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艳文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岳艳文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笔者经过近年来的观察和实践,体会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怎样分组是相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操作?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处理好哪几个问题?采取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才是合理的?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有些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2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多次观察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得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分组方法有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讨论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笔者尝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正如布卢姆所言:“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找到既能考虑到学生个别差异,同时又能促进个体最充分发展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笔者在理论上把小组合作学习分为4个阶段。
1)知识准备阶段。教师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的内容,通常在数学上把它称为前置小研究。这是进一步合作学习的必经阶段。
2)知识探讨阶段。强调学生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加工,收集资料,整理分类等。教师首先决定给学生多少问题和要求,而将哪些结论、规律、方法留给学生去发现,总结并鼓励学生温故知新。
3)知识转化阶段。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通过组织、解释、阐述、倾听、加工和综合分析来重新组合知识。这个阶段需要学生齐心协力的参与,让每个成员都发言,尽情表述。
4)反思总结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反思合作学习中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进一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1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3.2 自主探究必不可少,它和合作并不矛盾
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自己的探究项目,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组间交流。
3.3 教学方案设计要合理
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要个人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赞赏、表扬与导引等激励手段,能起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受鼓舞,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勇于克服困难,主动寻求真理。根据学生表现可采用口头表扬方式,也可对表现突出者下发嘉奖令,利用表扬栏张榜表扬,给予奖励等方式。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坚持正面肯定与耐心导引相结合,鞭策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更应关心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发言或登台演示,或让小组长将一些未交流的观点、看法以及各种解题思路、技巧整理出来,让这些优秀的成果及时得到教师点评,张贴在教室里,供其他学生交流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欢乐。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11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