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浙江省杭州市康桥中学)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 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初中升学压力下,为追求高分,语文教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师生负担沉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在素质教育和选拔性考试之间找到契合点,既推动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又培养他们的考试能力?笔者在初三语文教学中展开了基于典型题的教学设计研究。
“典型题”指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概念、命题、初步应用,揭示其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开启学生思维、达成思维迁移的题目或材料。在教学环节中,它能高效实现各环节的教学目的,包括课堂导入环节中的“准备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的“总结性评价”。“基于典型题的‘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典型学情和杭州市中考散文阅读命题方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典型题,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实践,解决学生散文阅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散文阅读技能的一种设计活动。其教学设计包括课前预设、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具体流程如下:
笔者执教两个毕业班,初三刚接手时,对班级学生进行了观察、访谈、检测、分析:80%的学生来自本地农民家庭,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疏于管理;75%的学生为男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基础薄弱;87%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就散文阅读能力分析,学生文本解读和解题能力普遍薄弱:50%左右的学生能大致读懂文章,但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85%以上的学生未掌握散文阅读解题技巧。面对即将来临的选拔性测试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考试技能,就需要借助典型题,精讲精练,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法。
典型题的依据可以从《课程标准》《命题实施细则》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寻找。通过分析上述纲要和考题,笔者明确了“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典型学情,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依托典型题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词语特点、句式结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培养学生抓住文本筛选重要信息、体验作者情感、分析形象的阅读习惯,训练、提高学生准确表述答案的能力。
典型题的筛选、确定是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从近三年的中考题中归纳,散文阅读典型题型包括筛选信息题、赏析作品形象题、语言题、理解并概括写法作用题等。
从初中教材和历年中考散文阅读中,笔者归纳出散文阅读典型材料的标准。其一,文章文质兼美,主题积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品质具有引导意义。其二,文学作品有两类题材: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 (如《父亲是一条鱼》),多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塑造人物形象;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借景物抒写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如《向一棵树鞠躬》)。根据散文阅读典型材料标准,借助教材、教辅、杂志、网络等渠道选择典型文本,设计典型题目。
笔者设计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复习课,采取以下三个步骤筛选典型材料、设计典型题目:
第一步,选择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篇目《父亲是一条鱼》,作为“准备性评价”的典型材料,依托中考题,展开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的复习教学活动。
第二步,搜索、筛选适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典型题目,作为“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材料。叶莉的小说《小巷深处》,写盲母含辛茹苦将养女抚养成人,成长中养女一度嫌弃盲母,最后在母爱的感召下悔悟的故事,赞美了至深的亲情。故事情节曲折,情感富有变化,人物形象具有中国传统母亲的特性,适合作为典型阅读材料,与《父亲是一条鱼》进行对比阅读。于是,围绕《课程标准》《命题实施细则》和《父亲是一条鱼》设计迁移性题目,如下:
1.文章贯穿了“我”对家和盲母的情感变化。请根据文意,用几个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 (4分)
2.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2)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章第七、九段中写同乡的老婆婆,其作用是什么? (4分)
4.请结合文意,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4分)
第1题为筛选信息题,要求学生从文中准确筛选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相关语句,再整合成答案;第2题是语言赏析题,要求学生抓住赏析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主题上评析其表达效果;第3题是分析写法作用题,从主题、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表达作用;第4题是人物形象赏析题,从文中找到事例加以概括,归纳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第三步,笔者从《2011精通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中筛选、确定《盖房》一文作为备用典型题目,视课堂教学实践情况而定,或作为课堂教学“总结性评价”,或作为课后巩固性训练题。
典型教学策略是教师为顺利、高效、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典型学情而拟定的,并足以产生实效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措施或办法。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
1.激发策略。激发策略以“变”为主,实施时遵循“三精”原则:时机精当,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呈现精彩,多种形式展现最吸引学生的场景;内容精要,采取最能启发学生的材料。本课运用激发策略,既可以让静止的、死板的阅读内容活起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如引入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题《父亲是一条鱼》环节。师生共同完成散文内容解读和主题归纳,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四道练习题。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展开个别指导,同时搜集学生中的优质答案。在师生共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学生优质答案,肯定优点,指出需修改之处。此举既激发学生的自信,又能帮助学生规范解题思路。
2.迁移策略。迁移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小结,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刚习得的原理运用在与原先学习情景相似的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运用迁移策略,通过比较了解文本的异同,掌握文本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和解题能力。基于典型题的教学设计,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如比较阅读环节。先引入中考题《父亲是一条鱼》,师生共同完成文本解读,分析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技法;然后引入相似的阅读题《小巷深处》,引导学生从题干表述、分值、答题思路上进行比较,找到类同点。鼓励学生用《父亲是一条鱼》中归纳出的解题方法,来解答《小巷深处》的阅读题。抓住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范例的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反思,引领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3.养成策略。通过“举一”达到“反三”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反思性阅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反思笔记》为突破点,有意识地加强记录,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反思笔记》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作业的纠错两部分内容。课堂阅读中,我们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及时摘记重点信息。如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考点和解题对策,教师板书,学生形成笔记卡。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典型练习反馈,师生都要有意识地加强反思: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练习的典型错误,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掌握阅读能力;学生要对课堂典型题进行及时纠错,形成反思性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