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 余德刚
肝胆管结石是胆道外科常见的良性梗阻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临床普外科手术治疗的难题。具有术后残留结石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1],是胆道外科的难点之一。我院对5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复发原因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3~76岁,平均为(55.7±5.3)岁。患者病程0.6~1.3年,平均为(0.8±0.3)年。
1.2 手术方法 56例患者中20例行肝部分切除术,36例行腹腔镜下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术前全麻。对患者开腹行肝部分切除。20例患者中,行左外侧肝叶切除者9例,右后叶切除者6例,左半肝切除者4例,右半肝切除者1例。患者术后行T管引流。
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进行术前全麻。患者采取头高脚低,偏左侧卧,CO2气腹以建立腹腔镜孔和操作孔。用超声刀将腹腔内尤其是胆囊三角及胆囊动脉处的粘连组织分离,游离胆囊管后将其结扎。牵拉胆囊将胆总管充分暴露,并用镰状钩刀沿纵轴向胆总管前壁挑开0.5 cm,微剪纵行剪开1.0~2.0 cm,从主操作孔将纤维胆镜放入,进行胆管结石探查。若发现结石则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若结石过大可用取石钳碎裂结石后取出。在取出纤维胆道镜前,进行胆道冲洗,查看胆管、肝管有无结石残留、有无狭窄等。术后行T管引流。
1.3 疗效评价 将结石手术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显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术后偶尔会表现出上腹部不适感,但症状轻微、无需专门治疗则能好转;无效:患者术后上腹部不适感较强,表现为发热和疼痛,不能自行好转,需再次住院。
2.1 治疗效果 5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29例,有效率为51.8%,好转21例,好转率37.5%,无效6例,无效率为10.7%。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对患者行1~2年的随访,其中10例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为17.9%。
2.2 并发症情况分析 6例治疗无效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2例伴有胆道出血、2例伴有胆漏,1例伴有腹部切口感染,1例伴有肺部感染。术后对感染的6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切口引流、抗感染、消炎、换药等治疗,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较好。
肝胆管结石能够引起不同程度的胆道梗阻、胆道扩张和胆道感染,由此引起患者肝实质的病变[2]。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手术方法的结石清除率高。外科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应将病灶尽量取出、结石取净,解除胆道狭窄,使胆道通畅、防止胆道感染等[3]。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和开腹胆管切除手术等。本研究56例患者中,20例行开腹胆管部分切除术,36例行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
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伴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0.7%。患者表现为胆道出血、胆漏,腹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这与肝管和胆道的特殊解剖结构有关,而单纯B超和CT对于肝胆管狭窄、肝胆全貌不能很好的认识,加之术者缺乏手术操作经验,导致并发症发生[4]。本例中对并发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切口引流、抗感染、消炎、换药等治疗,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较好。
肝胆管结石疾病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点,外科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以“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为目的,加强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的力度,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手术时机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再手术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1]梁力建,努力避免非计划性的胆道再次手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161-162.
[2]杨玉龙,谭文翔,冯众一,等.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狭窄的防治.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604-1606.
[3]贾连顺,史建刚.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与严格手术指征.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58-60.
[4]潘修勇.肝胆管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国医药导报,2008,5(2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