过检索大型口语语料,有的建立小型语料,如对受试进行录音,转写成带有语音标注的语料,有的则运用软件或声学仪器来展示受试的发音特征。这些研究包括EFL学习者的超音段音位、音段音位和语音错误的特征研究,如陈桦(2005,2006,2008)和杨军(2006)的研究着重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超音段音位特征,冯友(2005)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吞音现象调查,高琳(2009)关于中国大学生英语单词重音位移现象的研究,还有关于语音错误(程春梅,2008;高霞,2006)、词中塞音(王茂林,2009)、韵律特征(Mccafferty,2006)、音调选择(Pickering,2001)、话语标记语的韵律特征 (袁咏,2008)、元音特征(马林,2005)、辅音特征(阎丽莉,2004;Rau et al.,2009; 郭鸿杰、王敏,2010)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EFL/ESL学习者的英语语音问题(如母语的迁移、石化现象等),并为语音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语音库的创建(陈桦等,2010)将为此类研究提供便利并引发更多的相关研究。

3 目标语语言内部因素

Munro和Derwing(2006)研究音段音位对理解的影响。他运用功能负荷原则(functional load principle)研究哪些辅音区分特征(consonants distinctions)对听者感知口音和理解影响最大。此研究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区分口音和理解,功能负荷原则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语音教学实践,即哪些音段音位应先教和重点教。

另外三个研究则涉及超音段音位对理解的影响,如Field(2005)研究词汇重音对可理解性的作用;作者还提出重音训练的实践方法;Pennington和 Ellis(2000)的研究证明韵律对英语句子理解和记忆的作用;Hahn(2004)研究句重音对可理解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英语本族语者更能听懂和回忆句重读正确的话语和内容,且对说话者评价更高。此研究强调超音段音位在语音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关于句重读的具体教学方法。

4 外部因素

4.1 课堂教学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语音水平是英语教师和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问题。下面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母语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各异。Giambo和Mckinney(2004)的研究表明语音意识训练比讲英语故事的活动更能提高母语为西班牙语的EFL儿童的英语口语水平。因此,在阅读课程中,作者建议幼儿园应使用讲故事和语音教学兼顾的方法来提高儿童的英语口语水平。Trofimovich等(2009)研究小学三、四年级说法语的ESL学习者在听读课堂(理解组)和正常语言课堂(正常组)英语语音的进展情况。研究者试图了解长期听力和理解活动(没有口语训练)是否可以提升二语学习者的语音水平。一年后,两组在语音准确性和流利性上无区别;两年后,正常组语音更加流利、更容易理解,这说明基于理解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Gorsuch(2001)的研究证明,输出活动对语音习得的作用,以输出为主的语音训练研究发现,受试的超音段听辨有所提高,而超音段发音没有进步。Chapman(2007)的质化研究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调的难点及教师教学方面的困难,任务型语调学习活动更有意义和可操作性。杨晋(2010)的研究发现, 反复聆听、模仿对中国学生产出英语重音模式的影响有限,练习后学习者调核重音分布正确率有所提高, 学习者能区分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时长特征, 但不能区分音高特征。吴力菡等(2010)对实验组进行调核意识的灌输和训练。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凸显模式和有标记调核位置的表现明显优于控制组,表明强势灌输调核意识在英语语调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电子、网络和声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逐渐被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教学。Wang和Munro (2004)的研究是基于计算机的元音训练,与没有经过训练的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听辨能力显著提高。此研究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语音教学的可行性。赵玉闪等(2004)的多媒体技术在英语专业语音课堂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学生的语音水平显著提高。林秋茗 (2004)对语音课堂网络化教学改革的研究证实了网络化语音教学的有效性。以上研究说明教育技术在语音教学方面的有效性。

