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杰
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
李丽杰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聋生语”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聋校教师。聋生经过长达6年、9年甚至12年的语言文字学习之后,写出来的语句仍存在语序杂乱、语意不通的现象。究竟是什么阻挡了聋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步伐呢?一直以来,聋校教师普遍认为是手语的局限性造成的,因为手语受表现形式的限制,很多词汇、句子都无法用手语向聋生讲述清楚,导致聋生对语句理解不透彻。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聋生不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聋生没有掌握科学有序的观察方法。课文上的句、段、篇章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聋生写话,不可能把课本上的句、段、篇章全盘照搬,他们必须先经过自己的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情景用文字表达出来。聋生如果在观察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写话。
1.1 聋生生理缺陷的原因
正常孩子在入学前就有了语言基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是在已有的语言习惯引导下去完成的。因此,正常孩子入学前就会有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而聋生则不同。聋生由于没有语言基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就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他们经观察反映到大脑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事物形象,这些形象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
1.2 教师教学的原因
聋生虽然生理上的原因导致其观察能力上有缺陷,但这个现象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的。而聋校教师恰恰都忽视了这一点。聋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语言文字的教学作为了教学的全部。聋校教师抓文字的读、写,抓文字的理解、掌握,抓文字的记忆、背诵,而没有注重培养聋生在这些规范语言指导下进行有序观察的能力,聋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没有学到科学的观察方法,自然也就无法用这种科学的观察方法来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
2.1 有序观察的起步
既然聋生的观察是点状的,和规范语言不相统一,那它就会影响并阻碍聋生对规范语言的理解,特别是运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开始对聋生进行句子教学的同时,就要开始培养聋生在规范语言指导下进行有序观察的能力。
2.2 有序观察能力的提高
经过在学句过程中的反复训练,聋生逐渐改变先前观察的不足,逐渐可以进行有序观察。这时,聋生的这种有序观察还只停留在短线路、小范围内。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聋生要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有序观察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节、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培养提高聋生有序观察的能力。
2.3 有序观察的目的性
通过几年有序观察的训练后,聋生逐渐由小范围、短线路的有序观察提高到长距离、大范围的有序观察。聋生写通顺的一段话的能力提高了,但一段文字光通顺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这就要求聋生有序观察还必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围绕哪个中心意思来进行观察的。
如在《哥哥傻吗》这篇课文里,作者为了突出哥哥好这个中心意思而有选择性地在众多的观察中选择了“哥哥带我去游乐园不愿意插队买票”“小强撒沙到哥哥身上,哥哥不责怪小强,反而把他扶起来”“妹妹踩坏王爷爷的向日葵,哥哥主动承认并帮其补种上”3个情景,而不是把我看到哥哥的所有事情都罗列出来。在《晨读》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观察3个孩子在早晨读书的情景,是为了突出3个孩子爱学习这个主题,因而没有把视线更多地停留在花草、小鸡或太阳这些跟“晨读”无关的事物上,作者观察的目的很明确。聋生经过学习明白了观察的目的性之后,他们在生活中才会有目的地去进行观察,才能写出语句较通顺、中心较突出的文章来。
聋生经过一系列的、长期的有序观察能力的培养后,他们正确使用句子的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聋生有序观察的能力越强,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
1)看图写话。这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由于养成了线性观察的习惯,他们能够准确地写出和这幅画相连接的前和后的情景,观察能力差的孩子则只停留在静止的画面上,写出几个物体的具体名称。
2)写日记。有序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把白天做的或看到的事有条理地写下来,而观察能力差的孩子特别害怕写日记,写出来的日记教师读不懂意思。
3)命题作文。像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会把爸爸的外貌有序地写下来,还会把平时观察到的爸爸的几件感人的事写出来;观察力差的学生只会写写爸爸的外表,句子也不很通顺。
以上是笔者对培养聋生观察能力的一点浅见,聋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待于各位同行的不断努力,愿聋生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82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