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临床诊断

2011-02-10 16:53:24郑屹峰沈健黄小燕郑建文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鼻甲鼻中隔鼻窦

郑屹峰 沈健 黄小燕 郑建文

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临床较少见,误诊率较高。回顾分析本院近几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15例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观察并探讨临床与CT特征,以期提高对鼻腔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0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鼻腔原发淋巴瘤患者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6~69岁,中位年龄40.4岁;病程9个月~5年。初期15例均有进行性加重的鼻塞、流涕,经抗感染、抗过敏治疗无效。7例逐渐出现涕中带血,鼻出血;6例鼻翼、面部肿胀,软组织肿块形成;4例擤涕时见腐样坏死物,并有恶臭;2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6例患者接受过次数不等的放疗。左侧5例,右侧8例,双侧发病2例。5例起源于鼻中隔,9例起源于鼻前区中下鼻甲处,1例发生于鼻后孔区。鼻腔镜检查:12例表现为沿鼻腔结构生长的扁平肿块,表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并可见多发小片状糜烂、溃疡灶,时有黄色硬痂形成,痂下见桑葚样鲜红新生物,整个病灶呈破絮样。其中2例鼻腔局部结构融解、脱落形成腔样结构,病灶表面坏死明显;2例仅表现为鼻黏膜增厚、充血,有散在片状出血及糜烂灶;发生于鼻后区的1例表现为鼻后孔区近中鼻道后端灰白色桑葚样肿块,表面有坏死。

1.2 方法 1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仅行平扫。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MSCT和Toshiba Aquilion 16MSCT完成扫描。轴位扫描层厚为5mm,3例加做冠状位扫描,层厚为5mm。造影剂采用碘普胺或碘海醇注射液90mL,注射速率2.8mL/s,增强后动、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30 s和120 s。

2 结果

CT扫描特征分为以下4个方面描述。

(1)病灶形态和密度:12例病灶呈扁平匍匐样浸润生长肿块,鼻腔狭窄、阻塞,肿瘤向不同方向侵犯(封三图1和图2),可及鼻、面、鼻窦、鼻咽,甚至长入对侧鼻腔。其中以向前侵及鼻、面部软组织多见,共9例。肿块密度较均匀,CT值为19~48 HU,2例弥漫浸润肿块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灶。增强后病灶较均匀强化(封三图2),强化值为9~41 HU,平均22.3 HU,轻中度强化居多。2例仅表现为中下鼻甲黏膜肥厚。发生于后鼻孔区的类圆形肿块密度较均匀,瘤内有小点片状低密度坏死灶,增强后强化值约为28 HU。鼻中隔后部被病灶压迫、吸收。

(2)骨质改变:12例骨质无明显破坏(封三图3)。2例浸润明显者可见鼻中隔、鼻甲、筛骨及上颌窦壁呈虫蚀样破坏、脱落,局部融合成大腔样。1例以鼻后孔肿块为主要表现者鼻中隔后部骨质受压、吸收。

(3)放疗后改变:6例经放疗后,病灶均显著缩小,CT复查无明显异常或仅为局部鼻黏膜轻微增厚(封三图4)。

(4)其他:1例患者颈部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未融合。

3 讨论

原发于鼻腔的淋巴瘤较少见[1],东亚、墨西哥及中东地区人群相对多发[2]。与其他淋巴结及结外淋巴瘤不同,东方人鼻腔原发淋巴瘤以自然杀伤/T(nature killer/T,NK/T)细胞为主,罕有B细胞淋巴瘤。此点与欧美人群完全相反,西方国家鼻腔淋巴瘤以B细胞型多见[3]。原发鼻腔的淋巴瘤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3︰1,其发生与EB病毒高度相关[2-3]。有学者将CD3E+、CD56-、细胞毒分子及EB病毒阳性淋巴瘤均归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鼻腔原发淋巴瘤的误诊率一直很高。唐红燕等[4]统计误诊率高达72.2%。总结本组病例,鼻腔原发淋巴瘤早期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进行性鼻塞、流涕、血涕、鼻出血等;中晚期则主要以鼻窦、鼻面部、鼻咽部、腭部、眼部等受侵,涕中带腐肉样坏死物为主,偶有淋巴结受累。肿瘤组织易坏死是鼻腔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综合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我们认为鼻腔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误诊为炎症或其他良、恶性肿瘤。本组15例初诊时仅2例考虑淋巴瘤,3例入院后经多次活组织检查才确诊。

