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老龄观的老龄工作策略选择分析

2011-02-12 21:12孙钦荣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孙钦荣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变动的客观过程,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人们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建构,即站在经济增长或发展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价值。于是人口老龄问题被定义为:是指老年人口比重较高,数量可观的老年人赡养、服侍等活动给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与矛盾。主要体现在:①老年抚养比加大,养老经济压力大;②医疗费用投入压力大;③老年护理服务压力大;④劳动年龄人口老化;⑤制约经济建设投入及经济增长速度;⑥储蓄率低;⑦消费需求不足;⑧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贫困风险增加,代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公平与稳定受到挑战等〔1,2〕。

就我国而言,由于人为社会机制促使的人口转变,用不足30年时间就使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绝对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且人口老龄化将伴随 21世纪始终〔3〕,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几个显著特征。尽管人口学家认为,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 1/3,为经济增长创造了 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这种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26.5%的水平。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是很突出,压力与困难明显。

一个社会、一个政府对老年人群持什么样的看法,即有什么样的老龄观,这实在是太关键了,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导向、关系着老年人需求能否转化为社会进步动力的大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其说是来自老年人群的规模扩大和高龄化这种结构性演变的趋势,不如说是老龄观及其社会体制和相关制度安排是否恰当的问题。

1 老年歧视主义与健康老龄化策略

1.1 老年歧视主义及理论基础 老年歧视主义是一种消极的看待老年人的态度与准则,即认为老年人不再创造经济社会价值,而是纯粹的消费者与被照顾者角色,而且老年人是体弱多病、孤僻固执、传统保守、脱离社会等等特征。有学者概括了当今关于老年人的最典型的 10种传统定型:疾病、性无能、丑陋、生理衰减、心理疾病、无价值感、孤独、贫穷、沮丧、政治保守〔4〕。

这与老年学及相关学科中关于老年人的理论阐述是非常一致的。如“人生回顾理论,老年人格类型理论、标签理论、脱离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等,多是研究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抑郁症、功能衰减等老年生理与心理功能衰减的理论。把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生存状况以及自身特点看作是既定的,人为的将老年人隔离社会,忽视了老年人群所具有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后果必然与其他类型的歧视一样:屈从于偏见与歧视的人们试图采纳社会优势群体的消极图景,并以与消极图景相一致的方式行为。国家在老龄认识与老龄政策上也更多是强调它的压力与挑战,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2001-2005年)》中: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必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保障问题突出,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将产生深刻影响。针对如此的认识与传播,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老龄工作方面,主张实施健康老龄化策略,以减轻对社会经济的养老压力。

1.2 健康老龄化策略 “健康老龄化”最早出现于 1987年 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第 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1994年在全国老年保健大会上,国务委员彭佩云赞成“健康老龄化”的提法,认为应以此作为老龄工作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健康老龄化”。1987年 5月召开的世界卫大会提出“健康”有 5项标准,即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社会经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重大生活事件、信念、生活方式、卫生习惯、饮食营养、文化文娱活动和环境等。于是,各国后来纷纷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下定义,由于健康老龄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至今国内外对它还缺乏共识。但概括地分析,国外对健康老龄化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健康的个体老化,体现为老年期健康岁月的延长,伤残或功能丧失只在生命晚期出现,而且持续时间不长,老年人生命质量提高,晚年生活更加积极和有意义;二是指健康的群体老化,体现为老年人群中健康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口健康的预期寿命延长;三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健康化,健康老龄化除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外,还应该考虑人口、国家福利和财政制度等问题〔5〕。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包括住房、环境,如何让他们更富裕,更少依赖他人。

国内学术界对健康老龄化的理解存在不少分歧。许多学者从生物学、医学、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来阐述健康老龄化,除了上述三点认识外,我国学者对个体健康老龄化、群体老龄化及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李德明、陈天勇等学者对个体健康老龄化四个基本要素的分析,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认知效能和文体活动。我国人口学家邬沧萍老先生更是补充并深化了对健康老龄化的认识: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对于人生来说,健康老龄化的准备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打好基础;对于社会来说,健康老龄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协调〔6〕。这就是说,健康老龄化不仅是指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老龄化,而且包括社会和全民的健康。

所以,“健康老龄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广义性质上,它的外延包括老年人的个体健康、老年人群体的整体健康和老龄化社会人文环境的健康三个部分。就狭义而言,也可以说是它的基本含义,指老年群体的多数人健康长寿,主要体现在健康的预期寿命的提高 (缩短老龄人口带病期、伤残期,改善身心健康状态)。

但“健康老龄化”策略还存在不足,它将所有老年人看作是纯粹同一性质的,老年人群是弱势人群,是被照顾者,是被动的接受者,是纯粹的消费者角色,只注重了老年人的社会消极影响,却忽视了老年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健康老龄化都是重要的方面和目标,是回应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但健康老龄化还不是终极目标,如何使老年人群的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这才是更重要的。换言之,对老年人群的期待不仅是独善其身,而且是兼善天下。”因此,为完善健康老龄化策略,学者们又提出了“老年资源主义与积极老龄化策略”。

2 老年资源主义与积极老龄化策略

有学者以经济学考察老龄化现象时,提出并分析了“老年资本”:健康资本、经济资本、网络资本与智能资本。认为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健康运作与这四大类资本的积累、拥有状况和动员能力有很大的关联。老年人的经验、技能和智慧是非常宝贵的知能资本。