4.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指学习者的社会阶层、民族同一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他们对目标语语音的态度和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语音学习效果。有研究涉及身份对英语语音水平的影响,如Gatbonton等 (2005)研究种族群体归属与二语语音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此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二语学习者一方面努力想达到目标语的语音水平,另一方面因种族群体压力而保持本族语口音,这说明学习者的口音与他们的种族群体归属感有关。作者认为,在二语课堂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带口音并非一定是因为兴趣和能力的问题,对带母语口音的英语应持宽容态度。Lin(2003)研究社会因素(交际的正式程度、性别和交际对象)对语音简化策略的影响,较正式的语境、女性和较高英语水平的人以及女性与同伴(与本族人相比)交流时更多地使用省音。

4.3 国际因素

Riney等(2005)从世界英语的角度调查非英语本族语者对英语的听辨感知以及美国人和日本人判断非英语本族语口音的语音参数。分析发现,日本人主要使用音段音位参数作为判断依据,美国人则使用超音段音位参数。

Scales等(2006)研究37位ESL学习者和10位美国大学生对四种英语语体口音(英音、美音、中国英语和墨西哥英语)的听辨情况。研究发现,能否识别口音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不相关,而易听懂与喜欢某种口音相关。周榕、陈国华(2008)的研究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更偏好美国英语的趋势,对美音也有较高的识别能力,且多数人愿意以美英为模仿学习对象。但是,他们的实际英语口音表现出更多的英国口音的特点。

三、教学启示

上述研究让我们认识到英语语音的习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对英语语音习得的难度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虽然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我国EFL语境下,课堂是我国英语学习者主要接触和使用英语的场所,对于初、中级学习者,课堂语音教学对他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教师的语音水平、语音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从回顾上述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教学启示:(1)英语语音水平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影响,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并重视语音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和情感基础;(2)鉴于儿童在语音习得上的优势,教师应多提供儿童接触自然、地道的英语的机会。同时,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英语语音水平,教师的语音通常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音意识。另外,教师话语也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加强英语语音和语音教学方面的学习;(3)根据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对可理解性的影响研究以及中介语语音特征的研究发现,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理解影响大的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如单词重音、句重音、节奏、语调等方面,同时,根据学生的方言特点及方言对其英语语音负迁移的影响,发现他们语音习得中的难点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语音教学方式。另外,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把语音教学和词汇、语法、听、说、读、写以及任务性交际活动结合起来,在语境和语篇中教语音语调。并将多媒体技术、语音设备和软件运用到语音教学中。(4)Cruttendens (2001:297)曾指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选择学习的语音模式(英音、美音等), 选择标准是这种模式应是广泛流通的、被广泛理解的、教科书中大量使用的,并且有丰富的语音资源。如小学阶段可选择英国语音(RP),等到学生的发音已经牢固建立后,再让他们接触美音(GA)。到中学阶段可多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熟悉不同的发音。将可理解性作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标准,真正培养学生的语音交际能力(Dalton &Seid lhofer,1994;Goodwin,2006:118);(5)考虑到英语语音习得受年龄、学习者母语/方言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们要宽容对待学习者的语音问题。

四、研究展望

就研究方法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使用定量研究、质化研究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就具体研究方法而言,有实验法、调查法、语篇分析法、个案法等,并且有许多研究使用声学技术、软件、实验室技术和语料库等当代科技工具。

与Celce-Murciaet等(1996:14-25)的研究综述相比,我们发现,年龄、目的语接触量、情感因素、母语的作用以及课堂教学仍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课题。中介语特征研究是当今(尤其是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我们也看到从目标语语言内部因素、语音策略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新的研究课题。随着英语逐渐国际化,一些学者从国际因素探讨英语语音的习得。

Derwing和Munro (2005)指出:“与词汇和语法教学研究相比,二语语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应用语言学界语音教学研究被边缘化。”这说明英语语音习得和教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除了上述因素与语音习得的关系外,认知因素(如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文化认同度、性格、性别、课堂任务设计、语言环境、教师语音水平、教材、语音资源等与语音习得的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领域,其他相关研究还有EIL大纲和EIL可行性的研究、语音课堂教学、情感因素与语音教学、CALL与语音教学、语料库与语音教学和习得、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习得、语音教学存在问题、语音教师发展研究、教材研究、不同母语的人如何习得英语语音、语音石化现象的研究以及如何改变石化现象等,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作为研究工具。研究结果将对英语语音教学、大纲修订和教材的编写等都具有指导意义。

[1] Celce-Murcia, M. D. Brinton & J.Goodwin.Teaching Pronunciation: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Chan, A. Y. W. Strategies Used by Cantonese Speakers in Pronouncing English Initial Consonant Clusters: Insight into the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of Cantonese ESL Learners in Hongko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4): 331-324.

