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斌 丁芳林
摘要:本文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分析了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建立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界定的结论。
关键词:以人为本;反思: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40-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要求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把握人的本质特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生源渠道的多样性,使学生群体素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思想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的变化,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交送,对学生的道德、理想塑造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因此,作为高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做事、与人交往,更重要的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具备健康的人性特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从学生特定的社会身份出发,把握客观规律,转换思想教育的思维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但是如果过度张扬“以人为本”,或者是片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然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利益而忽略理论灌输、凸显学生的自我塑造而弱化教育管理机制、重视学生主体性而轻视教师主导性的不良倾向。
1、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它是指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西方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到18世纪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在理念上都属于人本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界又兴起了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它主张作为一个生物体不是简单地由外界力量或无意识冲动所控制的,而是受他们自己价值观和选择性所支配的,尤其是罗杰斯把人本主义应用到教育中来,更丰富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主体,因而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才是创业之源、强国之本。人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盛衰荣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关键。
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极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思想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使教育者的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停地发生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思想符合当代青年的心理需要,更能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辩证思考
(1)以人为本是相对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渊源人本主义本身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在非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而且这种人性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性,这实际上是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人的本质,显然是种形而上学的。而马克思则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引入了历史的概念,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人性观。从此,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划清了界限,人的主体性不再是无限的和绝对的,而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主体。可见,“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在形成的最初就已经包含了受教育者的优先性因素,设定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完美化主体。但是,人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历史的范畴,人的主体性无法超越时代和客观环境赋予他的种种印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不考虑客观现实和历史条件而空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目标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亦应该服从于这个要求,并自觉地为它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最终达到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提法首先使思想政治教育淡出了政治视野,其理论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其理论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显然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用性。况且离开了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空谈人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一种丧失,以这种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是落到现实层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和推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帮助学生成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外,还要将其提高到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它,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影响青少年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为保证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在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稳定。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没有从宏观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其深层内涵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欲淡出政治视野而在纯粹的教育学层面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其摆脱政治的泥淖。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事实上任何试图完全疏离社会现实、超越政治的做法都是难以实现的,人的行动、思想和感情,都是和社会生活斗争,也就是说和政治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不管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管人们甚至拼命逃避这一点,而在客观上他们的行动、思想和感情,总是起源于政治,并且归结到政治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自觉地纳入到政治体制领域之中,体现社会主义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注重其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彰显它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担负起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的重大使命。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身也
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正因为如此,有许多该教育理论的拥护者在很多的问题上仍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甚至在研究论证的过程中产生了谬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理论的严密性,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校园这种文化下过度地关注学生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学生群体中功利主义的泛滥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如有人认为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缴费上学,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并以此作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立论基础。我们认为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从业者主动学习先进理念的体现。树立服务意识既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辅导员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自觉行为。大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一个群体,他们积极热情、思想活跃,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自私任性、偏激狭隘。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所言的那种“学生利益第一”的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理念付诸实现的前提是坚持正面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理论灌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广博的知识背景介绍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告诉他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门科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流的学者也在研究马克思,也在试图从他的理论中找到一条符合人类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在马克思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为实现理想不断超越自身有限性的求索精神,马克思的这种境界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最佳范例。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大部分该教育理念的倡导者都把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认为这是受教育者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完全具备自我塑造的能力,而教育者的目的就是把他们的这种潜力激发出来。这一观点又两处漏洞:其一,青年学生的是非观、名利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连最基本的自我约束力都无法得到保证,更何况要在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塑造这样一个浩大的思想洗礼的过程呢?在这个敏感的阶段,如果没有一股强大的占有主导性的思想的影响,就有可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其二,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特别的对象,他们还是一个群体。当我们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如果想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发挥就要建立起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用机制的力量去约束人、影响教育团体里的每一个人。用一种规范和制度进行管理比教育者直接介入管理更加有效,它能够帮助我们巩固思想教育的成果,通过一个完善的并且充满人性化的机制,形成集体成员间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下的自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管理本身与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同样重要,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5)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方面进行了大力的研究,但是这一做法也带来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被淡化,有的甚至不惜完全让教师淡出研究视野之外。它的问题在于过高评价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事实上,没有教育者的主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确存在者一种张力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与该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息息相关。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者应该摆脱某种权威性的角色,但是教育者的主导性是不容抹煞的,如果无视教师的身份,一切依学生的要求和模式去开展教育活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降格为性情教育、感觉教育,这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有益引导的要求,也不能对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应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都纳入到这个教育理念中来,协调好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机制和现实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特点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等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为理论指导,结合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给高等学校带来的新变化,重视发挥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介入影响和主导作用,以建立起卓有成效的、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手段,培养出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拥有完善的人格、掌握全面的素质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谢仁凤,孙亚文,汤洪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原则探究[J].领导与科学2007(7):24.
[2]蓝江质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讨2005(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