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动态比较优势演进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2011-03-13 02:09赵春明郭界秀
当代经济 2011年12期
关键词:禀赋高技术变动

○赵春明 郭界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继2009年出口贸易规模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之后,2010年整体经济规模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出口贸易的超常规扩张和发展,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举世瞩目,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国出口总额在世界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已由改革开放初占世界总出口不足1%的比重增至2009年的9.7%,出口世界排名也由1980年的26位跃升至2009年的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对世界贸易有着重要影响的贸易大国。出口结构方面的表现几乎与出口规模一样引人瞩目,中国有着与比其人均收入高三倍的国家相同的出口结构(Rodrik,2006)。与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相同,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变动也呈现出上升的演进趋势,以要素禀赋升级为基础的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是构成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重要原因。本文结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分析中国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并针对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一、要素禀赋升级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演进

针对中国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贸易结构的剧烈变动,许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结构变动趋势,他们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对各类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衡量分析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趋势,而对决定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基础的要素禀赋却很少论及。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地决定的,要素禀赋的变动决定了一国出口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因此,从动态要素禀赋特征出发,以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为基础,分析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演变的轨迹,是正确认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规律、确定未来贸易发展战略的关键。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从自身要素禀赋存量结构出发,选择生产并出口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和资本投入需求相对较低的产品(在图1中我们用L0表示该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产品。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干中学”效应的增加,该国在L0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将会不断增加,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将快速上升,在图1中,OF0段表示L0比较优势的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本国在L0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达到了较高水平(如F0点所对应的L0线上的最高点),加上更低发展水平的国家加入L0产品的出口,因此本国在L0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开始下降。随着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本国在资本更加密集的L1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并且L1在本国出口结构中的地位逐渐超越L0在出口中的地位,成为本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产品。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日益升级,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分工、生产和出口,本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会发生由L0依次至L1、L2、L3的演进过程,这是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过程中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的必经过程,将不会导致本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当资本密集度较低的时候,本国可能只出口少数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产品L0),资本密集度很高的时候,将主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L3),而在资本密集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逐步提高(如L1、L2),并且资本与技术更加密集的产品在总出口中的优势地位逐步提高,这就是后发国家出口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出口贸易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这样的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过程,这些国家的经验从实践上验证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的现实意义。中国出口贸易扩张过程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与动态比较优势演进之间是否也遵循这样的演进轨迹是一个非常值得考察的问题。

图1 比较优势演进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示意图

二、中国要素禀赋升级与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演进

1、中国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价格成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引导着资源配置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部门或产品的生产当中,经济主体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与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特征相适应,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中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释放,使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本的迅速积累,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储蓄是资本增加的根本途径,高储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来源。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并且投资率和资本形成比率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也远高于大多数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因此,伴随GDP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禀赋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资本相对于劳动力要素有了更快的增长,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以资本劳动比PK表示,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以人均受教育年限PED表示)迅速提高。这表明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不断提升,资本稀缺性逐渐下降,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实际价格不断攀升(如图2所示)。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导致经济中比较优势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理性的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资源配置模式,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们会增加廉价生产要素的使用,减少昂贵生产要素的使用。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使得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成本下降,这将有利于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

图2 中国要素禀赋的变动

2、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演进:比较优势指数角度

测度一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指数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净出口比率指数(NTR),RCA仅仅从一国相对出口比率与世界平均相对出口比率的比较反映特定产品的比较优势,忽视了进口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影响,因此,用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的NTR指数测度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精确,这里以NTR指数考察我国不同类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EXP、IMP分别表示某种产品的总出口和总进口,NTR指数小于0表示一国在该产品的出口上处于比较劣势,数值越小表示劣势越大,NTR指数大于0表示在该产品的出口上处于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表示比较优势越强。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根据不同产品的主要价值构成的差异,我们将0—8类出口产品分为三大类:初级产品(包括0—4类产品,分别为:0系食品和活畜;1系饮料和烟草;2系非食用原料;3系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用N1表示其NTR指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第6类和第8类产品,分别为:6系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8系杂项制品,用N2表示其NTR指数)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包括第5类和第7类产品,分别为:5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7系机械和运输设备,用N3表示其NTR指数)。至于未分类的第9类产品,由于其产品性质很难归入以上三种特征的产品,并且在出口产品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可以忽略其在出口中的影响。另外,我们把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从制成品出口中分离出来进行考察,这将进一步有助于我们对我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的认识和判断,我们用N4表示高技术产品的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网站)。

根据各类产品的进出口数据,我们计算出它们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分别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各类产品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分别显示出不同的变动趋势,代表着它们比较优势地位的动态演变。

图3 中国各类产品NTR指数变动

(1)初级产品的净出口比率指数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趋于下降态势,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并已转变成比较劣势的格局,这可能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能源、原材料供应相对不足的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加了对于该类产品的投入需求,因此在此类产品的贸易上由净出口逐渐转变为净进口,且逆差额有不断扩大之势。

(2)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NTR指数来看,中国在该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长期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这反映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特征,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充分得到发挥,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因而国际分工格局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环节的生产上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