[3] Chapman, M.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Discourse Intonation [J].ELT Journal,2007,(1): 3-11.

[4] Cruttendens, A.Gimson’ 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2001.

[5] Derwing, T. M. & M. J. Munro. Second Language Accent and Pronunciation Teaching: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J].TESOL Quarterly, 2005, (3): 379-397.

[6] Derwing, T. M. & M. J. Rossiter. ESL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Pronunciation Needs and Strategies[J].System, 2002,(1):155-166.

[7] Derwing, T. M.,M. J. Munro & M. J. Rossi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1 Fluency and L2 Fluency Development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9,(4): 533-557.

[8] Derwing, T. M, R. I. Thomson & M. J. Munro.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Fluency Development in Manderin and Slavic Speakers[J].System, 2005,(1): 183-193.

[9] Field, J. Intelligibility and the Listener: The Role of Lexical Stress [J].TESOL Quarterly, 2005,(3): 399-423.

[10] Gatbonton, E., P. Trofimovich & M. Magin. Learners’ Ethnic Group Affiliation and L2 Pronunciation Accuracy: A Sociologuistic Investigation [J].TESOL Quarterly, 2005,(3): 489-512.

[11] Giambo, D. A. & J. D. Mckinney. The Effects of a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tervention on the Oral Enlish Proficiency of Spanish Speaki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J].TESOL Quarterly, 2004,(1): 95-117.

[12] Goodwin, J. Teaching Pronunciation [A]. In M.Celce-Murcia(ed.)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117-137.

[13] Gorsuch, G. J. Testing Textbok Theories and Tests: The Case of Suprasegmentals in a Pronunciation Textbook [J].System, 2001,(1): 119-136.

[14] Guion, S. G. Knowledge of English Word Stress Patterns in Early and Late-English Bilinguals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4):503-533.

[15] Hahn, L. D. Primary Stress and Intelligibility: Research to Motivate the Teaching of Suprasegmentals [J].TESOL Quarterly,2004,(2): 210-223.

[16] Jones, R. H. Beyond “Listen and Repeat”: Pronun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System,1997,(25): 103-112.

[17] Keys, K. First Language Influence on the Spoken English of Brazilian Students of EFL [J].ELT Journal, 2002,(1): 41-46.

[18] Lee, B., S. G. Guion & T. Harada.Accoustic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of Unstressed English Vowels by Early and Late Korean and Japanese Bilinguals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6,(3): 487-513.

[19] Levis, J. M. Changing Contexts and Shifting Paradigms in Pronunciation Teaching [J].TESOL Quarterly, 2005,(3): 369-377.

[20] Lin, Y. H. Interphonology Variability:Sociolinguistic Factors Affecting L2 Simplification Strategies [J].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 439-464.

[21] Mccafferty, S. G. Gesture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Prosody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2): 197-119.

[22] Munro, M. J. & T. M. Derwing. Segmental Acquisition in Adult ESL Learn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Vowel Production [J].Language learning, 2008,(3): 479-502.

[23] Munro, M. J. & T. M. Derwing. The Functional Load Principle in ESL Pronunciation Instru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J].System, 2006,(4): 520-531.

[24] Osburne, A. G. Pronunciation Strategies of Advanced ESOL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3,(4): 357-404.

[25] Pennington, M. C. & N. C. Ellis. Cantonese Speakers’Memory for English Sentences with Prosodic Cues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0,(3): 372-389.

[26] Pickering, L. The Role of Tone Choice in Improving ITA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J].TESOL Quarterly, 2001,(2):233-256.

