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华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四川 成都 610041)
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研究
李德华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四川 成都 610041)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训练相脱节的现象,构建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实现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的有机融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训练水平,达到教学、训练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
健美操在高校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有着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中坚力量也来自于高校,所以高校健美操的训练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的高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存在相脱节现象,这不仅影响着健美操项目的发展,而且在人才培养上不能实现基本性、发展性、社会性的连续和统一,更不能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同时健美操作为非奥项目,人才梯队尚未完全确立,教学与训练相脱节势必制约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如何克服教学与训练相脱节的弊端,并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运动训练规律,正确处理好课程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关系,实现健美操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训练、竞赛水平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厦门大学的健美操教学训练进行调研,构建了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实现健美操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健美操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积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达到教学、训练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高校既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造就优秀人才的摇篮。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针对“强调学生多能,忽视一专,形成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优的教学型培养模式”和“注重争取好成绩的一专,而轻学生的“学”和“用”的训练型模式”的不足,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平台、三层次”[1]的一体化教学训练体系,除了培养一批“竞技型高水平”学生,同时还培养一大批“群体型的高水平”[2]群众体育骨干。在这一体化的模式中,通过系统、层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把队员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个项目有没有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有参与人群基础的多少及普及程度的高低,最终形成发展—提高—进一步发展—再提高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伍绍祖同志在论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时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失去了先导和魅力;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就失去了根基和支柱。两者既不是天平的两端,也不是机械的拼合,而是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如图1所示,健美操教学训练建设的流程中,以教学为切入点,以训练为支撑点,培养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和优秀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参与辅助实践教学,培养其教学训练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图1 健美操教学训练建设的流程
1.2.1 利用选修课扩大人群普及度
充分利用新生第1学期36学时的健美操选修课,结合新生的心理特点、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和场馆设施的优势将健美操的项目优势和项目特点充分展现给学生,通过“健美操作品的欣赏”等理论,加强学生对健美操项目的了解;通过实践课,让学生从欣赏健美操到体验健美操的独特魅力的转变,从而培养对健美操的兴趣。
1.2.2 利用课外俱乐部形式提高人群质量
选修课程结束后,在健美操方面有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将选择继续进入俱乐部提高学习,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自主锻炼的一种形式。俱乐部的会员1学期自愿交纳50元会费,定时参加1周3次共计106学时的俱乐部教学训练活动。它打破了原有系别、班级重新组合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授课方式改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课代训,以训代练。俱乐部采用以业余训练队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管理方式,教练安排技术骨干负责俱乐部的教学训练工作。而俱乐部对收取的会费,除支付器材损耗费、上课队员劳务费等必要的开支外,其余的均纳入学院健美操代表队的专项资金,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原本紧张的训练和参赛经费的压力,同时利用俱乐部的形式又维持与优化了校代表队,保证队员技术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队员技术的后续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俱乐部成员的训练与辅导,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1.2.3 通过业余训练队进一步扩大专业人群数量
通过在俱乐部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可将技术好的同学选拔进入业余训练队,作为代表队的储备人才,按照教练的要求进入专项能力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既承担学校安排的各类表演和省级以下的比赛任务,同时在教师和教练的指导下,参与俱乐部的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在这期间教练每个月组织1次教学技能和专项技术考核,考核合格的队员才有资格担任本月俱乐部课程的教学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教学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健美操项目的理解,有利于其更好的训练和运动技术的提高。
1.2.4 通过代表队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质量
通过业余训练队的训练,教练根据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情况,采用按质分组,递进流动。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代表队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及国际性的比赛,享受学校给予运动员的诸如加学分、运动补助、比赛奖励等有关政策的权利。如果进入代表队后,队员不努力就降到业余训练队,这样使每一个队员都自觉地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敢松懈,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提高了训练效率,既减轻了教练负担,又能使校代表队的水平始终代表校内的最高水准。
