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芝 尚 清 马彩云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 郑州 450052
综合康复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刘冬芝 尚 清 马彩云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等并发障碍[1]。脑瘫不仅给患儿带来伤害,造成终身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负担。目前国内外对脑瘫的治疗无特效药及特效治疗方法,多是采用Vo jta和Bobath为主的综合物理康复治疗。我院在综合康复治疗脑性瘫痪方面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和探索,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01~2009-01在我院康复科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并进行跟踪随访的脑性瘫痪患儿200例,分为<6个月龄组 108例,男62例,女 46例;6个月~1岁组 51例,男 36例,女 15例;>1~ 3岁组 26例,男 15例,女 11例;>3岁组15例,男9例,女 6例;其中痉挛型 129例,不随意运动型26例,共济失调型7例,混合型21例,肌张力低下型17例。其中6个月内诊断者为早期脑瘫,诊断标准[2]:①高危因素;②早期症状:头后背等姿势异常、异常哭闹、少动、惊厥、哺乳困难等;③体检三要素:肌张力异常(高或低)、原始反射异常(减弱、亢进、不对称)、Vojta姿势反射异常(5~7项);④CT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当上述多个症状出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 郑州 450052
目的观察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例脑瘫患儿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按摩、中医针灸、穴位注射、引导式教育、水疗、中药熏蒸、高压氧疗、语言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其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小儿脑瘫的疗效。结果<6个月组患儿除 2例外均有效,6个月~1岁组有效率94.12%,>1~3岁组有效率84.38%,>3岁组有效率 58.33%。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脑瘫的类型以痉挛型疗效最好。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尤其对痉挛型脑瘫疗效明显,且年龄越小,治疗康复效果越好。
脑性瘫痪;综合治疗;康复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以综合康复治疗。以Vojta诱导法、Bobath法为主的功能训练、按摩、针灸、穴位注射(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引导式教育、水疗、导平,选择性地应用蜡疗、中药熏蒸、高压氧、脑循环治疗、神经-肌肉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等物理治疗,1次/d,每周5~6次,1个月一疗程,治疗3~6个月,另配合语言认知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有癫发作者对症抗癫治疗。
2.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实用小儿康复医学》相关疗效标准[4]及改良Ashw orth痉挛评定法[5]。临床治愈(正常化):异常姿势消失;M ilani运动发育评价符合正常月龄;肌张力正常;Vojta姿势反射7项均正常;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显效:异常姿势基本消失,M ilani运动发育评价20 d内提高2月龄以上;肌张力降低2级以上,Vojta姿势反射3~5项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头颅 CT
好转或无变化。有效:异常姿势好转;M ilani运动发育评价20 d内提高1月龄以上;肌张力降低1级;Vo jta姿势反射1~2项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好转,头颅CT无变化。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200例脑性瘫痪患儿<6个月组患儿除2例外均治疗有效,6个月~1岁组有效率94.12%,>1~3岁组有效率84.38%,>3岁组有效率58.33%,4个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1;脑瘫的类型和疗效的关系:以痉挛型疗效最好,见表2。
表1 不同年龄组脑瘫患儿的疗效比较 [例(%)]
表2 脑瘫类型和疗效的关系
脑瘫是儿童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除运动障碍外,常常伴有语言和智力障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其发病过程复杂,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窒息、早产、重症黄疸是三大主要致病因素,且孕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脑瘫的患病率越高。本研究显示,200例患儿中<6个月临床治愈率53.33%,6个月~1岁临床治愈率17.64%,>1~3岁临床治愈率 6.25%,>3岁无临床治愈病例,年龄越小临床治愈率越高,康复治疗的疗效与患儿开始接受训练的时间早晚及脑瘫类型有关,越早康复治疗效果越好,以痉挛性效果最好。
婴儿早期(0~6个月)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和代偿能力最强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顺应性,是学习的最有潜力时期。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未出现脑的继发性变性,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早期给以综合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损伤的大脑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功能得到有效代偿恢复,防止出现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使患儿向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发展。Vojta和Bobath神经生理学疗法是以运动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理学等医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小儿脑瘫神经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这一特点,以正确的手法抑制异常的姿势与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反射、正常的运动形式,通过反复的刺激、诱导和训练逐步发展正常运动模式,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尤其是大脑运动功能,异常姿势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根据脑瘫患儿年龄、运动发育阶段和肌张力情况,分别单独或联合采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进行康复训练。年龄小、异常姿势明显者多采用Vojta法,效果较好。年龄稍大、有一定运动能力的采用Vo jta法与Bobath法相结合的训练效果较好,其中痉挛型效果最好,对于年龄大、肌张力高、有关节挛缩的小儿再加用上田法效果最好。引导式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调动患儿的兴趣,激发患儿的主动学习热情,促进患儿的运动、交流和适应能力。针灸主要是以头针为主,选用脑功能在体表的投影部位,具有醒脑健脑、通调督脉、调理气血等作用,改善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使病变部位得到充分营养,改善脑细胞功能。穴位注射可改善大脑能量和营养代谢,促进病灶吸收及脑细胞的发育,恢复脑功能,提高其代偿能力。按摩可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及关节活动度,消除和防止肌肉、肌腱、关节的挛缩,改善组织的营养和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促进运动功能康复。语言认知训练提高理解认知能力,促进语言及智力发育,反之促进运动发育。水疗通过水中的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作用于患儿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使全身痉挛状态缓解及异常的肌张力得到改善,提高平衡能力。中药熏蒸疗法通过药物渗透皮肤和温热效应的原理,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起到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使全身功能得到改善。脑瘫主要因缺血缺氧引起脑损伤,综合康复治疗中高压氧疗的介入,改善了缺氧缺血部位脑组织供氧,提高了大脑中枢神经对周围肌肉的控制能力,降低了肌张力,减轻了肌痉挛,为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总之,综合康复治疗脑性瘫痪效果明显,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脑瘫类型以痉挛性效果最好。因此,掌握脑瘫的早期症状,对脑损伤儿及脑瘫高危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对降低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脑瘫患儿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1]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260.
[2]孙世远.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J].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6.
[3]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4]吴丽.实用小儿康复医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8-9.
[5]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2):60-62.
R742.3
B
1673-5110(2011)09-0059-02现,病史中又有脑瘫的高危因素时,体检有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异常及Vojta姿势反射异常(5~7项),即可疑诊断或早期诊断脑瘫。6个月~1岁有高危因素、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Vojta姿势反射7项异常者诊断为脑性瘫痪。1岁以上诊断符合2004年全国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3]。
(收稿201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