[27] Rau, D. V, H. A.Chang & E. E. Tarone. Think or Sink: Chines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Voiceless Interdental Fricative [J].Language Learning, 2009,(3): 581-621.

[28] Riney, T. J., N. Takagi & K.Inustsuka Phonetic Parameters and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Accent in English by American and Japanese Listeners [J].TESOL Quarterly, 2005,(3): 441-466.

[29] Scales, J. Language Learners’ Perceptions [J].TESOL Quarterly, 2006,(4): 711-738.

[30] Smit, U. The Interac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dvanced EFL Pronunciation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2): 89-116.

[31] Trofimovich, P. et al.Comprehension-base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L2 Pronunciation in a Listening and Reading Program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9,(4): 609-639.

[32] Trofimovich, P., E. Gatbonton & N.Segalowitz. A Dynamic Look at L2 Phonological Learning: Seeking Processing Explanations for Implicational Phenomena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3): 407-448.

[33] Trofimovich, P. & W. Baker.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Suprasegmentals: Effect of L2 Experience on Prosody and Fl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L2 Speech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6,(1): 1-30.

[34] Wang, X. & M. J. Munro.Computer-based Training for Learning English Vowel Contrasts [J].System, 2004,(4): 539-552.

[35] 陈桦.学习者英语朗读中重音复现的节奏归类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3) : 35-37.

[36] 陈桦. 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的否定表达的韵律特征——一项基于SECCL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46-51.

[37] 陈桦.中国学生朗读口语中的英语调型特点研究[J]. 现代外语, 2006,(4): 418-425.

[38] 陈桦,李爱军,文秋芳.语言研究的新平台: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 [J]. 外语学刊, 2010,(1): 95-99.

[39] 程春梅.高级英语学习者口语音段错误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 38-42.

[40]冯友.大学英语学习者吞音现象调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6): 453-459.

[41] 高琳. 中国大学生英语单词重音位移现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界, 2009,(3): 10-16.

[42] 高霞.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错误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006,(5): 53-58.

[43] 郭鸿杰,王敏. 中介语韵尾辅音丛中的(-t, d)删除研究——变项规则分析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5): 73-77.

[44] 林秋茗.语音课堂网络化教学改革初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4,(10):8-11.

[45] 马林. 中国学生英语前元音发音的实验研究 [J]. 现代外语, 2005,(3): 259-264.

[46] 王初明. 英语语音自我概念与实际英语语音水平[J]. 外语界, 2004b,(5): 62-67.

[47] 王初明. 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a,(1): 56-63.

[48] 王立非,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进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4): 25-28.

[49] 王茂林.中国学习者英语词中塞音发音分析[J].现代外语, 2009,(2):186-194.

[50]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1]吴力菡,宋亚菲,蓝丹娥. 英语语调凸显和调核教学的实证研究及优选论分析[J]. 外语研究, 2010,(4): 17-21.

[52] 阎丽莉. 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优选论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1): 70-74.

[53] 杨晋. 反复聆听模仿和中国英语学生重音模式习得研究[J]. 外语研究, 2010,(4): 9-16.

[54] 杨军.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语调短语划分不当[J]. 现代外语, 2006,(4) : 409-417.

[55] 袁咏. 英语专业学生朗读中话语标记语的韵律特征模式——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纵深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 43-47.

[56] 赵玉闪,金朋荪.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专业语音教学的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4,(6): 55-57.

[57] 周榕,陈国华. 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英语态度偏好与实际口音特点研究[J]. 现代外语, 2008,(1): 49-57.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elce-Murcia et al.,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n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last decade in term s of the learner, the role of mother tongu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on teach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empirical studies; factor;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H 319.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665X(2011)04-0049-06

2010-10-27

田九胜(1969-),女,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何广铿 (1945-),男,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测试

猜你喜欢
音位母语外语
从铭文标音出发进行曾侯乙编钟律制研究的路径是否可行?
母语
满语方言中的音位变换现象
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