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飞
(榆林星元医院五官科 陕西榆林 718000)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多为慢性疾病,病情经常反复发作,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如何为呼吸内科临床病人更好地做好心理护理,调节病人的心态,缓解病人的压力,这是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由于患呼吸疾病的病人通常承受着长期的疾病折磨,容易产生较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恐惧、害怕等。起初病人不愿接受已患病的事实,易产生逃避心理,因此,不愿接受治疗。一旦病人接受事实,就容易产生悲观心理,心情低落,并逐渐丧失信心。慢性病人随着病情的变化,心理活动转变迅速,反复无常。病情好转时,高兴、乐观等积极情绪随之而来,病情恶化时,伤心绝望等消极情绪迅速出现,并产生抵触心理,不愿配合治疗,情绪经常处于极端状态,这些不同程度的内隐的、外显的心理症状,最终将会导致人格特征发生变化。
作为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者必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应意识到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临床病人更加清楚的认识自身,辅助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切实开展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
护理人员要充分学习心理学知识,把心理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病人的护理当中,更加准确地掌握、了解病人的病情,把握好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健康史等),分析病人及其家属的态度,解决病人的疑惑与焦虑,把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做到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这才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第一步。
由于不同病情的临床病人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首先护理人员应当创造出一个护理者与病人和谐相处的环境,使病人在治疗中感受到温暖。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推动医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高危病患者集中的呼吸内科而言,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医者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细心照顾,有了和谐的护理环境,病人才会心甘情愿地配合治疗。另外在长期的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以老人居多,长期反复的住院,老年患者会存在不等程度的抑郁症状并时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低落情绪会对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产生阻碍,病人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不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护理者应当考虑老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比如呼吸内科的老年病人经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这会打乱病人的生理节律,降低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努力帮助病人形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在睡眠时营造一种能安然入睡的环境,用柔和的音乐镇静催眠。
护理人员应准确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由于病人在患病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宣泄途径也是疏导病人心理压力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患者找到合理的心理宣泄途径,如看电影,听音乐等,帮助病人疏导心理压力,让其不断放松,缓解压力,稳定情绪,使其较少地出现心理波动,促进身心平衡,尽量减少病人的恐惧和悲伤。
要健全护理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与结构,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护理工作中提供优质的、特色的护理服务,如微笑服务,给病人及其家属十分舒服的感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更有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推动心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工作者是心理护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前提,护理工作者可以按照各项制度工作,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就能确保护理工作有效地展开。
病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持系统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疾病康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保证患者的治疗能够顺利地实施。家属更应当有耐心地帮助患者治疗,积极配合医生,不断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治疗。另外,医护人员要时常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尽快恢复健康。
在护理工作中,只注重心理护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心理护理工作的效果。
以上只是对呼吸内科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提出的几点意见和建议,随着现代医学与科技的发展,我们应坚信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拓展。
对呼吸内科临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应当通过运用合理的心理学知识,正确运用医疗检测设备,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开展人性化的服务,针对不同临床病人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把握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逐步确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重视心理护理的评估工作,这样才能使临床病人调整好心态,增强自信,从而促进临床病人的最终痊愈。
[1]李晶.病人情绪变化与心理护理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12).
[2]戴青梅,陈丽英,许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