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峰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解析
刘育峰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考试现存问题,通过借鉴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考试先进做法,以培养目标为宗旨,进行考试观念、内容、方法和功能方面改革,以期达到高职人才培养有效性。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虽然在检验知识掌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性,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国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对学生测定与评价问题的研究,对考试进行探索性改革。
现行考试内容仍主要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讲授的范围,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而不够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侧重于显性知识考核,而轻视了隐性知识测试。特别是在一些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大多采用的是知识性考试,能力和素质方面考核很少,并且考核标准也不明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及组织体系也不完善,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鉴定结果也很难被用人单位认可。
现行考试形式主要为笔试闭卷、笔试开卷和上机考查,时间和空间等规定较死,不利于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考试方法;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从卷面成绩中真实反映出学习质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祝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行考试基本集中在期末,尽管教师对学生期末试卷做了分析,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但由于通过考试所发现的问题是一个学期课程结束之后的反馈,因此,考试并不能及时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过不断摸索和探究,形成先进的考核评价方法。
丹麦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考试形式多样化,既全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检测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愿望,学生能够参与考核过程,使考试目标和考试管理目标达成一致。
英国则提出了“教育不仅仅是传送知识,而且也是赋予力量——道德、道义和精神的力量”的思想,在有些学科设有预考或者合格考试,这种考试管理形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法国的高职教师坚持“知识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必须背诵永远不忘记的东西,考试不能结束或损害人的学习兴趣与权利”,因此,对于课程考试,他们更强调采用使学生学科综合知识得以提升的方式。这种考试管理方式保护了学生兴趣与权利,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
日本高职院校提出了“为确保学校生活的宽松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学历考试的考试课程与科目数量,”但是各院校并不排除适当的课程考试。这种管理方式,在关心人的发展的同时,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
从以上国家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可以看出,职业学校考试不再只注重知识掌握,而是转变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考试理念,强调考试工作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人文性,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自创性,相信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性。考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能力,通过这样的考核及鉴定,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的提高。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考试管理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1)受“新学”的影响,国家注重“新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校内的课程考试主要是模仿西方高校管理模式;(2)新中国成立之初,所有课程考试管理主要模仿前苏联模式;(3)20世纪60年代后,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以及90年代形成的高职院校的开始探索符合自己实情的学业考试及其成绩管理办法。
对高职教育而言,考试是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较短,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快,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内涵也在不断修正和充实,虽然没有界限分明的定义,但是从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可以归纳出其所包含内容。国家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明:“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上内容可以归纳出:高职教育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具体指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技能性人才。
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考试应针对学生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甄别和评价。考试除了用以判定教学质量水平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运用知识,强化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思维,充分发挥督导激励、导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进而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全实现。
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改革当前考试中以笔试闭卷、笔试开卷和上机考查形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检查评价的需要,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变“考试过程”为“学习过程”,变“考知识”为“考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鉴于以上改革思路,我国高职考试改革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力求尝试性地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并将这种要求内化到考试模式中,体现出如下素质教育考试观:(1)考试不能仅仅作为期末学年的终结性学业成就的检测手段,重要的是作为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内容、改进方法、研究素质、能力形成规律和提高质量的手段;(2)考试要能够检测、诊断不同个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学业成就水平。要尊重其个性发展的差异,教师应提供多种试卷和多次考试机会,这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有利于培养其进取精神;要允许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命题和评估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其考试积极性的发挥;(3)建立学科学业最低标准检测手段、体系、机制,是具有解放智力能力而不受过重学业成绩考查所制约的有效措施;(4)要根据学科教育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考试应该尝试着走出教室,进入实验室、工厂、社会之中考察学生的素质状况,注重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测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考试方式也不能仅局限于闭卷方式,应更侧重于开卷、论文与答辩、过程式考核、动手操作等形式。
与社会大系统相融合,与社会实际、热点问题相链接,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规划测试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分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综合评估,通过考试答案的灵活多样性,给学生想象力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空间;考试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具有特殊学习才能的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考试还要测试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所在,以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指导和训练;考试也不应限制标准答案,对学生有理有据的答案即使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差异,也应给予肯定,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考试内容的范围将变得更加开阔灵活,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为重点,知识、素质、能力考核并重,建立以素质和能力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记忆性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专业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实施项目式考核。理论内容考核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内容考核可以采用过程式考核为主,辅助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考试模式多元化,学生根据自我个性和实际在多样化考试形式中自主选择。同时,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使其平时表现与学业成绩参与到终结性评价之中。
考试功能应回归为发挥整体效能,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新的功能。学校应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将过程考核成绩与终结考试评定相结合,扭转以单一的终结考试成绩终结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应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考试的结果分析来调整教学策略;考试应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测定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但是,考试功能的异化并不仅是校园内部的自产物,它与社会文化、心理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用人机制片面强调高学历,忽视人才的层次性培养和使用。因此,考试功能的回归不能仅靠学校考试自身的改革,应与社会大系统协调互动,创造更多的形式和机会以促进人才的发展;社会要改变僵硬的用人机制,增加人才纵向流动的机率和弹性,改变唯学历是举的现状,注重人才层次的供需协调性,以此淡化教育和考试在社会中的功利分量。总之,只有整个社会中用人价值观念的革新,才能保证考试弊端的消减。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考试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针对现存问题,通过借鉴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考试先进做法,围绕培养目标中心,进行考试观念、内容、方法和功能方面改革,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有效性。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高职课程考试多元性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CG272)
刘育峰,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1)10-0021-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