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感培养,提高学生作文语言素养

2011-02-19 14:01:37广东沈茂河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语感语言语文

广东 沈茂河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正是语感水平,可以说,语感左右着学生读、写、听、说的质量和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整个语文教学体系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精神。”①要使学生有“活生生的语言”,就必须重视语言教学,重视语言训练,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性和感知领悟能力,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受性”,也即是人对于语言这一刺激物的主观感受能力。准确点讲,语感所感受的是具体言语形式(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它不仅是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也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内部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一种言语能力。他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读能力;也表现为表达个人主观情感、意志的需要或口语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写能力。”②语感能力高的人,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会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写作文章时不仅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表情达意,言语富有感染力,还能把形象、联想、情感不知不觉中带到描写对象之中。语感差的人,在接触到具体言语作品时,常常抓不住要点,甚至是曲解其意。在表达时,常常是言不达意,语言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感训练,发挥语感的特殊功能。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语言素养的首要任务。语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其区别只在于语感能力的高低。那么,语感获得的途径和培养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在自然状态下习得的语感及其培养

刘大为先生指出:“所谓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来自解决实际问题的压力下从事语言活动,并因此而无意识地学得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过程。”③按照洪镇涛老师的说法,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都能准确、流利、有效地使用母语,但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完整具体地说出自己母语知识和运用规则,这是一个事实。既然我们能够准确、流利、有效地使用语言,这就说明了这种语言的知识已经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无疑是高效而又成功的。对于儿童来讲,为了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他必须学会语言才能与周围的人与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周围的人使用什么语言,他都必须留心听取、感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于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语体色彩,文意、文情、文境等往往以“格”(格是指法式、标准、格式)的形式固定下来,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能力就越强,也就能说出流利、正确、得体的言语了。而这种语感能力的获得是感性的、直接的,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无意识掌握的,它并不需要理性的语言知识的指导。因此,自然状态下语感能力的习得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环境,二是主体的需要。据此,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进行相应的干预与指导。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周围的语言环境对他们语感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风尚、家风、校风、班风以及结交朋友的类型等等。作为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大脑里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语言格式,人们接触的哪种语言次数最多,就容易模仿哪种语言,并由此形成语感,学会类推和使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家校联动,共建和谐的家风、校风、班风,引导学生结交良友,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一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推广普通话,在学校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必须成为师生的交流语言,并进而成为学生之间的交流语言,这样可使得学生作文时方言入文的情况逐渐减少。二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认真锤炼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准确规范,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以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学习环境。

其次,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都需要培养语感,然而这两种语感是不一样的。‘说’的语感,是建立在口头交际简明性、交互性和现场性之上的,‘写’的语感,是建立在书面表达的可悟性、严谨性和间离性之上的。”④上面所说的创设良好的普通话交际环境,主要是从口头表达上来讲的,是培养说的语感;而作文语言,主要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要更侧重于写的语感的培养。由说而写,沟通说写。我认为在自然状态下获得写的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以此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书万卷,腹有诗书,下笔也就如有神了。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⑤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强调多读书,并形成语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和感染,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感悟、领会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受到一种实际需要的驱使。或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或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或许是为获得文学体验,或许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出于好奇……总之,有需要才会有阅读。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他们会在阅读中努力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捕捉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形成自己对于文章的独特感受。这种阅读,是学生在自觉、自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就在这种自然状态下无意获得并不断提高发展。但是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有的虽然喜欢阅读课外书,但读的多数是流行作品,其中不少还是内容不健康的,因此,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适当的引导。我们采用的是有计划地阅读课外书的方法,注重经典文学作品和流行小品相结合。经典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也是中考考查重点的12部名著。流行作品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同时也可下载一些中央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如《子午书简》《电视散文》)以视频方式放给学生观看,力求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积累的任务,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积累本。对于程度高点的学生要求写读书笔记,如复述故事内容,写体会;对程度稍低的学生则只要求他抄一些好词、好句。本学年,为了给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我们还组织开展“图书馆杯”读书活动,每四周出版一期“图书馆报”,鼓励学生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和作文语言素养。

二、课堂上的语感培养

与自然状态下无意识获得语感能力不同,课堂上的语言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一种自觉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活动。一个人一旦有了交际行为,不论他是否有过系统的语言训练,他都会形成某种语言习惯。比如珠江三角地区的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养成使用粤语的习惯,他在写作时就容易受到粤语语感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我们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语感的训练时,必须面对学生语感起点参差不齐的情况,每个学生原有的语感水平对其语言素养的更新与提高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就是要发扬学生原有的良好的语言习惯,有意识地改变学生不良的语言习惯,消除负面影响。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⑥选进教材的文章,特别是古文,可以说都是典范性很高的名家名作,很适合于朗读。朗读是对文章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朗读越好的学生说明对文章思想内容把握得越透彻、理解得越深刻,并受到感染,仿佛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朗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了,此正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语言就会形成语感,进而转化成自己鲜活的语言,成为自己所积累下来并可随时取用的财富。那么,课堂上该如何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是学生初读。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尝试,老师应该做的是指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式的包办。语感既然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直接感受,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一般在介绍完作品的相关背景之后,就会要求学生自读。在读的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尝试把握文章的停顿、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等等。

二是大声朗读。在扫清字词障碍和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投入感情大声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语言,再现情境、形象,并把握情感。每当此时,课堂上必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朗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时间,深入文本,得到典范语言的熏陶和训练,也让老师可以从繁琐的课文剖析中解放出来,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是比较阅读。通过学生的初读和自由的大声朗读之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一层。但这种理解到底达到了什么层次呢?必须通过比较,学生才知道自己对作品思想感情把握的准确性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不同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则要认真聆听,比较双方朗读的优缺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对某些片段、句子、词,说说应该怎样读更好,最好能讲出理由。最后是老师或是音频、视频进行范读,学生进行比照。可以说,学生读得越好,说明他们对文本把握越准确,教师文本的点评也就更有针对性了。

四是精读品味。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反复斟酌,认真推敲的,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从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精读品味的方法,我以为以吟咏感悟为好。刘国正先生有一段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的话:“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除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处之外,他很少讲。……讲,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句妙呀!妙在这个字。这篇妙呀!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呀’时候眉飞色舞,好像许多所以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但,他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⑦可见,老师吟咏得妙,这种陶醉其中是能够感染学生的,学生跟着吟咏,在吟咏中得到熏陶,忘情其中,也就体悟到语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语感,学生的作文语言能力也就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

[1]郑旺盆.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1(上旬刊),109.

[2]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6),93.

[3]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G]//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1.

[4]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G]//潘新和.写话、习作与写作辨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2.

[5]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G]//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7.

[6]张慧娟.对当下中学生作文写作语言困境的思索与对策[J].中小学教学.2009.2(7).

[7]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G]//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7.

猜你喜欢
语感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3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