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杨秀美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言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训练语言的规范化。在提高课堂朗读的有效性中,试图用课堂实例探究如下:
课文中,有不少与文本密切联系的插图,我们不妨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可从三“变”入手:
新“课标”理念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变幻无穷的画面,将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可贵的沉默》中,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课始,我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片后,说:请你们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动作,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当时教室里的场面。学生答:热情、兴奋、七手八脚、争先恐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热闹。紧接着我又呈现第二幅图片,问:这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答:鸦雀无声、沉默、垂头丧气……教师又随机板书:沉默。
质疑:是什么原因使得“热闹、兴奋、争先恐后”教室呈现“鸦雀无声、沉默、垂头丧气”的情景,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尽情朗读,到文中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受到前后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无需老师指令,就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自然而然读得入情入理。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
如:《一片老槐树》这是一首现代诗,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出示夹在书中的槐树叶,并由一片槐树叶飞旋着落到故乡的老槐树下,配上多媒体舒缓深情的朗诵。学生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一片片槐树叶,飞旋着,回到故乡。此时学生对阅读此文也悄悄地进入了情感的领域,这难道不是享受阅读着吗?
要学好语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如教学《桂林山水》,我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上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学生心随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很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在动情、生情的画面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都是通过一些词句或明叙或暗含,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句上“咬文嚼字”,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
如《颐和园》中有这样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划”与“滑”对比,组织学生讨论揣摩,为什么“滑”字用得妙,这样,就抓住了关键文字。通过学生细心品读课文,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读课文时,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想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在头脑中构成一幅鲜明的图像。
如教学《小小的船》,在学生对诗句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吟诵诗句,一边轻轻摇动身体,好像自己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四周全是闪烁的星星在向你眨眼睛。于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小小的船”的神奇,感受到了课文之美。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如学习《黄继光》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感到、望着”等词语的意思。问学生们此时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想到指导员,因为炸掉火力点是他向指导员请求得来的任务。先让学生通过思维理解,再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这段内容,语气越来越深沉,情感越来越强烈,这样对学生进行了语感的训练。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
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继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通过播放课文配乐,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
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学生入境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教学《月光曲》中的联想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时,我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理解了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并趁热打铁让学生借助《月光曲》有情感地朗读联想部分的8、9自然段。此时学生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摇头晃脑。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把文本角色演一演,学生立刻情境高涨,并会认真研读文本,感悟角色形象,力求表演得惟妙惟肖。
如:《荷叶圆圆》课堂片断:
师:你们看,可爱的小水珠宝宝来了。(点击课件:画面出示小水珠在荷叶里滚来滚去的动画,并配有滚动的声音。)他们在干什么呀?
生1:他们在荷叶里滚来滚去。
生2:他们躺在荷叶姐姐的怀抱里,正在做游戏呢!
生3:他们睁大圆圆的眼睛,正在看四周的美景。
师:那你能读读文中的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生饶有兴趣地开始练读)
(指名读,一生读得很流畅,另一生边读还边摇了几下身子。)
师:看来,你们把自己变成小水珠了。我们一起来变成荷叶上的小水珠吧。(师一转身,从讲台上变出一大片绿“荷叶”来,铺在地上,自己站在荷叶上,把双手合在脸颊边,作“躺在圆圆的荷叶里,一阵风吹来,荷叶轻轻摇晃,小水珠就在荷叶里滚来滚去,还调皮地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呢。呦!这颗小水珠眨了一下(指着一生),哦!那颗也眨了一下(指着另一生),呀!所有的小水珠都在眨眼睛了。
师:小水珠,你觉得躺在摇篮里怎么啊?
生1:我觉得这样躺着很舒服。
师:那你就舒舒服服地读一读吧。(该生把“躺”字读得很和)
生2:我觉得很好玩,就得在滑冰场上滑来滑去。
师:看来你是颗调皮的小水珠。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该生把“眨着、亮晶晶”读成了重音,一脸的俏皮儿。)
生3:那你就当一回调皮的小水珠吧!该生的朗读让人感到了无比的快乐。)
以上课例就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环境和氛围。在层层引领中递进,在反复朗读中达到入神入迷。孩子们读起来显得如痴如醉,最后达到出神入化、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总之,“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理解“朗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亟待探究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