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权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
七年来,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使高中语文教学焕发盎然生机。然而,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思想和高考应试思维的影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部分的古诗词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显得严重不足:阅读诗歌跨不过语言障碍,理解诗句能力偏低;鉴赏诗歌审美能力偏低,欣赏不到诗歌的艺术美;赏评诗歌表达能力偏低,只能“意会”,无法“言表”;或只会“贴标签 ”,不会分析阐述。考试常常语塞,言不成句,诗歌鉴赏成绩较差。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助理解,发展思维促审美,教师引导练表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诗句的无序性。与现代汉语相比,古诗词的语法首先要服从于民族语言共同的语法结构规律。同时,出于表情达意和诗词格律方面的需要,古诗词造句往往灵活变化,出现所谓“词、句混乱”的情况。面对无序性的诗句,需要将散落全诗的信息前后勾连,重新整合,以便理解内容。
2.词义的灵活性。如姜夔诗句“藕花多处别开门 ”中 “别 ”不是 “不要 ”之意,而是 “特别 ,专门”之意;杜甫诗句“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中的“晚”意为“昏暗”等。这类多义词要灵活理解。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绿”是所谓使动用法。
3.语言的文化性。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文化的词语,历时久远,不被学生熟知,是理解诗词的文化障碍、信息障碍。如暗示季节的:迟日、黄花、碧 、寒 ;交代时间的:向晚 、薄暮 、晓 、昏、月 ;显示身份的:宦游、弃置、征戍、良人、闺中;点明感情的:断肠、黯然、春愁、边愁、旅思、独、空;动作行为心理方面的:凭轩、归棹、倚虚幌、未解、闻道、次、拟、念;边塞题材方面的:烽火、边尘、戍楼、戎马、羌笛、玉关;其他方面:捣衣砧、饯别、折柳、鸿雁、鲤鱼、音书、锦字等。
4.语言的意象性。经典意象,能表达传统的文化心态和相对固定的情思。“意象词语”写景,使景物描写精炼而意境鲜明。学生必须深入体验 、积累常见意象 ,如柳 、雁、梅 、月 、落叶、芭蕉 、寒蝉、杜鹃、长亭等。
新《课标》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词是诗人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传承的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之美:精美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精巧的构思,强烈的情感效果,丰富的文化情趣等。学生最大的难度在于与古诗词的美存在“隔膜”,无法成为艺术美的“知音”,无法体验、欣赏古诗词里“埋藏”的这些美。怎样才能有一双慧眼,有一颗艺术的心?
1.教会学生准确区分写景、叙事、状物、议论等不同内容,感受它们与抒情的关系,这是审美欣赏的基础。古代诗歌惜墨如金,写景、叙事、状物、议论等内容语言精练,大都与抒情相关。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就难于感受诗句的内容美。而分辨诗句所写内容,有助于理解其表情达意和表达技巧,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下工夫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过关。
具体来说,古诗词写景以白描为主,诗句中零散出现一个具体的意象就是写景了。交代抒情主人公行为的是叙事。古诗词中写景常与叙事融合在一起,读诗贵在整体感知,联想想象,再现完整画面,感受意境。状物一般出现在咏物诗中,既描其形又绘其神。流露出诗人个人倾向 (褒贬好恶)的诗句是议论。
2.指导学生深入鉴赏诗句,尤其是写景句,感受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诗歌鉴赏的重头戏在赏析写景内容。笔者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鉴赏思维模型,引导学生细心感受,从容分析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步骤如下:
(1)体会诗人调动视、听、嗅等多种感官捕捉景物的特点。读诗须还原抒情主人公的“诗中生活状态”,结合色彩、声音、味道等理解诗情画意。
(2)体会诗人写景所用的远近、动静、虚实等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相衬使景物形象立体、真实、生动,富有层次感;虚实结合能扩大景物的时空范围,丰富诗中人物,增加诗歌容量,拓展诗歌意境。
(3)整体感知写景内容,包括意象、背景 (时间、季节、地点、天气)、生活场景 (人的活动)。古代诗人善于交代时令、地点、天气,暗示抒情主人公的活动,给意象创设具体背景,以营造氛围。鉴赏古诗词,需要整合意象信息、背景信息,结合生活场景补充写景空白,再现诗歌之“境”,感受诗歌意境。
(4)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是一对显隐关系:景在外,是载体;情在内,是本体。写景是为了抒情,“愁、悲、独、思”之类词语常常直接“点”明情感,是把握景、情关系的风向标。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就是意境。赏析意境,要反复吟咏、细心体会,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想方设法体会其中的景象和情思,使眼前 (脑中)再现作品的艺术情景,获得精神享受。