2.1 老年资源主义及理论基础 老年资源主义,是一种积极看待老年人的态度与准则,它的基本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老年群体绝不应该成为社会的问题和包袱,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创造是整个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挖掘老年人潜能,是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重大成就,老年型社会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在人口日趋老龄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人口老龄化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老龄化的社会同样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年资源主义体现了社会对待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乐观认识,这也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人口学中的老年群体自身的分层理论,60~69岁称为年轻的老人,70~79岁称中等老人,80岁以上才是高龄老年人。这样的年龄划分反映了在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时不同的观念和原则,绝大多数 60~75岁老年人是能够继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老年心理学理论—老年人有强烈的社会参与心理需求,研究已经证明,适当的工作对于老年人的心身健康有促进作用。老年社会学中的活跃理论主张,在老年期应该继续保持中年人的活动和价值观。学者郭爱妹以社会建构论视角来分析老年人口的角色与地位:①它对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持批判的态度;②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使用的概念及分类都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特性;③知识产生于社会过程;④知识与社会行动同步共振〔4〕。

以社会建构论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具有客观的、先在的本质或结构,事物的本质是外界灌注给它的,是人对它的解释,是社会通过话语对它的建构。同样,对于“老龄化”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随着老龄人口不断扩张、老年人口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的强大以及技术力量的迅速发展,老龄人口正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的建构。也就是说老年人口是进行社会建构的主体资源之一,而且在老龄化社会建构中更是重要主体。

2.2 积极老龄化策略 积极老龄化已经为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 90年代后期采用,并为 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所接受的一个老龄工作政策框架,以“健康、参与和保障”为三大支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过程。二是社会各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能力本位论和权力平等论。就是说年龄的增高并不必然带来能力的衰退,所以只从年龄来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是不客观的。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会浪费老年人力资源。积极老龄化将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积极”强调的是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业平等的权利,是以承认老年人的人权和联合国关于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的老年人五大原则为基础的。它把一个战略计划从“以需要为基础”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承认人们在增龄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机会平等的权利。其实质是促进老年人融入这个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并与社会共同进步。

我国学者穆光宗教授对积极老龄化从态度、行为和环境三个维度上作了系统分析。在态度层面主张建构新的老年文化,即自立、自助、自强;行为层面上指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环境层面上指老年人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所以,要为老年人的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8〕。只有将老年人、家庭、社区和政府符合积极老龄化的态度和行为完好地整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激发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发挥其正面效应。

积极老龄化策略强调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社会贡献一面,把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潜意识里仍然将其看作是边缘性的,这与忽略了老年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不无关系。其实,人的社会化是终生的,人的发展是终生的。

3 老年发展主义与和谐老龄化策略

老年发展,就是如何使老年人过上有创造、有价值、有欢乐的生活,这是衡量寿命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

3.1 老年发展主义及理论基础 老年发展主义,是历史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具体体现。“老年发展”是指通过积极老龄化的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增强老年资本的存量,进而降低老龄化的各种风险和冲击。老年发展内涵丰富,大致说来,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角色发展、认知发展和价值发展是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四个方面。在一个健康、积极的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可以通过有益的锻炼和各种活动获得健康的发展,通过体验和参与获得角色的发展,通过学习和创造获得认知的发展,通过实现和证明获得价值的发展〔8〕。老年发展主义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中,社会的公平、公正、民主在老年人群体上的具体表现。

老年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的转折和开始,是生命和生活体验新的发展期,老年人群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价值潜能。这是关于老年人发展的认识基础。认知功能在毕生始终包括发展 (获得)和衰退 (丧失)两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动力学过程,并有较大的变异性和可塑性。老年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并非随增龄普遍下降,一些老年人的日常认知能力保持得相当好。干预研究表明,相当多的老年人拥有大量的潜能储备,它可通过学习和训练激发出来,获取新的认知技能。保持较好的认知功能可补偿减退较早的认知功能,大多数老年人仍保持相对完好的自我,能自我调控其行为。

新的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论,是老年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基础。21世纪被称为学习化的世纪、终身学习的世纪、知识经济独领风骚的世纪。20世纪 70年代以来,联合国陆续发布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学习:内在的财富》等主题报告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学习是任何人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去,这是 2002年世界老龄大会所传递的信息。

3.2 和谐老龄化策略 如果说“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老年人群体自身的角度来理解老龄问题,那么“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老龄问题,“关系”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谐老龄化”站在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来思考和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不仅有助于社会的总体和谐,也必然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它把一个战略计划从“以权利为基础”转变为“以关系为基础”,承认老龄社会建设中,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地位与作用;在促进各种关系和谐建设中,老年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所有这些都隐含着注重并促进老年人的发展性。

关于“和谐老龄化”,需从双向性来理解,一是家庭、社会、环境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创造更适宜的条件,顺应并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就老年人本身而言,要更加积极的学习发展自己,努力适应逆社会化的环境,以自己的经验智慧更深入的认识并接纳新观念、新事物、新方式,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素质的提高,这方面会更显现出其社会效益。

4 小 结

如果说“健康老龄化”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良好的状态,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那么积极老龄化强调的重点是要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而且更是传达一个比健康老龄化内涵更为广泛的启示:使老年人自己建立起关于自身价值与社会角色的信念。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老龄化本身的挑战,而是我们的种种认知和制度安排。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认识不断完善,实践不断深入,最终会走向成功的老龄化。

1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6:41-3.

2 邬沧萍,杜 鹏 .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75-80.

3 陆杰华 .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 ,2007;6:12-6.

4 郭爱妹,石 盈 .“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J〕.江海学刊 ,2006;5:124-8.

5 Browning C,Kending H,Thomas S,等 .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政策响应和研究机遇〔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75-8.

6 朱建宏 .健康老龄化的研究现况 〔J〕.北京医学,2007;29(7):436-8.

7 (美)贝蒂 .弗里丹著 .李淑芹,译 .生命之泉喷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592-600.

8 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29-37.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