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泽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在语文天地里寻幽探胜。
现行河北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文章文质兼美,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然而学生兴趣的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要使学生好学、乐学,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引导,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的,即常说的“润物细无声”。在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并从中领悟了生活的哲理,人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认清了前进的方向,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教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就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学生在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疲惫不堪,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导语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有个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教学趣味化是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利于课堂教学。在教戏剧《白毛女》时,笔者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了每位学生,唤起了他们对白毛仙姑的同情和对恶霸地主的满腔愤怒。笔者趁势板书课题,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对课文的研读之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诱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探求新知识。例如教《成功的秘诀》时,笔者设计了这一导语:“同学们时常羡慕别人取得成功,渴望得到成功的秘诀。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重洋,去探讨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于是,学生就带着这一疑问投入课堂教学中。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各科常用方法,它体现了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在教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我们刚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作者通过写景和议论,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与前一首相同,也是写雪,但相比之下,两文的意境不同,感情也不同。”这一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有了新的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单刀直入地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难点的题目,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如教《看戏》时,板书之后提问:谁看戏?看什么戏?文中哪些地方写演员演戏?哪些地方写观众的反应?这样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为找到完整而确切的答案去认真听课了。
除了以上4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法或者激发情感法等多种巧设导语的方法。到底采用哪种方法最为合适,这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他们容易凭感觉来决定自己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亢奋的思维状态,迅速而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春》时,笔者切实注意教学语言与音乐、视频语言结合对学生的正效应,与优美的轻音乐伴奏下的新春风光片同步范读课文,尽力使语言显得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笔者饱含深情的语言与活泼欢乐的音乐节奏,鹅黄柳绿、桃红李白的春景,共同构成一个美感体验的整体。化抽象为形象,变枯涩为生动,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日美景之中。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情绪高涨,陶醉于语文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深思而专注,在盎然的兴致中很快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语文教学中的巧妙留白,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学思结合的平台,给学生构建一个巩固品味、想象创新的空间,把“最甜的甘蔗”给学生自己去品尝。在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当念完“千里共婵娟”一句后,笔者的手势仍停留在空中,声音也是音断气存,久久挥之不去,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遐思,颇有一种“未完待续”之感。这种无声的留白,让学生尽情地放飞思绪,“于无声处听惊雷”,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地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