3.在阅读实践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玩味古诗词的艺术美。诗人为了艺术地表达其思想感情,达到或含蓄或强烈或曲折的效果,常巧妙运用对比、虚实、动静、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象征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贯穿全篇的某种表现手法,成为全诗的整体构思方法,值得玩味。
对学生而言,表现手法是“知易辩难”。发现、鉴赏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要以深刻理解、感悟各种表现手法为基础,更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条件反射”,炼就“火眼金睛”。在此以“对比”为核心,从诗句和全诗两个角度简单说明。
(1)对比 (反衬)。古诗词中常见对比有:色彩 (明暗 )、动静、时间 (今昔 )、空间 (远近 )、感情 (悲喜)、聚散、盛衰、虚实等。“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繁荣和今日冷落凄凉对比,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表现在古诗词构思上,有的诗歌前面部分铺叙蓄势,结尾突然一转,形成强烈对比。
(2)虚实。诗歌中“虚”主要指不真实的梦境,以及回忆的、设想的内容。诗歌中的“实”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为“虚”;“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为“实”。虚景和实景能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都能有效突出主题。
(3)动静。古代诗人偏爱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描写,使诗句生动形象。“人闲桂华落”“草径入荒园”“海上生明月”“暮从碧山下”“漠漠水田飞白鹭”“清晨幕帘卷清霜”“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生动的佳句。
(4)借景抒情。诗歌写景是为了抒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就是典型的对比,以乐衬哀更显其哀。有些诗歌的构思,前面抒情,结句写景,以景结情,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含蓄蕴藉,余味悠长。“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学习、鉴赏古诗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辐射到考试的方方面面,但表达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唯有自主尝试、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引导学生训练概括诗句内容,表达诗歌意境,效果较好。
概括诗句内容、表达意境的基本方法是:搜集诗句中的意象、时间、天气、季节,抒情主人公的位置、活动等信息,调动联想和想象,结合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有条有理地组织语言。比如韦应物《夕次盱眙县》:“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初步阅读可以搜索到以下信息:时间、人事、意象、情思,综合考虑可组织语言概括诗歌内容:前四句写傍晚因风波大起,不得不停船靠岸,夜宿孤驿;后四句写秋日傍晚人雁归宿,夜幕降临,一个人听着钟声彻夜不眠,乡思难耐。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渲染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羁旅愁思。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这是温庭筠的《利州南渡》,怎样概括第三联的意境?某同学经教师点拨了“范蠡”这个典故后,理解了全诗的寄托意义,自己概括为:“这一联描绘了一幅沙草丛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孤鹭展翅飞翔的晚渡图景,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淡泊功名利禄的情感。”
学习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我让学生训练概括意境,一位同学写得很不错:“春风拂面,我登上高楼,靠在栏杆上,久久凝望天边。多么希望他能出现啊!可是天边,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落日的余晖,不尽的离愁袭上心头。有谁能知道沉默不语的我此时孤寂的心情呢?打算放纵自己喝个烂醉,端起酒杯却毫无兴味。我饱受相思之苦,后悔吗?为了他,就算面容憔悴骨瘦如柴也值得!”
另外,对于诗词鉴赏常见题型的规范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先总述后分析,说清楚说具体,不必用模式化表达束缚学生。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应该始终坚持新《课标》所明确的目标、方式、方法,夯实基础助理解,发展思维促审美,教师引导练表达,切实提高学生读懂诗歌、体验美感、流畅表达的能力。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顾青编注《唐诗 300首》,中华书局。
4.吕明涛、谷学彝编注《宋词 300首》,中华书局。
5.谷迎春《高中古诗词鉴赏有效性教学研究》。
6.于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 Z 1期。
7.史洁莹、刘小禾编著《讲解技能提问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
8.陈佳明、柯汉林主编《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