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丽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贸易系 湖北 武汉 430074)
现代经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由能够胜任单一岗位工作和掌握基本会计实务,转变为能够担负各会计岗位工作、会计专业技能与经济管理能力的集成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为适应会计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其中,打破原有浓厚会计学科色彩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适当选取教学内容,形成若干会计岗位教学模块,重构会计岗位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确立以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岗位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考核评价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是对岗位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双向质量评价。如何在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与之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评定、导向、激励、筛选、改进等功能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
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是按照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任务要求设立教学项目,每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目标都成为教学项目目标。根据岗位能力目标要求,设计学生要完成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会计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确定学习会计核算知识与实践操作。那么,如何突显会计岗位技能的教学导向,如何评定会计岗位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激励师生积极投入会计岗位教学改革,首先明确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尤为重要。
1、体现会计岗位能力培养的总原则。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的考评体系应能体现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每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目标都成为教学项目目标,并设计为教学情境。它是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具体体现。
2、坚持职业技能考评的导向性原则。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应突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性特征,教学评价同样应以体现就业竞争能力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等级标准为导向。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覆盖会计职业技能的相关能力要素,同时可将课程质量评价与从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3、贯彻考评全程化与多样化原则。在会计岗位能力考核过程中,应彻底改革传统的“期末成绩=学期成绩”考核模式,将岗位能力考核变更为岗位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全过程考核,将学生平常学习表现多渠道纳入到考核范畴,真正实现考核时间和考核空间的全程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1、《会计基础》考核改革。《会计基础》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掌握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会计岗位系列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熟悉会计循环的主要内容和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对会计工作的规范和组织形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以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也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会计基础》考核方式可由形成性考核、知识性考核、职业能力考核三个部分组成,详参见表1。
表1 《会计基础》考核方式与内容一览表
2、会计岗位系列课程考核改革。会计专业按工作过程建立学习领域,以会计工作任务与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以会计工作岗位为主线,按工作岗位系统化标准,形成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资产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税金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岗位和报表会计岗位八大岗位构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本系列课程根据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建立工作岗位下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解构了传统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了现行的岗位核算教学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地处理会计业务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会计岗位系列课程阐释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进行动手操作。因而其考核方式要求注重平时实行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考核,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学习过程;期末按照会计从业资格、初级技术职称考试标准进行会计岗位实务理论的闭卷考试,加强知识点掌握,体现职业技术水平培养。考核方式与内容参见表2。
表2 会计岗位系列课程考核方式与内容一览表
3、《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供应链》考核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供应链》是融会计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目标是培养既能胜任会计工作又能操作ERP财务系统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教学任务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综合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了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职业态度养成,以动手能力为考核重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观念,本课程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评价高职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成效,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并进一步引发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供应链》课程将摒弃“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模式,探索体现会计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特色的“教学参与程度+实践动手技能+电算化理论”的多元化模块考核。各考核模块的具体环节如下:教学参与程度考核模块——主要考核各项目知识的学习情况和各项目技能的掌握情况,包括学习与协作态度(30%)、实践操作规范(30%)与实训完成情况(40%),以学习小组为评价单位,将小组成员协同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成绩作为个人成绩;实践动手技能考核模块——主要考核项目综合实训的掌握情况,包括财务软件使用熟练程度(30%)、操作规范(30%)与操作结果评价(40%),以单人单机操作终结性考核成绩为个人成绩;电算化理论考核模块——基本理论掌握(50%)与基本理论应用(50%),以个人期末综合性闭卷笔试成绩为个人成绩。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供应链》考核方式与内容一览表
高职会计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模仿传统会计本科教育,实质即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压缩式本科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此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必然会大打折扣。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改革试图克服这一问题,改变以往会计专业教学出现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体,注重将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岗位教学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考评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构建高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评体系,有利于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和考评的规范和标准制定,体现了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高职会计教育应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工具和反馈等方面脱离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定位和定式,改变以往对学生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拔的做法,把评价的目标定位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考试内容在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须科学地利用好课程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反馈、激励、引导等功能,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考核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教育评价应是教学双方、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互动活动,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和社会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同时也能正视自身的不足,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以及与社会要求的距离等等。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岗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B402)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黄超平;课题组成员:龚丽娜、龙菊梅。)
[1]农海燕: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2).
[2]李英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黄晓榕:基于通用会计职业能力与专项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J].财会通讯,2010(10).
[4]刘凯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9(5).
[5]吴宗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绩考核模式的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