教学训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需要较长的周期性。因此在确定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时,首先应考虑该模式结构层次的配置,使其具有空间的有序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既依照专业人才所需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构造其空间结构,根据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构造确定其时间序列。本文根据健美操项目特点,构建了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体系,从深层次探讨教学与训练的合理组合关系,以此来提高高校健美操队的水平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该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有多面性,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做到多能一专,才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通过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中“学校和社会两平台”的搭建,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学生则具备高素质多元复合型人才的特征[3],真正达到了高校训练“除了培养一批学生成为能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外,同时还应培养一大批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特长的群众体育骨干”的目的和作用。
校园健美操文化是健美操教学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良好的校园健美操文化是健美操教学训练的重要任务,是健美操教学-训练-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教育任务的需要。因此在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运作中,注重发挥健美操教学、训练、通级、竞赛、表演和锻炼等手段培育健美操文化,每年定期在学校举办健美操相关活动,以代表队为龙头,健美操选修课期末考试的教学比赛、学院通级为契机,带动该项目在校园内的普及与提高。从而促进了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和谐、持续发展。
健美操社会环境是健美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融入社会的健美操运动才能持续和谐发展。而这个环境的建设从图3中可以看到,主要通过健美操运动员、有健美操专长的学生对社会健身人群进行宣传、指导、培训作用,通过国家健美操青少年培训基地对有爱好和潜质的中小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工作,另外还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机关协会健身骨干培训。通过以上举措,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健美操环境和广大的健美操人群。这样就可以形成各种组织形式的健美操梯队建设:例如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延至大学)的层层衔接的“一条龙”的形式或者以某一训练点为中心,与附近的若干所学校建立训练方面的联系“网状”的形式[4],这种形式可以使训练条件较差学校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又可以使训练网中的各校加强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甚至可以组织“健美操特长班”。通过这些形式,逐步形成良好的健美操社会环境,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厚实的基础。
图3 健美操后备人才梯队效益
高校组建运动队最大的问题就是运动员选材问题。目前我国健美操的人才梯队尚未形成一条龙的人才输送体系,高校健美操队员的选拔方式,由于缺乏高水平运动员的参与,致使专项训练课的队员选材局限于健美操选修课选材,导致了健美操训练一开始就处于较低的起点,这必将使训练年限加长而延长了队员的成才周期。
这是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下体现出来的一个必然弊端,作为一支常设代表队,由于学校运动比赛经费有限,学校从经济上只允许1年1-2次锻炼队伍的比赛机会。而俱乐部的收费标准很低,收入仅够维持正常开支,致使队伍很多比赛无法参加,导致很多队员长期只训练不比赛,这将极大影响队员训练的积极性。这种境况如果不改进,将严重制约训练课的教学训练效果及高校健美操竞技水平的发展。
高校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是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其训练只能是一种业余的性质。所以教练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情况下,利用队员的课余时间,1周集中训练2-3次[5],加上学制和学业的限制,使得队员无法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训练,所以长期以来各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处于一种基础薄、 水平低的状态。而从我国健美操的发展进程上看,高校健美操队是我国健美队的主力军,高校健美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健美操水平的高低。
(1)以社会化为依托,广开渠道,解决好健美操代表队训练比赛的经费问题。训练经费是课余运动训练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学生运动员营养供给、身体健康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保证。所以各高校应在行政拨款的前提下,结合走社会化的道路,积极地自筹资金,确保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的正常开展。
(2)以“学生体育艺术表演团”为契机,大力推广健美操文化。通过赛事选拔出的优秀团队进行优资组合,形成艺术表演团。利用业余时间走进校园,把最先进的体育艺术文化带到广泛的学生群体,从而形成浓厚的健美操社会环境。
(3)加大训练力度、增设训练课时,保证高校健美操队的教学训练课朝着正常的训练轨迹发展。
[1]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
[2]王睿,姜振松,刘守君.对当今我国高校课余训练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3]李仪,颜军,潘绍伟.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12).
[5]罗智勇.广西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成效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0.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Calisthenics
LI De-hua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041)
Depending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comparison and investigation,the paper,in view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training,constructs the integrated mode of college calisthenics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alisthenics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d constantly improve i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level.
aerobics,teaching and raining,integration,mode
G807.0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9-0085-04
G807.04
A
1001-9154(2011)09-0085-04
李德华(1974-),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操、健美操教学训练。
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