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瑛琳
P-R间期与心率、年龄近18年随访分析
刘瑛琳
目的探访P-R间期与心率的关系。方法从1991年体检老干部中选出146份心率在50~100次/分的窦性心率者,分为五组。A组4例:心率50~60次/分;B组49例:心率60~70次/分;C组58例:心率70~80次/分;D组26例:心率80~90次/分;E组9例:心率90~100次/分。记录P-R间期并计算出A、B、C、D、E五组分别在1991年、2000年及2008年的平均心率及P-R间期。作近18年随访。结果2000年,B、C、D组均有一例心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不参加计算,得出A、B、C、D、E组平均P-R均大于1991年;2008年,B组12例失访、1例为起搏心律、4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C组失访19例、4例转为心房颤动;D组失访11例,E组失访2例、1例转为心房扑动心律不参加计算。得出2008年A、B、C、D、E组平均P-R间期均大于00年各组平均P-R间期。结论P-R间期与年龄密切相关。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延长。
心电图P-R间期心率年龄
回顾性分析1991年体检老干部心电图中P-R间期。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对象选择1991年参加体检的老干部中的146例心率在50~100次/分之间、且均为窦性心律者的心电图,分为A、B、C、D、E五组,并在其后,门诊、体检、电话通知中随访至2008年12月。A组4例:心率50~60次/分;B组49例:心率60~70次/分;C组58例:心率70~80次/分;D组26例:心率80~90次/分;E组9例:心率90~100次/分。记录P-R间期并计算出A、B、C、D、E五组分别在1991年、2000年及2008年的平均心率及P-R间期。作近18年随访。
1.2 方法应用MIC-Ⅰ型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记录分析每份心电图中的心率及P-R间期。
1.3 随访情况A组4例1991年~2000年及2000年~2008年全部到访;B组49例2000年随访时1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占2.04%),2008年失访12例(占24.49%),1例起搏心律(占2.04%);C组58例2000年1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占1.72%),2008年19例失访(占32.76%),4例转心房颤动(占6.90%);D组26例2000年1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占3.85%),2008年11例失访(占42.31%);E组9例2000年无失访,2008年失访2例(占22.22%),1例心房扑动(占11%)。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行进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年龄增大,P-R间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详见表1。
表1 P-R间期与年龄、心率的关系
2000年A、B、C、D、E组均值延长分别为0.025、0.0094、0.02、0.0112、0.0167,分别占1991年的15.6%、5.54%、12.48%、7%、10.44%。2008年A、B、C、D、E组均值延长分别为0.045、0.0157、0.0235、0.0177、0.0233,分别占1991年的28.13%、13.86%、14.67%、11.06%、14.56%。
P-R间期是指自P波起始到QRS波群起始部的一段时间。由P波和P-R段共同组成,代表激动由窦房结传至心房肌,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总时间。P-R间期主要反映了激动在心房内和通过房室结的传导情况[1]。本报告结果显示,P-R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延长。
P-R间期延长主要以P-R段延长为主。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3.1 一度房室阻滞正常成年例≥0.21 s,或P-R间期超过心率最高值。阻滞水平可以发生在房室系统的各个部位,以房室结多见。此外,由于心房肥大,心房内阻滞导致的P波增宽,而引起的P-R间期延长,并非真正的房室阻滞,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3.2 干扰性P-R间期延长多种期前收缩产生的隐匿性传导,属于干扰现象。如房性心动过速时可以出现。
3.3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部分P-R间期延长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阿托品药物试验心率加快后,P-R间期恢复正常,说明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3.4 房室结慢径路传导房室结快径路阻滞,慢径路前传,P-R间期延长,部分患者有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史。
3.5 老年人一度房室阻滞比较多见,这反映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
在生理变化中,P-R间期受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逐渐下降,其下降推测与窦房结功能下降和儿荼酚胺反应性降低以及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下降有关。青壮年窦房结中P细胞占50%,随着年龄的增长,P细胞逐渐减少,其结间束也有类似现象。房室结及其下的传导纤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生广泛纤维化[2]。
P-R间期及P-R段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区分一些生理性与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认真观察P-R间期及P-R段的细微变化,结合P-R间期与年龄、心率、神经的密切关系,以及其生理、病理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诊断。
1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5
2 Kleiger RE,Miller JT,Bigger JT,et al.Decreas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87,59:256~262
P-R time and heart rate,age near 18 year revisit analysis
LIU Ying-lin
ObjectiveVisits P-R the time and the heart rate relations.MethodsFrom 91 years of medical cadres in the heart rate of 146 selected 50~100 beats/min sinus rhythm were divided into A:heart rate 50~60 beats/ min;B group:heart rate 60~70 beats/min;C Group:heart rate 70~80 beats/min;D groups:heart rate 80~90 beats/min;E group:heart rate 90~100 beats/min five groups.PR interval recorded and calculated A、B、C、D、E,respectively,in 1991 years five groups、2000 and 2008,the average heart rate and PR interval.For nearly 18 years follo w-up.ResultsIn 2000,B、C、D group had one person not to participate in cardiac rhythm conver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 calculated the A、B、C、D、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PR 1991;2000,B group lost 12、an artificial pacemaker rhythm、4 rhythm into atrial fibrillation,C group lost 19、4 were conver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D group lost 11,E group lost 2、1 were converted to atrial flutter rhythm not participate in.ConclusionPR interval and age were closely related.And gradually extended with age.
ECGPR intervalHeart rateAge
R540.41
A
1008-0740(2011)20-01-0023-02
212000镇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
(收稿:2010-12-25)
·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