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层三级跳远教学常见问题与教学思考

2010-12-08 14:29余勋
体育师友 2010年5期
关键词:标志点脚掌运动员

□余勋

三级跳远是一项师生喜闻乐见的田径运动项目,在基层开展非常普遍。但由于该项目的技术相对复杂,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为全面。因此,虽然该项运动比较普及,但在基层开展的现状却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基层教师及学生对三级跳远项目理解不够全面,在技术教学和认识上也存在一定误区,缺乏实践;多见于教学千遍一律,缺乏重点,照本宣科的情况较普遍。因此,本文通过对一些教学现象的总结,提出以下看法。

一、关于跳跃中摆臂动作的认识

在很多大型的田径比赛中,多数三级跳远运动员跳跃中采用的摆臂姿势是“单臂摆”动作。这种摆臂动作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从快速的水平位移阶段迅速过渡到起跳阶段,有利于减小起跳时水平速度的损失,能更好地衔接起跳。因此,很多教师在基层教学时也片面地认为“单臂摆”动作是符合起跳要求的先进的摆臂姿势,采用这种姿势可以增进跳跃的效果;因而盲目地在教学中灌输和传授。殊不知摆臂动作的运用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别,或“好”与“不好”之分;而主要在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协助全身的发力起跳、维持跳跃过程中的身体平衡、创造更有利的起跳。由于对动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片面性,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员在运用这种摆臂动作时并非都能完全掌握,更多的反倒影响到跳跃的连续性和完整技术的发挥。

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世界纪录保持者爱德沃兹从“高跳型”技术改为“跑跳型”技术过程中,摆臂动作也由原来采用的“单臂摆”改为“双臂摆”。由于他采用了新的技术类型,跳跃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前旋”力,原来的“单臂摆”动作无法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改用了更利于控制身体平衡的“双臂摆”动作。虽然这样做有可能影响到起跳的连续性,但保证了身体重心的平稳,创造了更为有效的起跳。因此,三级跳远中的摆臂只是跳跃技术中的一个辅助动作,怎样运用要看适不适合运动员采用的跳跃技术罢了。

二、主动起跳意识缺乏

“主动起跳”是当今起跳技术的主流。这种起跳方式从理论上讲更符合运动力学的要求;即在起跳过程中减小了起跳时的制动动作,缩短了起跳脚触地起跳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腾起初速度,获得更高的起跳效率。而在基层的三级跳远教学中却多见“被动起跳”的现象。这种动作多表现为运动员起跳脚落地点离重心投影点较远,重心不能及时前移至起跳脚上,造成着地时间过长,起跳作用力变小,阻力加大,从而影响腾起初速度的发挥。

那么,怎样练习才能纠正这种起跳动作,变“被动”为“主动”呢?其实方法很简单,通过采用在起跳前预先拉长起跳腿和相关身体肌肉的动作,然后向重心投影点下方积极下压起跳脚做由前向后快速“扒地”的起跳动作,确保起跳脚触地时身体重心能快速转移为向前的运动。并由静止状态体会慢慢过渡到行进间的练习。如此反复,学生会很快掌握“主动起跳”的动作。

三、助跑第二标志点设置的误区

在基层的三级跳远教学和比赛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喜欢设置助跑第二标志点。他们普遍认为设置助跑第二标志点,能提高助跑踏板的准确性。把设置助跑第二标志点作为跑准助跑步点的依赖,因而造成了对第二标志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无法摆脱“第二标志”的阴影。三级跳远助跑第二标志点的设置,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在进行助跑练习时为了促进练习者建立完整的助跑动作节奏概念,增强练习者对距离和空间的感知,以更好、更快地转入到无第二标志点的练习过程,最终达到真正提高助跑稳定性的目的。

盲目地设置助跑第二标志点,容易给本来助跑稳定性较好的运动员造成心理暗示,更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甚至会造成动作犹豫、捣小步子或急停制动等现象。助跑稳定性差、踏板不准确的运动员也不会因为在比赛中设置了助跑第二标志点后得到改善,反之,可能会更频繁地出现动作犹豫的情况,对助跑速度的发挥及踏板准确性的影响更大。因此,过分强调第二标志点的作用,不明确设置第二标志点的任务和最终目的也是基层三级跳远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四、跳跃类型的认识片面

