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杰,丑远闻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英语语篇结构、声律特征与听力理解
王秀杰,丑远闻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语篇结构是语篇的意义结构,是反映语篇主线的发展和联贯的主要方式。听力理解获得的信息不是所听材料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个语篇意义的概括。学生对口语语篇声律特征的敏感度和准确把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语篇的宏观结构及重要信息。听力教学以语篇结构分析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整体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声律特征知识可以完善学生的听力策略,提高学生宏观处理听力语篇信息的能力。
语篇结构;声律特征;听力理解;听力过程
听力是听的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总和。它包括人的听觉以及能达到认识程度的诸种认知能力。心理语言家认为:“听力,是根据声音建立意义,理解的过程就是意义建立的过程”。[1]即听力是把接收到的语音符号“破译”成语义的过程,是“听见”与“理解”的综合。好的听的能力不等于好的理解能力。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需要听者具备较扎实的语音知识,掌握其声律特征,还需要听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各种相关知识,尤其对语篇结构知识的掌握。听力理解过程包括自上而下信息处理过程和自下而上信息处理过程。Richards认为“如果一个听者不能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法,就可能理解不了某个话语。只是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法常常不能为理解提供充分的基础。”[2]由此可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只有将自下而上 (与声律等知识相关)与自上而下 (与篇章等知识相关)两过程相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听力任务。所以,帮助听者掌握相关语篇知识和扎实的声律特征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十分重要。
语篇结构是语篇的意义结构,是反映语篇主线发展和连贯的重要方式,可被看作是语篇的形式图式或文体图式。它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人们记忆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块”[3]。文体图式并非先验地存在于认知主体的大脑中,而是随着阅读材料的丰富才形成关于相似语篇结构的知觉印象。对新信息的理解即可依赖原有的结构图式来加以吸收,即“同化”,也可改变原有的文体图式以适应新的语篇,即“顺应”。认知者的文体图式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得以逐步完善。因为听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但储存信息或记忆的对象并非是具体的词语、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而只能是语篇的宏观结构,即语言的意义结构。所以,在理解语篇内容时,听者会在工作记忆中唤起与所听语篇一致的语篇修辞结构,借助语篇中重要的连续方式,如照应 (reference),词语衔接 (lexical cohesion),逻辑联系语 (logical connector)和声律特征 (prosodic feature)等,来把握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局部信息。由此可知,掌握语篇结构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听力理解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听力语篇中,说话人首先会通过语篇结构和词汇衔接手段对语篇的中心信息以及由此延伸开来的相关信息加以强调,同时也会通过句子的重音、语调和语气等声律特征的变化来强化所要传递的中心信息及相关信息。英语语音的最大特点是“长短分明”和“轻重分明”。,一方面,在意群和句群中的元音要极度夸张—长音要长,短音要短;另一方面,单词音节之间以及意群之间的重音要重,轻音要轻。说话时有轻有重,听起来才会抑扬顿挫,重点突出。同时,句子水平上的语音特点除了句子重音以外还表现在逻辑重音,语调及语气的变化上。关于声律特征对帮助听者识别听力材料所起的作用,Nunan&Miller认为“听力理解和语音密不可分”。[4]Brazil确立了“声调单元”(tone unit)和“音高序列”(pitch sequence)两个相互关联的语调单位。Barr则认为“比起文章结构来说,语调能为听者提供更为可靠的线索 (consistent cue),能帮助他们重构文章的主题内容”[4]236所以学习者应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去理解、揣摩和适应英语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对语句的句子重音、逻辑重音、语调和语气变化的敏感度,借此达到对听力材料的宏观把握,并准确获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鉴于语篇结构和声律特征与听力理解的紧密关系,我们拟从听力文本结构与声律特征入手,通过实验对比的手段,验证在听力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篇结构知识与声律特征知识对其听力理解效果的影响。
笔者选取了我校非英语专业 2个自然班学生做为对比研究对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教学,以验证在英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语篇结构与声律特征起到的积极影响。两个自然班每班 30人,称为 A、B两班。实施实践教学前为确保两班英语整体水平、听力水平无显著差异,笔者对其进行了前测,并对总分与听力单项分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两班在总分 (F=.213,P=.715>.05)以及听力部分得分 (F=.617,P=.431>.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距。
实践教学分两个阶段,共 20周。第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语篇结构信息处理能力。笔者在A班进行试验教学,后帮助学生分析话语结构,如语篇结构和篇章题目分析等,同时在课内和课处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听力宏观策略训练。此实践教学具体计划如表 1。
表 1 语篇结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时间计划
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上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篇章结构图式并教会他们如何在理解过程中激活这些图式。与此同时,笔者在对照班级采用相同的阅读材料,但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学生阅读材料,完成关于材料内容,语法、词汇等练习。
在第二阶段,笔者仍在实践班进行了语音语调,即有关声律特征的知识讲解及训练,主要是正调、仿读、速度训练。
在口语语篇中,说话者会特别借助声律特征(如重音和语气等)的变化来加重表达效果。学生只有经过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增强对说话人所运用的声律特征作出反应的敏感度,从而及时抓住关键信息,如注意说话人的重读和重音,敏锐地觉察说话人语气和口吻的差异变化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声律特征训练使学生通过辨别并明确说话者所使用的语音、语调线索来识别篇章结构,并理解说话者意义。而与此同时,对照组的学生主要在识别和产出正确的语音、语调等方面进行训练。
本课题组对两班共进行 3次测试——前测(前文已提及),第一阶段的测试 1以及第二阶段的测试 2,试图通过这三组数据的分析来检验学生听力水平的发展情况。测试内容主要是最能表现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概要及短答。满分 20分。表 2表示两班平均成绩以及各组能够很好地写出概要及短答答案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率。
表 2 A、B班平均分及正确写出概要及短篇答案人数占组内人数比率
