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人文因子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2011-02-19 16:01范传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教师应

■范传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中学)

2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挖掘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价值,完善人的人格,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育要肩负起帮助学生认识人生、陶冶情操、养成个性、健全人格、开放多元心胸的重任。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我们过分专注于工具训练,常常用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等累人而又效果甚微的教学方法来博取高分,磨光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气,使语文教学陷入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尴尬境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教育艺术家于漪也曾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在教学中应凸现人文精神,将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趣味等因素紧密融合起来,张扬学生的个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素养,深化学生的人文底蕴

在应试教育时代,教师常屈从于一张试卷,把精力耗费在如何对试题正确答案的圈圈划划上,语文教学成了一种纯技术的处理。一篇篇文质兼美、有血有肉的文章受到肢解,教学的生动性、整体性丧失了。即使是字、词、句、篇也是像拆散了的零件似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互之间完全是割裂的。这种破裂的语文教学现象,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不符合21世纪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应大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首先,我们应利用好教材。教科书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名家名篇。它们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学中,我们应以这些经典文章为基点,挖掘其中的人文素养,在思想认识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拨动学生的心弦。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加强教材的辐射性,将范文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尤其是一些经典著作。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汲取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也即《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形式的人文关怀,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有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只是把它挂在嘴边或围绕它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而已。我觉得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放下那种居高临下、控制全局的架势,改变那种给学生上课宛如精神布道似的作用,真正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人文关怀,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足够尊重。

首先,我们要改变那种满堂灌、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课型,可增加一些阅读与欣赏、演讲与口才、课本剧表演等课程。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项生动有趣的活动,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感悟。在浓浓的墨香里,在轻柔的音乐中,在激扬的演讲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情感意志也得到了培养,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所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设计作业时,注意分层次;批改作业时,总写上一句鼓励的话等。对于学生和家长最紧张、最重视的考试,我们更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例如:在卷首写上“祝你成功”的祝语,在题目中的关键词下加上着重号以示提醒,在阅读分析前加上提示等。总之,将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渗透到试卷的每个细微处,从而淡化考试概念,释放学生紧张的心情,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凸显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日本一位学者说:“愈是物质丰裕的环境里培养的儿童,他们的‘心情’特别是‘情绪’愈不丰富,反而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物质文明的发达,我国青少年身上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作为与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意志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自然应予特别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精神上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首先,教师应注意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使教学过程充溢着人情味,使教师更具有亲和力,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近年来,由于大家的目光投注在分数与名次上,许多学校的师生关系变得疏远、淡漠,甚至出现对立。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善于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个性,了解并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把欢乐给予每个学生。教师通过这种积极的交往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每门学科的正确态度,促使学生个性在融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语文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科优势,强化语文教育与德育、美育的融合。语文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一代,他们既受惠于现代文明的熏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文明病”。面对当代中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文明病”,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力做好育人工作。语文教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也含有大量表现自然美和人情美的佳作。因此,语文教师应发挥这一优势,强化语文教育与德育、美育的融合,营造一个富含人文精神的大文科环境,从精神上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也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今天,我借用这句话作结,是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关注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教师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