三级跳远的跳跃类型通常分为“高跳型”、“平跳型”和“跑跳型”三种。三种技术类型的区别最终体现在三跳比例的分配上,每一种类型有各自的跳跃特征和要求。“高跳型”技术强调发挥第一跳的能力,体现较高的腾空高度和较大的跳跃距离;“平跳型”技术强调跳跃过程中水平速度的利用和保持,讲究技术动作的连续性和向前性;“跑跳型”技术强调低起跳技术和保持跳跃过程中重心位移的平稳,尽可能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力求获得第三跳最大的跳跃距离。三种类型的不同特点,都对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众所周知,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除了技术本身要符合运动力学的原理外,更要适合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因此,与其说运动员选择什么类型的技术,倒不如说什么样的技术符合什么类型的运动员。从三级跳远技术发展来看,三种跳跃类型在不同的个体上都创造过奇迹。这说明跳跃类型并无好与不好之分,而是具有某种个人天赋的运动员更适合运用哪一种类型而已。能结合运动员个人的能力特点来运用技术,才能把技术运用到极致,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

试想如果世界纪录保持者爱德沃兹当年一味地追求潮流,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去选择,那么,“跑跳型”技术可能不会诞生,18.29米的世界纪录现在也就不可能出现了。从这一例子可以说明,如果他不创造性地运用了更适合自身条件的“跑跳型”技术,那么就不可能达到他事业的巅峰。因此,对运动员个体而言,流行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在教学和训练中一味地追求潮流,忽略了最适合自身条件的技术,那样的跳跃就缺乏灵性,运动员也将难以达到个人能力的巅峰。换言之,假如一名身材高大、力量突出,而身体柔韧性和灵巧性相对较弱的人运用这种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灵巧性、高速的助跑能力和超强的快速起跳能力的技术类型,或许完成得更逊于运用其它技术类型。对于青少年或初学者来说,就更无必要过早地确定什么技术类型,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充分地展示,等到生理发展成熟和身体机能特征稳定后,再根据运动员的机能特点选择适合的跳跃技术类型,并加以针对性地训练。

五、对起跳动作的理解偏差

“滚动式”起跳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三级跳远最合理的起跳动作。其要领书中描述为:以起跳腿大腿积极下压,小腿由前向后摆动,脚向后扒,脚跟先接触地面,然后过渡到前脚掌完成起跳的动作过程。然而在基层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讲授“滚动式”起跳中“脚跟先触地,然后过渡到前脚掌”的描述很茫然,虽然很努力地练习,但仍然出现起跳制动、甚至出现起跳受伤等现象,怎么也体会不到“滚动”的感觉。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出现以上问题多是由于教师的讲解浮于表面,没有抓住实质和重点,在教法上没能很好地把握,对起跳脚着地“滚动”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技术“要领”的描述上;加之教材中针对跳远项目起跳时下放起跳脚及脚触地动作的练习内容少且很不具体,因而造成了仅从字面上的模糊理解,对技术教学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出现教学中一味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脚跟先接触地面,然后过渡到前脚掌的“滚动”二字上,过于强调起跳脚着地时的“滚动”动作,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教学中单一地按“要领”的描述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在刻意的“滚动”动作练习时倒很难体会到正确的起跳动作。再且,在做积极放脚“扒地”动作时,由于机体的自然反射作用,多数学生会出现脚掌前伸的错误动作,甚至出现前脚掌先着地的动作,形成“被动”起跳,很难在“扒地”与“滚动”的要求中处理好积极下放起跳脚和脚跟先触地的动作关系,练习时也体会不到起跳脚落地时“滚动”的感觉。因此,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要解决教学中“滚动式”起跳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加深参与者对起跳技术动作的理解,淡化起跳时的“滚动”意识,降低学生理解和模仿的难度。首先,教师在示范讲解时要特别强调起跳脚前摆下放过程中的勾脚尖动作,把力点集中在整个脚掌上,然后以“全脚掌”向身体重心投影点下方做由前向后积极的扒地起跳动作。其次,经过原地慢动作体会后,逐渐过渡到行进间的轻跳或连续轻跳练习。最后,在达到较熟练运用和动作定型的条件时,才可以进行较大强度的起跳练习,并不断地进行强化,进一步形成新的动力定型。按照这样的步骤和要求进行练习,虽然未提及“滚动”的概念,但学生的理解和模仿变得“直观”起来,学习动作也变得简单了。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很快会获得起跳脚“滚动”的感受。

基层三级跳远教学之所以会常见这些问题,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一方面基层的教师或教练员配备相对缺乏,而仅有的教师却要负责全校各类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是其次,更难的是由于师资的不足,一名教师要负责很多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因此,对其中一些项目认识不够深入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是基层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实践精神,对一些相对不熟悉的项目在实施教学前没有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就很难理解动作技术内在的关系;做不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当然也就很难针对性地运用合理的教法。

猜你喜欢
标志点脚掌运动员
头影测量标志点自动识别算法研究进展
雪球上的红脚掌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考虑制造误差的标志点配准定位可靠性分析
一种基于标志点位置信息的相对位姿计算方法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大脚掌的小鸭子
运动员
“四法”提高操场标志点打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