A、B班学生测试的成绩经方差分析显示,在第一阶段的 A组因接受了篇章结构及记忆理论等相关知识输入与训练后,成绩明显超出了B班,较前测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F=9.046,P<.01;组间差异显著水平 P<.05)。同样,写出准确概要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率无论与B班相比还是与前测相比都存在明显变化 (见表2)。而按传统授课的 B班却在这两项方面均无明显变化。这一结果表明:经过篇章结构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建构语篇结构图式,也可以使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更好地掌握听力语篇的概要与重点,对其内容的层次性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使学生能够在 top—down听力过程中能力有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两组学生在测试 2中听力成绩与占人数比率也明显不同。A组又明显高于 B组 (F=28.175,P<.01,t值为 4.512),且成绩及比率又明显地高于本组的测试 1对应数。而B组只是稍有提高。这一结果又表明:在听力课堂,除了帮助学生进行篇章结构图式的建构外,音律知识,包括语音、语调等有关声律特征的训练与传授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听力任务,即,此项训练又奠定了学生听力中 bottom—up过程的基础。为了检验两种实验的正向效果,我们对两组学生的三次测试两两对照进行了 T检测。见表 3。
表 3 两组学生 3次测试听力水平比较 (T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到,A组学生 3次成绩稳步快速上升,接受第一、二阶段训练之后,每次的听力成绩均较前次显著提高。另外,测试 2的成绩较前测成绩相比,差异更加显著 (t=13.103,P<.01)。此结果表明:通过帮助学生建构并强化口头语篇的结构图式,并结合声律特征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语音、语调特征预测篇章结构及信息的能力,能够对学生们顺利并准确地把握口头语篇宏观结构、主要论点和重要论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组学生一直作为对照组受到传统教学的培训。结果是:每项的成绩没有明显地超过前一次测试。虽稍有提高,但却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见表 3)。其测试 2的成绩较其前测相比确实达到明显程度 (t=3.237,P<.01),但进步的程度不尽人意,因为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量积累之后必然会有所进步。
众所周知,听力的能力包括听觉能力 (语音辨析和选择注意的能力),短时记忆的能力 (记忆选择和记忆储存能力),理解能力 (语意理解和语境推理)。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都与语篇结构及声律特征知识的内容掌握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培养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的语音辨析能力。语音辨析能力是听力能力提高的基础。对单词的视听和辨别是听力的第一步。只有听到并辨析出材料中所呈现的词,听力才能继续进行。所以听力教学中要注重语音辨析能力,然后在语音、语调、语速等声律知识方面系统充实,以达到对词汇,语句,语篇的整体把握。
其次培养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记忆原理,同时也需要学生学会借助篇章框架和信号词来重新建构听力内容结构,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短期及宏观记忆。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养成抓关联词,信号词,分析篇章结构和主题内涵。如此训练,一方面会使学生积累大量词汇和背景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同样的习惯去预测和理解听力材料,从而作到对听力内容重点信息和宏观框架的把握。
目前,听力对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仍是一大难题,原因在于一方面分配给听力训练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是有些听力教师授课时缺乏对学生进行语篇结构及声律特征等与听力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培训以及发展学生听力策略。即然听力是听的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结合,所以在实际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强化学生语篇理解和传授声律特征知识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听力语篇的宏观结构与重要信息。在教学中除培养学生自下而上的语言解码能力之外,还应补充高阶认知听力理解策略的知识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上而下的宏观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即能抓住重要细节,也能达到对听力语篇结构主要论点及重要信息的准确把握。
[1]张春新.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4.
[2]吴正,张厚粲.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新发展.心理科学[J].心理科学,1993(3).
[3]刘列斌.认知与英语听力策略刍议[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87.
[4]CELCE M.Discourse and the Teaching of Liste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59.
English Discourse Structure,Prosodic Feature and L isten ing Comprehension
WANG Xiu-jie,CHOUYuan-wen
(College of English,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 discourse structure is its semantic structure reflecting its major development and cohesion manners.The information
throug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not the simple plusof its listeningmaterials but the summary of the meaning of the overall discourse,that is,the discourse structure.Students’sensitivity and exact grasp of the discourse’s prosodic feature can help them catch the discourse’s macrostructure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Therefore,in listening teaching,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s can not only promote students’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isteningmaterials but also help them grasp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prosodic features and perfect their listening strategy,thus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of handling the macro infor mation of their listening discourses.
discourse structure;prosodic feature;listening comprehension;listening process
H319.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2395(2010)05-0117-04
2010-06-09
王秀杰(1972-),女,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丑远闻 (1973-),女,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