(3)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率指数的变动引人注目。在改革开放初的十多年内,由于中国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反映在净出口比率指数上始终处于较小负值的水平上,也即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劣势呈现改善趋势,这表明随着国内资本稀缺状况的逐步改善,相应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转变,由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状况逐渐转变为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

(4)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变动格外值得注意。虽然N4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势,甚至表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但这是在没有剔除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对该类产品出口影响的情况下所表现的结果,如果剔除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在该类产品出口上可能仍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因为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外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加工贸易是主要的贸易方式。例如,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外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分别为2279.6亿美元和3012.4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79.4%和86.6%,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为2968.7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的85.4%,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为84.9%。这表明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国内生产要素的贡献较低,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比较优势。

综合对四类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指数变动的分析,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上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3、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演进:出口产品结构角度

与各类出口商品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变化相对应,中国各类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如图4所示),这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不同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初级产品(以PP表示)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1980年代经历了短暂的波动后开始急速下降,虽然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规模在不断上升,但是所占比重已经下降至5%左右的比例,这一比例大大低于同类收入水平国家甚至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以LAB表示)作为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构成,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经历了一个由快速上升到缓慢下降的过程,虽然出口绝对规模保持上升趋势,但是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资本密集型产品(以CAP表示)和高技术产品(HT)在商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这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也反映了吸引外资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战略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急速扩张和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其它两类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的相应下降。

图4 中国各类出口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把反映出口产品所占比重变动的图4与前面的图1和图3结合起来,可以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产品结构变动的基本轨迹。用图4中的曲线Ⅰ、Ⅱ、Ⅲ、Ⅳ代表图1中不同层次水平产品动态比较优势变动的曲线,图3中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基本上符合图1中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轨迹,而这四类产品出口比重的变动也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类似的由升至降的演进过程,因此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基本符合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规律,但是目前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只是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比较劣势依然较为明显,中国仍然面临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的艰巨任务。

三、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中国30多年出口贸易发展成就斐然,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规模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处于动态的演进当中,出口贸易结构明显呈现快速升级的态势,但是受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离贸易强国的地位还存在很长的距离,出口贸易发展正处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出口规模的扩张潜力依然很大,但是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凸显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针对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迫切需要,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立足于两个目标:第一,在保持贸易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加快引导我国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使我国出口商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向更高层次的产品和产业演进,促进外贸出口结构的高级化进程,这是实现贸易强国发展目标的基础;第二,在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出口产品价值构成中国内要素贡献的比例,尽可能使本国获得较高的贸易利益,这是建设贸易强国根本目的所在。

通过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有必要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是今后调整过程应当坚持的基本方向。

1、坚持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是建立在市场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要素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要素的机会成本,经济社会中要素的比较优势就很难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受到抑制,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也将受到阻碍。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完善的关键时期,体制性设租、寻租行为造成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分割,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使企业生产资源转向非正当的寻租性营利的投入,扭曲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出口企业和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结构升级。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仍需重视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努力消除扭曲市场力量的体制性弊端,促进自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新的比较优势的形成。

2、优化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加快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速度

很长时期内,我国要素禀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巨大规模上,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上的相对优势并不高,因而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只是获得了较低的国际贸易利益,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它低劳动成本国家激烈的竞争。虽然我国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状况在逐渐得到改善,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依然较低,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存在严重的企业性质上的歧视,稀缺的资本难以有效配置到可获得最大收益的部门或企业,因而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被锁定在国际贸易的低价值环节。因此,在加快推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应当努力优化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加快动态比较优势变动的速度。在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高方面,应大力调整教育发展结构,重视素质教育,普及职业技能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在资金的配置上,应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系统,为各种性质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3、积极发挥政府在高级生产要素和技术培育中的引导作用

我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中尚不具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是建设贸易强国的根本所在。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内生创新理论以及Redding(1997)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都肯定了发展中国家政府支持本国生产率增长潜力较大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因此,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技术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并促进其发展。在已有的要素禀赋基础上,创造新技术的制度是一国在高技术产业获得长期比较优势的根源(Dollar,1993),今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于创新制度的培育。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努力培育和完善本国创新制度环境,支持和鼓励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出口。

4、整合地区间比较优势,促进我国整体出口贸易的阶梯型升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地区间要素禀赋结构呈自西向东的升级化趋势,因此,结合目前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的需要,在贸易发展、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上,应该依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分别向不同产业倾斜,引导东部地区努力发展并出口资本和技术更加密集的产品,中西部地区则根据自身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并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地区间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将最终促进我国整体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高级化和贸易结构的升级。

[1]H.B.Chenery.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1,1961.

[2]H.Oniki、H.Uzawa.Pattern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a Dynamic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32,No.1,1965.

[3]Bela Balassa.A “Stages”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J].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 No.256,1977.

[4]Jorg Mayer、Adrian Wood.South Asia’s Export Structur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Vol.20,No.1,2001.

[5]David Dolllar.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3,No.2.

[6]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刘重力、刘德江: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2).

[8]范爱军:中国各类出口产业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2).

[9]魏浩、毛日昇、张二震: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5(2).

[10]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1).

[11]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

[12]Dani Rodrik:中国的出口有何独到之处?[J].世界经济,2006(3).

猜你喜欢
禀赋高技术变动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