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反思与重构—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例

2011-02-19 22:03马志妍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培训教育

马志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信息化教学的反思与重构—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例

马志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为依据,寻找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立足实际提出相应的重构意见。

信息化教学;教育反思;教学重构

信息化教学发展至今,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对信息化教学的关注和应用,不是对技术的追捧和热衷,而是希望技术的介入能够改变原有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形式,其实质则是希望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今天,信息技术主导下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已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当我们真正地走进课堂,不得不做深刻的反思:当初的期待和现实究竟差距在哪里?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来自何方?如何改进?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和困惑,笔者通过参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辅导,从而窥视其一角,希望给信息化教学带来些许思考。

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在农村,学龄人群同样大部分分布在县及以下的地区。因此,要了解信息化教育在中国的真实状况,必然要选择这些地区,而不是不具备广泛代表性的大中型城市。该研究的信息来源都是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学生都是来自县及以下地区的 121名一线各科教师,信息收集有两类:专题讨论、专题作业。培训主要立足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媒体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1 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总序中曾谈到“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失的时间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不是都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这好似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至今,也该是回头看看的时候了。

1.1 对学习主体性的错误理解

学习主体性虽然不是信息化教学的特有产物,但是信息化环境为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由于长期受到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臆想”而非“真正”的学习主体。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讲解教学内容,然后要学生记住讲解内容,或者陈述概念,推导出定理、公式,然后给出一些例题,说明这些概念、公式、定理的应用方法,最后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练,那些概念、公式、定理在做这些习题时会得到应用[1],这种教学方法认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学习的主体性,是教师听说了学习主体的概念,也有发挥学习主体的良好愿望,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学习主体性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即教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良好素质;只有这样,才真正发挥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1.2 对师生互动的狭义理解

这里所指的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对互动的狭义理解,这部分在教师们提交的教学设计中很容易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但只是“形似”,缺乏“神似”。就是在课堂上有互动的形式,教师常常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搜集证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也看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是如果深入研究这些课堂教学的实质,学生是否真正在这种互动中得到发展,确实值得深思。出现的问题包括:①问题设置方面,问题简单,直接可以在课本上找到;问题无广度和深度,不具备探究的条件;②师生互动方面,教师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启发,在教学设计中,看到的只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简单机械回答;③生生互动方面,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2]。另一个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教师在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时,很少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准备相关问题,而是在课堂上随机地进行讨论,这种探究缺乏知识性和针对性,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1.3 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恰当使用

培训中有一个模块是讨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的,只有一个教师肯定了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且认为愿意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使用。而绝大部分人为传统媒体打抱不平,认为现代教学媒体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媒体。其实所抽取的 121名学生,均来自县级及以下地区的教师,多媒体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常用,大部分只是在公开课上使用,有些边远地区的教师根本没有使用过多媒体。在多媒体教学并不十分普及的情况下,教师们持有如此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现代媒体引入教学的一种不安心理。

教师在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课件之前,没有明确告知学生目标,内容播放完以后,突兀地提出问题或者探究内容。从学生做的教学设计来看,很少有人使用教学媒体,即使有人使用,仅仅只是作为内容的展示工具,没有意识到把教学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作为知识的建构和交流协作工具。而且,大多数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展示的都是课本内容,这种内容呈现方式并不比看课本效果好;同一张幻灯片承载过多的文字,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美观,插入过多的与内容无关的图片和动画,分散学生注意力;或者背景过于花哨,反而喧宾夺主,使内容不清晰。多媒体使用误区的出现,一方面是教育理念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合理使用多媒体的系统知识。

1.4 教学理论知识贫乏

目前,昆明郊野公园在园区花田、蘑菇亭、香草花园等区域已栽培芳香万寿菊6万株,营造花海景观3000平方米,是昆明唯一一家大规模种植芳香万寿菊的公园,一年一度的香草节芳香万寿菊花展也成为展现冬季春城花都靓丽景致的品牌花展。

在“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块,有些教师将情感目标和知识技能相混淆。在教学目标编写时,只有极少一部分人用一些可观察、可测量的动宾短语,大部分人都是用一些抽象、空洞的词语描述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模块,很多人提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概念,但缺乏实际教学活动的支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暴露出教师由于教学理论知识的匮乏而导致其视野受到极大局限。

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3]。科学灵活的教学活动,需要丰厚的教学理论作支撑,充满个人魅力和个性化风格的教学形式,也需要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2 对信息化教学异化因素的探究

对信息化教学实质的曲解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情况造成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误区,也有教学活动的参与方的主观原因及理解偏差[4]。

2.1 教学改革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

国民教育目标应该涵盖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人格情绪、人际沟通、(文化认可之)态度培养、道德与价值观、生活习惯[5]。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意识到这种教育形式的弊端,并寻求新的教育范式,即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学与教的范式转变。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经过千百年,自然演进出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传统中,对如何教,谁来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学,谁来学,学什么等事项都有一定的规范。国内目前对教育依然持有如下观念:教学靠教师,资源靠学校,知识靠课本。我们的教学始终被禁锢在教室的四面围墙之内,如何打破这种传统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工程?首先应该也必须将教育理解为一项社会工程,应该尽量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教育教学,因为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支持教学,不妨以美国的两个教学案例来说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某科学课教师与邓巴种植园合作,让学生到种植园工作。学生上科学课期间每月去一次种植园,每次在学校上完某一主题的科学课后,如蠕虫堆肥,小鸡的护理或小麦的收割,就去种植园干一些农活,等各种任务结束之后,全班学生就一起品尝在这个种植园里种植、收割和烹饪的食物,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5]。另一名教师为了完成生物课上关于生命周期、适应性和食物链这样的概念,与一位蓝色知更鸟保护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这位蓝色知更鸟保护者想在我们学校建一条装有摄像机的蓝色知更鸟保护径,我们买了一台跟家庭安防系统里差不多的小摄像机,把它安装在巢箱的上方。接着,我们接了一根线进教室,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监视器看到它们做窝、生蛋、孵蛋,我还让学生为蓝色知更鸟饲养黄粉虫[6]。像这种利用、整合社会资源到教学中的教学形式,近距离、可参与的学习方式是国内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打破数千年传承下来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依赖于课本的文化传统是很艰难的,同时要突破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更是难上加难。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些文化传统,于是不免会造成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

