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铁
谈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成因与训练方法
□张晓铁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结合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运动特征和外界环境论述了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并且针对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方法。从训练学的角度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心理;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而心理训练则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强化人的各项心理机能。对运动员而言,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发挥,因此,根据现代运动竞赛的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它能激发和培养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竞争意识,能加速身体、技战术和智能素质的提高,并能促使和帮助运动员克服外界干扰,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增加必胜的信心,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球龄普遍较短,技战术能力、比赛经验等均有限,更容易给运动员心理上产生不良压力。因此,适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及时消除心理障碍,调节训练比赛心理状态,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
1.1 篮球运动特点的因素
1.1.1 集体性
在比赛中,同伴之间配合失误,例如传球不到位、接球漏球等;战术意图发生分歧,例如人跑不到位、掩护位置不对等,都可导致队员之间的埋怨对立情绪。
1.1.2 对抗性
篮球的对抗包括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对抗。一旦对对方的战术打法不适应,或者对方队员的小动作过多,都可能引起队员的烦躁和注意力的分散,而使本队的技战术水平发挥不出来。
1.1.3 复杂多变性
篮球比赛瞬息万变,这就要求队员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中学生队员比赛经验十分有限,比赛中,队员一旦跟不上比赛节奏,易产生懒散、相互埋怨等消极因素。
1.1.4 时间性
篮球比赛规定了每节和每次进攻的时间限制。因此,每个运动员都无法避免时间限制下的压力,尤其是在时间不多并且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每个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1.2 外界因素
1.2.1 场地和比赛环境的影响
篮球的比赛场地一般有主场、客场和第三场地三种形式。比赛场地不同伴随的是比赛环境的改变。在主场比赛,本队的啦啦队员多,队员自信心强、精神饱满,因此,一般能够发挥正常的竞技水平甚至超常发挥。但是,也有的队员由于主场认识自己的人比较多,怕在家门口丢面子而发挥失常。表现在比赛前焦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尿频等;比赛中该投进的球没投进,传球不到位,技术发挥不出来,战术意识不能执行等。客场比赛时,由于场地和观众的倾向性的变化而产生胆怯心理,自己的心理压力增大,而使动作变形,技战术发挥失常,失误增多,教练员的战术安排无法执行,最终可能导致比赛失败。第三场地相对对队员影响较小。
1.2.2 比赛规模和性质的影响
比赛规模大而且赛事比较重要,人们对比赛的结果期望值比较高,而运动员对比赛没有太大的把握时,就会产生不良的焦虑状态。尤其是一个比赛关系省、市、国家的荣誉的时候,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会明显增大。
1.2.3 领导和教练员的影响
赛前,学校、教练给运动员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加上各学校重视程度不一,各学校教练水平高低也有别,赛中对运动员给与不恰当的指责,都会加大运动员的心理压力。
1.2.4 比赛对方的实力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是对手实力强的时候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畏敌”思想,而使自信心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临场表现为斗志不高,动作犹豫,显得束手无策;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敢于发挥自己的特点,在比赛中敢打敢拼从而发挥较高的竞技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对手实力较弱时,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轻敌思想,表现为克服困难的准备不足,自信心过强而出现抑制状态。在临场比赛中比较顺利时往往表现为防守不积极,处理球随便,如果是全队处于落后的被动局面时,可能产生急躁情绪,在防守上容易犯规,进攻上急于求成而导致节奏混乱、成功率低。第三种情况是与对手实力相当,容易产生想赢怕输的心理,主要是一种“怕”的心理,自信心不足,得失心太重,在比赛中表现为怕自己发挥不好而影响整队的成绩,顾虑重重而使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1.2.5 裁判员的影响
篮球比赛中,攻防转换频繁,彼此身体接触多,再优秀的裁判员也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而任何误判和漏判都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稳定,甚至会出现报复对方的行动,而使自己产生不稳定的心理。
2.1 赛前心理训练方法
运动员赛前是否形成认真、积极的良好心理状态,关系到临场比赛时能否发挥技术和创造优异成绩。因此,赛前要从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准备,主要是使运动员明确比赛的任务和目的,激发他们积极参加比赛的强烈欲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自己,自觉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训练和比赛的能力。运动员要能够正确对待每一次比赛,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和思想负担,形成一种最能与比赛相适应的心理状态。赛前主要的心理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2.1.1假设法