NK/T细胞有嗜血管性,容易侵犯血管,故鼻腔淋巴瘤多表现为以血管为中心,破坏血管的特点。常沿血管向周围浸润,病理组织学上多呈浸润破坏,形成坏死灶,预后差。CT扫描显示:多表现为鼻腔中前部扁平肿块,向前侵及鼻、面部软组织,致局部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向后可达后鼻孔及鼻咽区;向下破坏上腭;鼻窦亦常受累及,有时较难与鼻窦原发肿瘤鉴别;偶有侵入眼眶者,出现眶内肿块、突眼、视力下降等症状;弥漫浸润破坏者会溶解局部组织,形成腔隙。鼻腔原发淋巴瘤周围浸润中,以向前浸润鼻翼、面部软组织最多见,并较具有特征性。有时虽然病灶较小,但在早期即可见鼻、面部异常表现。本组9例出现鼻、面部受侵CT征象。有文献[5]报道,鼻、面部易受侵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易沿皮肤、黏膜淋巴管道蔓延。我们也认同这一观点。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鼻、面部受侵者早期主要以韧实肿胀为主,无明显肿块形成,故早期病变为淋巴管受侵阻塞所致淋巴水肿表现,并非肿瘤本身侵及,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一些肿瘤很小时即有鼻、面肿胀的表现。另外,我们认为鼻腔原发淋巴瘤好发于鼻腔前区也与该表现有一定关系,位置靠前易于向前侵及,同时鼻腔前部有诸如Little区等血管极丰富部位,故鼻腔淋巴瘤向前侵犯的机会进一步提高。

除扁平状匍匐生长肿块外,少数病例可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膨胀生长的肿块,边界稍模糊,对周围组织压迫、吸收。本组1例发生于鼻后孔者即为该表现。有文献[6]报道,鼻腔B细胞源性淋巴瘤多呈团块状表现,本组中无B细胞源性淋巴瘤。本组中还有2例CT扫描仅表现为下鼻甲轻度肥厚,其中1例鼻腔内有少许渗出,2例患者均误诊为炎症。回顾读片并与单纯炎症CT片进行对照,发现2例患者下鼻甲较单纯炎性肿胀更明显,鼻甲黏膜线凹凸不平较明显。此点可能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但总之,此类淋巴瘤较难与单纯炎症鉴别。

鼻腔淋巴瘤不同病例CT值相差较大,增强后增强幅度差距也比较大,本组病例平扫时CT值为19~48 HU,增强后强化值相差最大为32 HU,但肿瘤平扫和增强后密度大多均匀,呈轻中度强化,与文献[7]报道的一致。鼻腔淋巴瘤骨质破坏轻,与病灶不成比例,常可见弥漫浸润的大肿块,骨质却无明显破坏,这也是鼻腔淋巴瘤常误诊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本组仅3例可见骨质异常改变,1例发生于后鼻孔者以鼻中隔后部受压、吸收为主,其他2例表现为骨质虫蚀样破坏、溶解、脱落。

原发鼻腔淋巴瘤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①鼻腔炎症和息肉:鼻腔炎症表现为两侧鼻腔内软组织影增多,鼻甲肥大;鼻息肉好发于中鼻道、下鼻甲后端,两侧多发,肿块多为水肿型,常引起梨状孔膨大变形,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②鼻腔其他恶性肿瘤:常见的有鳞癌、乳头状癌、神经内分泌癌和腺癌等,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明显骨质破坏,与周围分界不清,增强后明显强化,较少侵犯外鼻和皮下组织。③鼻腔内翻乳头状瘤:好发于鼻腔顶部或侧壁,常发生于单侧,周围骨质常见压迫性吸收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为了提高鼻腔原发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当接诊医师遇到如下患者,要高度怀疑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①一般治疗无效,进行性加重鼻塞,血涕、涕中见腐肉样恶臭坏死物;②鼻内镜检查见扁平破絮样肿块,表面糜烂、溃疡、结黄脓硬痂,痂下见桑葚样肉红色新生物;③CT扫描显示鼻腔前部沿鼻腔构架匍匐生长的肿块,密度均匀,强化较轻,易侵及鼻、面软组织,骨质破坏不明显。当然,鼻腔恶性淋巴瘤的确诊仍需病理检查,有时需多次病理检查方能确诊。

[1]Hon C,Kwok AK,Shek TW,et al.Vision-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of nasal T/NK lymphoma[J].Am J Ophthalmol,2002,134(3):406-410.

[2]刘复生,孙耘田.肿瘤病理诊断指南[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74.

[3]陈东,王纾宜,李诗敏,等.鼻腔鼻窦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D56表达与E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152-154.

[4]唐红燕,张春丽.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18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2):26-27.

[5]Karaman E,Yilmaz M,Alimoglu Y,et al.Extranodal sinonas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presenting as chronic sinusitis and necrotic wound infection[J].J Craniofac Surg,2009,20(6):2095-2096.

[6]张维升,王绍武,陈靖,等.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增刊):39-41.

[7]杨本涛,宋照亮,王振常,等.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0):1308-1311.

猜你喜欢
鼻甲鼻中隔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
重庆医学(2012年18期)2012-08-15 00:43:57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