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华 华钗
盆腔炎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近两年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现将灌肠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者选自2007年04月至2008年03月我院妇科患者共50例,年龄27~48岁,病程1年以内的39例,1年以上的11例,均为已婚女性,主要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以及月经不调,妇检子宫活动度较差,常呈后位,子宫和双侧附件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B超提示盆腔有有炎性包块或少量积液。
1.2 灌肠中药方组成 红藤300 g,地丁300 g,蒲公英300 g,鱼腥草 300,赤芍 300 g,鸭跖草 300 g。
1.3 操作方法 治疗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5 d开始,10~15 d为一疗程,经期停用,在晚上睡眠前进行。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屈膝卧位,将上述中药颗粒倒入换药碗中,用100 ml温开水调匀,调整温度为39~41℃,将小儿肛管的末端剪去1 cm,用50 ml注射器抽吸中药并连接肛管末端,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排气,轻轻插入肛门25 cm,以使肛管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中段,从而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以增加药物的吸收[1],并缓慢推注药液,完毕后将肛管缓慢拔出,用纱布轻按肛门片刻,嘱患者平卧休息,臀部垫一软枕以延长中药保留的时间,1次/d,10 d为1个疗程。
1.4 治疗后护理 灌肠后让患者俯卧半小时左右,而后方可取自由体位正常睡眠,尽量减少下床活动,以便药液能通过直肠黏膜渗入盆腔内,中药液应在肠道内保持4~6 h以上。嘱患者避免食用生冷食品,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复查均正常,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子宫压痛程度较前减轻,包块缩小,B超复查附件有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减轻甚或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无改善或有加重。
全部患者治疗时间在3个疗程内,治愈4例(8%),有效35例(70%),无效11例(22%),总有效39例,占全部病例的78%。
中医学没有“盆腔炎”病名,此病属于“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多为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所致[2]。盆腔炎多因湿热邪毒侵及盆腔,气血瘀滞所致。
中药汤剂灌肠可使中药药液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一方面经门静脉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药效作用于全身,既避免了中药对胃肠的刺激,又减轻了肝脏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局部吸收快,直达病所,可以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软化,松解组织粘连,消除局部充血水肿[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将药液温度控制在38℃ ~41℃,相当于药液局部热敷,有利于炎症的消退,直接起到物理疗法的作用,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通过温热效应和药物的渗透达到消炎和消除盆腔粘连的作用,以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使盆腔处于中药治疗和温热理疗的状态,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癥之目的,使盆腔炎尽快稳固治疗而得以痊愈,减少了复发,以及月经失调、带下、痛经等并发病的发生[4]。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效果越好,因此,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灌肠液需在患者肠道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佳,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4]。我们于晚上患者睡前给予中药灌肠,这样做的好处有患者此时活动量减少,能有效保障卧床休息的时间并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同时卧床休息能减少灌肠后的不适,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从而使慢性盆腔炎得以尽快稳固的治疗,同时可明显减低其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对护理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操作规范,能认真对待患者与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争取患者与家属的全力配合,提高中药灌肠方法的临床疗效。
[1]张景岚.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不同擂管长度的临床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3.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3.
[3]陈丽,林霞.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100例临床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