2.2 教师原有教学理念的固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学的冲击—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知识丰富的专才,而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及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模块,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固有教学模式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教师想方设法通过活动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建构知识体系,但是很难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总是摆脱不了以教为主的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重结果的多,重过程的少;强调记忆的多,重能力培养的少;强调单纯学科知识的多,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少。

2.3 政策层面上的误导

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在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一直流于形式,停留在公开课上,评价一堂公开课的好坏,媒体的使用必定是为首要先决条件。而且,公开课一般都事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表演成分多于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管理部门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理解,认为信息化教学必定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只有应用信息化工具,才可称得上信息化教学。其实,这里面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教学理念其实远远比技术重要,即使大家都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支撑,依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目前有一种倾向,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制作大量 PPT,或认为教师以 PPT教学就是信息化。就国内的教学现状而言,受政策层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政策对教学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一定得先对信息化教育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指引信息化教育步入正轨。

3 信息化教学的重构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真正实现信息化教育原本的意愿?

3.1 国家政策层面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一位受培训学生感言:在教育前线冲锋陷阵了17年,极少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感觉身处被人遗忘的角落,知识的光芒很难照到自己身上。其实,这也是农村学校或是普通教师的培训现状。之前的培训机会,首先考虑的是学校领导,等渗到一线教师那里,还得看教师和领导关系如何。其实领导学来有何用,教育教学真正的阵地是在课堂。所以笔者觉得应该增加一线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还有,城里的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多得多,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公现象。

像这样的帖子不在少数,大家对目前教师培训持有很大的意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走向。

当产业界和学术界规划信息化教育的远景时,处在一线的教师却仍受制于传统教育乃至传统价值观影响,理念和知识更新跟不上。为了让教师知识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提供诸如远程的和面对面的短期培训,但应该注意使培训免于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但并不是那种为了取得学历进行的假期成人教育,而是如果教师愿意继续深造,可以带薪上学,继续参加学习,完成学业后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工作,让教师成为真正具有真才实学和富有影响力的人。

3.2 建立教学案例库

《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看未来的教师培训》讨论区来看,教师对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都非常感兴趣,而且很乐意参加有益于自身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的各种学习。但是教师求学苦于无门,培训琳琅满目,但缺乏针对性,很多培训脱离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普遍反映对教学没有帮助或帮助较小。大部分教师希望能够提供满足个性需求的资源,供大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

为此,应该分学科建立学习资源库,供教师学习、查阅;特别是应该建立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学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能够打开思路。在《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讨论区,提供的案例材料是一节美国的阅读课程—《灰姑娘的故事》。案例一给出,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很多人都感慨,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没有使用任何教学媒体,课堂完全是师生自然轻松的互动,教师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而且每个问题都很实际。但有些教师持有不同意见,认为既然是一堂语言课,却没有任何教学生识字认字的训练。

由此可见,要推动教育范式的转变,需要多些实际的例子让教师亲身体会。

3.3 建立教学资源库

网络技术虽然已经比较普及,但是现行条件下对教育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上,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有实力购买甚至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仅仅供本地区或本学校使用。在一些边远地区,教学资源贫乏,教学条件落后,体会不到任何信息时代的资源丰富和便捷性,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从而使教育差距逐年拉大。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差距,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和扶持相关机构和单位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信息时代的曙光播撒到每所学校、每一个教师身边。

由于技术和素材限制,教师单打独干的开发教学资源的整体的质量难以保证,如互动性、学习者的临场感都无法很好地体现。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制作。应该建立教学资源库,并提供相应的素材和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安排内容的组成顺序和展现方式。

3.4 未来教师培养机制的调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使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紧跟时代步伐,必须标本兼治。不能将眼光只放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同时应该调整师范生培养机制,加强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这一方面,随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实施,已经有相应的调整。就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更多的是注重了学生讲课能力的培养,教学理念的引导方面还存在缺陷,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加强;和在职教师一样,师范生的培养也应该注重教学实例的观摩。

改进教育实践,关键要靠真正进行教育活动的教师发现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来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使教师得到发展,扩大他们的专业自主性[7]。有人提出,我国目前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广大一线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8]。教师是教学的直接执行者,教室的管理者[9]。信息化教学的成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要使教学“洗心革面”,就要使教师转变观念,教师的观念转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1]郑太年.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2]李平.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J].新课程:综合版,2010,(4):33-34

[3]李建军.教学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维度 [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34-35

[4]黄亮华.迈向数位学习社会 [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235-237

[5]黄武熊.学校在窗外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5-306

[6]兰迪·斯通,普吕·库珀.教学不孤独 [M].陈峥,何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25

[7]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5-66

[8]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4

[9]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 [M].方彤,陈峥,郭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102

Reflections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Taki ng pri 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 in i ng of Peki ng Un iversity for example

M a Zhiy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 unication,Shaanxi N or m al University,X i’an710062,China)

Based on teach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platform,the paper exploresproble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traces the roots of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ctua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reflections on education;teaching reconstruction

G40-057

A

1004-5287(2011)01-0005-04

2010-07-30

马志妍(1984-) ,女,甘肃靖远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远程教学。

猜你喜欢
信息化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