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硬膜下血肿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对策

2011-02-09 18:36普秀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0期
关键词:硬膜卧床高龄

普秀霞

河南郸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郸城 47715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并发症,甚至形成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应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明显改善DVT患者的预后。收集了我院神经外科2006-02~2011-02 12例高龄(>70岁)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并发DVT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DVT均为高龄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70~82岁,平均76岁。12例患者均为单例DVT,发生在左下肢7例,右下肢5例。

1.2 临床表现 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怒张,发热体温>38.5℃,皮温增高。

1.3 超声检查及治疗 均经深静脉彩超确诊后立即行静脉栓塞,抗凝及介入治疗。

1.4 结果 8例通过临床治疗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且无反流,达到治愈标准[1]。4例好转,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患肢轻度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瓣膜功能被破坏,有轻中度反流。

2 原因分析

2.1 高龄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 卧床,下肢活动减少,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血,血管舒缩反射减弱,致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在静脉瓣窦处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白细胞黏附及迁移,促使血栓形成。卧床2周的患者DVT形成率显著高于卧床3 d的患者[2]。

2.2 药物因素 这些高龄患者自身血黏稠度高(临床检验均高与正常值),再加上术后为降低颅内压,防止再出血,通常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造成血液浓缩;且甘露醇刺激血管壁,易引起静脉内膜损伤;同时为防止脑水肿,维持心脏功能,需限制摄入量,也造成血液浓缩。

2.3 年龄因素 由于患者高龄并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皮肤松弛、血管质地硬且脆、弹性差易滑动、不易穿刺及固定,造成同一血管多次穿刺及用药。引起静脉壁的损伤有时选择下肢血管穿刺或置管,有研究表明:进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比上肢输液发生静脉炎的比率高,且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诱发 DVT形成[3]。

3 防范措施

3.1 改善血流速度 术后进行肢体的被动练习,指导患者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活动者,鼓励其在床上屈伸下肢,做趾屈背屈运动及踝关节的环转运动,对肢体瘫痪者要帮助其被动活动和被动按摩。要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4]。

3.2 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后可选择口服药(华法林3 mg,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25 mg,3次/d)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注意口服这些药物时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高。

3.3 减少静脉壁的损伤 应选择血管弹性好,回流通畅,粗且直,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避开关节硬化受伤的静脉。尽量选择上肢健侧静脉留置针穿刺,在保证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管腔较细的留置针,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必要时可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因导管直接进入大血管,可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5]。

[1]吴少祯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49-750.

[2]宿英英 .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2-553.

[3]张晓静 .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0.

[4]方建瑞 .脑卒中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59.

[5]郑明香,吴燕平.PICC导管与一次性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2005,11(1):36-37 .

猜你喜欢
硬膜卧床高龄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