充分了解对方队员的技术、战术、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特点,假设对方可能采用的战术和相应的心理状态,结合我方战术、人员部署以及可能承受的心理负荷来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一旦能够分析透彻,掌握对方的心理倾向和战术意图,做好充分的心理负荷准备,就能产生稳定的心理状态,增强抵御对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2.1.2 目标训练法
目标是一个期望,是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追求的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这就要求教练员冷静地分析本队与对方的实力,对比赛结果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对比赛期望过高就会使运动员的情绪紧张度提高,使得他们不能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因此,降低对比赛结果的期望值是预防紧张情绪产生的重要环节。
2.1.3 模拟比赛法
由于近似比赛的环境条件,不但可以提高技战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进行心理训练。在模拟比赛中,应着重训练队员对比赛的心理适应性,提高彼此的心理配合和调节能力。对在模拟比赛中暴露的心理障碍,可以针对性加以调节和训练。收集模拟比赛中的各种心理反应,并着重进行调节,加强指导。
2.1.4 语言形象模拟法
教练员利用语言、图表、录象等描绘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表象和想象的模拟训练。在具体形象的刺激下,引起运动员大脑的暂时的联系活动,形成对比赛情景的先期适应。
2.2 赛中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临场时教练员在场外指挥,队员在场内实战。这就要求教练员对临场比赛时的各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运动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之处于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
2.2.1 语言提示法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语言常常会伴随内心的情感和外露的表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控制力。在篮球比赛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一部分运动员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这时场上队员运用语言提示法控制情绪,相互提示、相互鼓励是保持全队稳定情绪的有效方法。
2.2.2 活动调节法
活动可以增强或减弱篮球运动员大脑的兴奋程度。当队员情绪紧张的时候,采取强度小、节奏慢的活动来降低运动员兴奋紧张的情绪状态;当队员情绪低落的时候,采取强度大、节奏快的活动来提高运动员的兴奋状态。
2.2.3 注意力集中法
就是在比赛中要全身心的投入,把注意力的目标指向确定的目标。如果注意力分散,运球的时候可能被对方断球;传球可能失误;投球的命中率也会下降。篮球运动中许多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注意力的集中对篮球运动员来说很重要。
2.2.4 表象调节法
篮球运动比较激烈、对抗性很强,在比赛中运动员很容易发挥失常,产生消极影响。这时运动员要及时运用表象法进行调节,在脑海里重现以前胜利的场景和技战术发挥得心应手的状态,以此来稳定自己的情绪状态,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2.3 赛后心理训练方法
篮球比赛不仅仅消耗了很大的体能,而且也会对运动员的情绪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赛后不仅要使运动员在身体各项指标得到恢复,也要使其在心理素质上得到锻炼。这样,对以后的比赛有很大的帮助。
2.3.1 分析法
就是认真分析比赛中的得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不要斤斤计较。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本队的战术水平。
2.3.2 排除障碍法
此法就是要消除不正常的心理影响,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比赛结束后有些运动员常从客观方面抱怨,这时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纠正这种观点,使运动员有一个客观的对待问题的心理状态,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制订出今后的计划,让整队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1 要有整体的观念,由于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队员出现的问题就会牵涉到整个队。因此,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从整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出发。
3.2 和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一样,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不是短期的效果,甚至心理锻炼比技术锻炼的周期还要长。因此,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坚持不懈,长期系统训练。
3.3 每一项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篮球运动也对其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结合区别对待原则,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应该与其专项紧密地结合。
3.4 对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要尽量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出发,调动并培养训练兴趣。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王海滨.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调节及控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
[3]张廷印.论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山系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