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1-29 15:13李观定邢晓枫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15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药品我院

郑 虹,李观定,邢晓枫

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广东广州 510240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寻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我们对海珠区妇幼保健院2004~2010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1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海珠区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3份。

1.2 方法

将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构成

在133份报告中,男45例,占33%,女88例,占66%。不良反应患者中1~10岁最多,有54例,占 41%;其次是 20~40岁,有46例,占35%,这与我院的就诊人群有关。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2.2 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引起的患者最多,有113例,占78.3%;其次为口服,有14例,占9.7%。见表2。

2.3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分类

在1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使用抗微生物药品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75.33%;其次是中药制剂,占8.00%。见表3。

表2 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及构成比

表3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抗微生物药种类及构成比

抗微生物药物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共87例,占抗生素药物的76.99%,见表4。

2.5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和系统损害情况

见表5。

表4 不良反应涉及的抗微生物药种类及构成比

表5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

2.6 药品不良反应治疗的归转情况分类

治愈病例为66例,好转病例为67例,均属于轻微伤害。

3 讨论

3.1 年龄

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群体,此年龄段人群一方面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较低,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同时他们缺乏自主意识,当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在药品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中,儿童不作为受试对象;药物对儿童的作用和药动学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有些药物尚未广泛应用于儿童;药物制剂中虽有适合儿童的成分,却没用适合儿童的剂量;疾病状态和病程在成人和儿童之间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儿童有用药过程中发生的所有可疑的药品不良反应均应上报。

生育期女性因其生理原因,免疫力下降,接受药物治疗的机会增多,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3.2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不良反应。注射液的pH值、微粒、渗透压、药物稀释浓度、输液的滴速、药物间的物理与化学配伍禁忌、内毒素、配药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成为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因此临床应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应用输液应充分振摇混匀,并检查有无不溶性颗粒;给药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药液的状态,当出现浑浊、结晶、颜色改变时及时停药。

3.3 药品分类

表3 分析结果提示,抗微生物药物是本组病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75.33%,其中以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占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76.99%。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半衰期较长、生物利用度好、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耐酸、耐酶、过敏反应少等优点,临床在妇科和儿科使用非常广泛。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有研究头孢哌酮大剂量与小剂量比较,大剂量组约25%发生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的甚至出血。机制可能是大剂量头孢哌酮大量从胆道排泄,从而对肠道主要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有明显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导致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生,产生血尿。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组中有2例是口服小儿豉翘颗粒引起呕吐。中药制剂中多存在苦味和异味,儿童对中药的依从性较差,容易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中药安全性和依从性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4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

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肿等,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观察,故此类不良反应上报数最多;同时我们注意观察较为隐匿的其他系统或器官伤害,如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应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4 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和患者自身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注意用药安全性,提高公众合理用药的水平。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病例少、时间短、范围局限等不足,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为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及时发现重大药害事件,防止药害事件的蔓延和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医务人员应重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1]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87-988.

[2]常丽,关亮,胡秀霞.4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81-83.

[3]柏冬红,方琦,臧旭杰.2008年我院1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802-1804.

[4]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08-113.

[5]张燕,谢雨洮,陈瑾歆,等.117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37-239.

[6]盛红彬,黄登笑,陆逸雁,等.药品不良反应伤害分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12):1515-1517.

[7]郑虹,何秀莹,李观定.基层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今日药学,2008,18(3):83-84.

[8]赵鸿,许娟.我院11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7-48.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药品我院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