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明武,宋莲军,张 莹,邓 玲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豆浆是传统的营养健康饮品之一。豆浆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因其营养丰富,口感良好,受到人们的青睐。豆浆中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及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大豆皂甙、异黄酮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在降低人体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1-6]。但豆浆放置过久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影响豆浆的质量和销售。因此,在豆浆的生产过程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保持体系的稳定性[7-8]。
本文从工艺条件、乳化剂及稳定剂的添加量入手,研究豆浆浓度、NaCl、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及单甘酯添加量对豆浆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以期为解决豆浆分层技术问题及豆浆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大豆,市售;CMC-Na、单甘酯、NaCl均为分析纯;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2.1 豆浆的制备 大豆→选豆→去杂→泡豆→按比例加水→磨浆→煮沸3次→100目过滤→加添加剂(NaCl、CMC-Na、单甘酯)→测定稳定性。
1.2.2 稳定性的测定 豆浆样液盛放在试管中静置2 h后,从试管的上层和下层取10mL样液,以4 000 r/min离心5 min,倒出上清液,沥干水分,称量固形物的含量,分别记作M上和M下,M上与M下比值记作W,W越小说明豆浆分层越严重,豆浆的稳定性越差。在4、6 h后重复此操作。
豆浆浓度即为大豆与水的比率,大豆∶水的浓度分别按 1∶6、1∶8、1∶10、1∶12 制得豆浆,分别在 2、4、6 h测定其稳定性,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静置2 h时,随着豆浆浓度的减小,W值逐渐下降,即豆浆稳定性逐渐降低;静置4、6 h时,W值均有下降趋势。因此,确定豆浆的最适浓度为 1∶6。
在豆浆煮沸3次后,分别添加0.10%、0.20%、0.30%、0.40%、0.50%的NaCl(豆浆体积为100),待完全溶解后,分别在2、4、6 h测定其稳定性,结果见图2。
图1 豆浆浓度对豆浆稳定性的影响
图2 NaCl添加量对豆浆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静置2、4 h时NaCl添加量为0.50%的豆浆W值均为最大,即稳定性最好,添加量为0.40%的次之;但在6 h时NaCl添加量为0.50%的豆浆W值显著减小,稳定性较差,而添加量为0.40%的W值最高,稳定性稍有增加。因此,确定NaCl最适添加量为0.40%。
在豆浆煮沸时,分别添加0.05%、0.10%、0.15%、0.20%、0.25%的 CMC-Na(豆浆体积为100),待完全溶解后,分别在 2、4、6 h 测定其稳定性,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着CMC-Na添加量的增大,W值先增大再减小,当CMC-Na添加量为0.20%时,在静置2、4、6 h时测得W值均为最大,即豆浆稳定性最好。因此,确定CMC-Na的最适添加量为0.20%。
图3 CMC-Na浓度对豆浆稳定性的影响
在豆浆煮沸时,分别添加0.05%、0.10%、0.15%、0.20%的单甘酯(豆浆体积为100),待完全溶解后,分别在2、4、6 h测定其稳定性,结果见图4。
图4 单甘酯浓度对豆浆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单甘酯添加量的增大,W值逐渐增大,当单甘酯添加量为0.20%时,在静置2、4、6 h时测得W值均为最大,即豆浆稳定性最好。但试验发现单甘酯添加量过大,不能完全溶解。因此,确定单甘酯的最适添加量为0.20%。
以豆浆浓度、NaCl、CMC-Na、单甘酯添加量为因素,以W值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从表1中可知,7号组合的W值在静置2、4、6 h 时均达到最大,豆浆最稳定,为最佳组合,即豆浆浓度为1∶7,NaCl添加量为0.30%,CMC-Na添加量为0.20%,单甘酯添加量为0.18%,在此条件下,2、4、6 h时测得豆浆W值分别为 0.981 7、0.890 9、0.825 0。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组合为:豆浆浓度1∶7,NaCl添加量0.30%,CMC-Na添加量0.20%,单甘酯添加量0.18%,2、4、6 h时测得豆浆 W 值分别为0.981 7、0.890 9、0.825 0,豆浆稳定性最好。
[1] 张世仙.姜汁豆浆复合饮料的工艺研究 [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80-85.
[2] 夏光辉,刘振春,陈丽安,等.菠萝味豆浆的制作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304-5305,535.
[3] 叶 蕾,郭本恒,龚广予,等.牛奶与钙强化豆奶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形态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98-100.
[4] LeBlanc B W,Davis OK,Boue S,et al.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onoran Desert bee pollen[J].Food Chemistry,2009,115(4):1299-1305.
[5] Subhasree B,Baskar R,Laxmi Keerthana R,et al.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potential in selected green leafy vegetables[J].Food Chemistry,2009,115(4):1213-1220.
[6] Marghitas L A,Stanciu O G,Dezmirean D S,et al.In vitro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honeybee-collected pollen of selected floral origin harvested from Romania[J].Food Chemistry,2009,115(3):878-883.
[7] 李贤新,陈建文.解决豆奶稳定性问题的几点思路[J].山东食品科技,1999,(4):15.
[8] 叶 蕾,郭本恒,龚广予,等.钙强化豆奶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7):8175-817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