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郝泽茂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之一。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又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树立写作教学应有的地位,打开写作教学的一扇窗呢?
现行教材读与写编排相对分离,加上教师对文本开发意识淡薄,导致读写“两张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习得一些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两者没有有机在结合起来,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无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写作多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是单元练习中的一个语文作业,有写作而无写作教学。对于阅读教学也往往是重视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对于文章的写作过程、写作技法的体悟等却不够重视。其实,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写作训练的现实资源,写作不仅可“用其材”,也可“取其法”。
因此,在课堂主阵地——阅读课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课,即实施课堂随文练笔。所谓课堂随文练笔是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度地融进于其中,即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活读活写。这种练笔一般当堂完成,可以是表达方式方面的迁移训练,可以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技能的习得,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重组与改造。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在校时间长,直接生活体验少,可以借助阅读来充实自我。课堂随文练笔是将写作子技能训练适时融进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对话基础上的。动笔难度小,学生借助阅读对话内容以及由此引起对过去生活经验的回顾,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多读多写是我国传统的一条写作指导规律,多读已是共识,而多写似乎未被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随文练笔训练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一种方式,符合多读多写的基本规律。作文教学无外乎解决两大问题:“写什么”与“怎么写”。课堂随文练笔训练的内容与阅读教学有关,训练点来自于课文,学生不存在“无米下锅”的情形,至于“如何炊”即“怎么写”正是训练要实现的目标。随文练笔是符合既定作文教学基本内容的。
本性模仿说。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人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总是不断地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行为、声音而认识自然与人类社会。学生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常常需要以模仿为阶梯,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课文为学生习得谋篇布局、规律性的章法及其观察思维方法等写作元素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学习迁移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条件是两者必须有共同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迁移性就越大。课堂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项措施,当阅读与练笔被师生作为学习对象进行学习时,使用的教材是共同的,这个框架为其彼此迁移提供了条件。
1.目标的计划性。依据“课标”中对于写作教学目标的陈述,结合教材并以其中的单元为单位,梳理出每个学年与学期应该训练的写作子技能。将每个单元应该承担的写作子技能根据单元课文内容预设到篇,选准读写结合点,即练笔点。这样就可以形成学年、学期、单元、单篇序列,从而使课堂随文练笔的目标依教材体系具备科学的计划性。
2.内容的开放性。练笔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形式活一点,可配合表演、讨论、竞赛等,以唤起学生兴趣,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从而让他们人人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能自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构思,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写出情真意切的一串文字来。
3.操作的时效性。课堂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行的写作子技能的训练,一般是当堂完成,并及时评讲,练习与反馈及时,得与失能够及时发现,便于教学的持续或调整。同时,时间上的严格限制,训练次数的渐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作文速度。
4.评讲的激励性。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学生往往因得到肯定、鼓励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表达欲、创造欲,将会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评点时,通过口头的、动作的或是表情的等方式赞赏他们在训练中的每一点发现、体验和所得。当然亦应当引导学生之间的肯定性评价,以强化他们对写作的认识与体验。
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几种是较有价值的训练方式。
1.引写式。是指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里的相关内容预先进行练笔 。如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书中的插图,并对其进行描写,然后与课文相关段落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再进行消化吸收。
2.仿写式。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既有名家的经典,也有优美的时文,它们是骨肉完美融合的整体,对学生写作极具借鉴价值。教师对课文进行写作要素和审美意蕴的点拨,然后鼓励、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仿写,包括对课文的选材立意、表现手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模拟。
3.新构式。是指与原文进行相反的求异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读写训练。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父亲坚持并鼓励“我”自己走下来一节时,设想是父亲用梯子将“我”引下来的,其故事情节及艺术效果会怎样呢?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写,然后与原文对照,那么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会更多一些。
4.延展式。引导学生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原文展开合理的想象与推理而进行续写或是对文中留白之处进行补写。
5.转换式。是指变换表达方式,包括扩写、缩写及改写等。教材中的古典诗文往往简洁、凝练,有的文段较繁,有的语段表达单调,对此可采用扩写、缩写或是改写。
6.感想式。或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某些特色进行评论分析;或是结合课文中的某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而写出新义。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杨修说了实话反遭曹操的杀害?现实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大胆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