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深思 准确立意——设问法破解考试作文审题

2011-02-19 16:01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纪念

■全 忠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高考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因为是“竞争”,是“选拔”,所以有十分完善、严格的“比赛规则”。而在这套“比赛规则”中,作文“符合题意”是判定考生作文等级的第一要素,将它视为考场作文的生命线毫不为过。审题正确,所写作文符合题旨,则高分有望;审题失误,下笔偏离题意,则全盘皆输。必须通过对试题的各部分仔细审读、揣摩,正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力求立意准确,中心突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题在本质上就是回答问题——回答命题者通过文题隐含的一系列问题。

毫无疑问,审题的第一阶段就是找寻命题者提出的问题,并在作文试题的各部分中明确答案。一般来讲,高考作文的审题往往要求学生从中心语、提示语、引导材料、写作要求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考生往往因为缺乏具体的目标,而不能很好地整合各方面的信息,陷入审题困局。为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一个自己摸索出的小招式:设问法审题——在审题阶段,设置问题,深入思考,自问自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设问法审题的第一步:合理地设置问题

高考作文按类型基本可以分作四类:观点型,如“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范围型,如“辨”;关系型,如“君子与小人”“忘记与铭记”;比喻型,如“门和墙”。尽管类型多样,其构成却是相似的,必备的要素就是:概念——单一概念或概念组合。因此,设问法审题的第一问就是:有几个概念?各是什么? (把握概念内涵)完成第一问的回答,准确把握概念内涵后,为防止行文中偏移,还必须设置第二问:哪些是? (漫想与定向)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抑或引领,所以高考作文题往往能透视出主旋律的影子。考生只有联系时政、联系社会大环境去分析题意,才能在深层意义上“切合”命题者意图,使文章获得一定的价值依托。为此,我们在写作前还应该有第三问:为什么写? (探明写作的目的和价值)如果材料的中心词由几个概念构成,如“痛苦与快乐”“目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针对此类作文,须设置附加问:关系怎么样?

二、设问法审题的第二步:作出回答

1.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有话题引导材料,应该坚持“答案在文中”的观念,答案往往可以在材料中获得。

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的材料: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 (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 (可回答“哪些是”的问题)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可回答“为什么写”的问题)

话题引导材料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实质就是对“是什么”“哪些是”“为什么写”这样三个问题的分别回答,堪称“标准材料”。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考生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而在匆忙中断章取义,导致考试的失败。

2.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要学会相似概念的比较;把握重心,全面作答。

当只有一个概念时,应学会进行相似概念的区分和比较。如以“自信”为话题作文、设问:“自信”是……?回答时有意识地与“自立” (不依赖别人,靠自己而生活)“自强” (自己努力向上)“信念”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条” (信守的准则)等进行比较。再如,以“谦卑”为话题作文 (没有材料提示)、设问:“谦卑”是……?回答时可以比较“谦虚”“自卑”“谦和”“卑鄙”等,进行类似于“同义词辨析”的训练。有比较才有鉴别,概念的内涵在比较中才能清晰明朗起来。

当有几个概念时,要明确是并列的概念还是存在重心,如“为别人喝彩”,有“为别人”和“喝彩”两个概念,重心在后者上;“生活中的矛盾”,重心在“矛盾”上;而“君子与小人”,重心在“君子”也在“小人”,扣住重心,才算切合。当然,附加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需两者兼顾。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重心在“选择”,忽视“心灵”这一附加部分也同样会陷入偏题的泥淖。当文题概念具有明显比喻型特点时,如“门”“窗”“攀登”“没有不受伤的船”等话题,要审明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揣摩它们要表达的主题。回答“是什么”就变成了创设比喻句,还原本体的过程。如能认真分析,准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审题就如同是找到了靶心,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射击过程中不偏不倚了。

3.回答“哪些是” (把握中心词的范围)

从本质上讲,这并不属于审题范畴,而应该属于概念外延的拓展,属立意和行文准备范畴。然而,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缺乏此项思维过程,行文或干瘪空洞,或若即若离,极大地削弱了概念内涵的力量。因此,回答“哪些是”应该在把握“是什么”之后立刻进行。

回答“哪些是”的具体操作中,关键环节是漫想。所谓漫想,就是根据话题内涵,让大脑处于一种自由的浮想状态,以搜索充足的素材。譬如,以“墙”为话题漫想——柏林墙、长城、防火墙、一枝红杏出墙来、围城……漫想这一阶段能够找到素材的多少,往往决定一篇文章成功与否。

上文已经谈到,“哪些是”的答案在作文材料中往往能够找到,“漫想”岂不是有画蛇添足之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作文题“曲径通幽”,材料提示语说:“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似乎“哪些是”的答案已经完全给出了。于是,许多同学直接以这几句话作为文章的分论点,把作文变成了扩写。其结果往往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得分只能在及格线附近徘徊。

所以,漫想的第一阶段,最大的要求是自由,不能完全拘泥于话题材料,也不必时时问“当否”来打断思维流程。漫想的第二阶段,就是整合第一阶段的漫想成果,求证他们与话题的联系,选定一个自己能驾驭的方向,能够求深求新的方向。

4.回答“关系怎么样”和“为什么写”

关系型文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了解关系的基本类型:过程与结果,整体与部分,对立与统一,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这些可以迁移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运用到思维之中。如高考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从因果关系入手,可以推知“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等。再如高考话题“忘记与铭记”从对立统一的关系入手,可以找到“无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的观点。

“为什么写”是一个提高级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固然不能苛求,但也要求通过写作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反映一定的社会主旋律,或揭示一些社会问题。而命题者也往往在命题过程中考虑了这一问题。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就是以关注自我、关注社会为核心内容的,如北京市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天津市高考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追逐社会热点,非热点不写。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问一下自己:我将要写的文章于当前时代有积极意义吗?有没有一定的人生和社会思考价值?如果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之箭吧!它将划出优美的弧线,命中高考作文的“十环”。

参考资料:

1.周鹏《新课堂作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新民《挑战考场高分作文》,广东教育出版社。

3.曹津元、罗小军《高考作文12大得分点》,四川出版集团。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纪念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高考作文两关注
忘不掉的纪念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