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仁 饶声武
走出体育教师课余带生训练误区履行职责实施“四适”科学教练
□黄伟仁 饶声武
文章针对学校课余训练中的一系列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就如何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如何来司责和规范学校课余训练,使整个教练过程动机积极、行为科学进行了探讨,使课余训练切实做到“适当、适合、适时、适量”。
课余训练;误区;四适教练
学校课余训练是体育教师课余的教学工作,客观上被打了“课余”的烙印,加上有的教师本身对此认识不足,误为“课余=份外”工作的误区。不少教师只上课,课余不带生训练,即使有的带生训练也十分被动,诸如:教练过程脱离实际,违反认知规律、身体和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无训练整体方案、阶段训练计划,无严密的组织措施和要求,表现的不科学,造成十分不良的后果。归根结底,这是认识的问题,我们用“普及”与“提高”来概括,体育课是面向全体抓普及的话,课余训练就是抓提高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摆好关系,才能走出误区,怀抱体育教师的事业心,才能有正确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并满腔热情投入到课余教练工作中。
在“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学校,充足的课余时间给体育教师培养、造就专业人才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精心耕耘课余这片土地,辛勤挥洒汗水于沃土。选才上,从一年级新生中选拔具有兴趣、爱好和体育灵性的学生,采用100米、原地推铅球、原地纵跳摸高等身体素质指标来选材,并对学生身材、体形等进行综合评估,此外,我们还有意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作为选材的重要参数。入选后逐一建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历史及各阶段素质记录、主要的阶段性目标和教学训练方案、实施训练过程综合分析笔记、改进方案等。在课余体育生的教练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工作繁忙,我们始终坚守课余训练岗位,把抓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训练,当作培训骨干,整体提升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教师造就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工作来抓,教练工作从不懈怠,做到一丝不苟。学校也为此专设体育特长生教研组,定时开展观摩教练课,定期进行学术研究,对一些典型技术的形成以及学员动作的教学训练难点、难题进行集体“会诊”,研究对策,收到显著的教练效果。
在全体体育教师形成共识和合力的情况下,学校课余体育特长生训练工作,一直成为每个体育教师自觉履行的职责,教练过程切实做到规范管理、科学教练。无论在地市各类体育竞赛还是相关的招考测试中均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体育苗子,受到家长、同行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
“四适”教练的内涵:在课余训练问题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就要围绕面对学生和教学实际,展开认真的训练工作,课余训练要达到科学有效,首先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教练计划方案、教练内容、运动量以及组织教学措施合乎实际。我们所谓“四适”狭义上是指课余训练过程的各个教练环节,以“适当、适合、适时、适量”为原则;广义上是教学教练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科学规律,面对教学实际,弄清弄懂学员学习要领,学习动作掌握技术的实际,讲究科学的教练艺术,教练方案计划、内容力求适当、适合,教法练法、运动负荷力求适时、适量。
1.制定计划、方案要“适合”
计划是教练员个人初步对年度、学段整体训练的勾勒或事先的安排,目的是把握训练的大方向,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方案则是一种较为成熟清晰的训练思路,并即将付诸于训练阶段中实施,它是按大计划具体实施的操作方案,具有补充、调节、改进以及正确实现计划目标的作用。笔者认为:课余训练的计划制定必需理论联系实际,方案实施必须面向教学实践,力求“适合”于教学训练实际。通常教练员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利用长期积累的教练经验于计划、方案制定之中这是合乎常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所教学对象的素质状况、接受能力以及掌握程度客观存在着的差异,所要制定的计划、方案就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和千篇一律的,这也是客观、科学的。我们在制定年度和阶段性计划方案上,其一,带着已有的科学理论、知识,按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分项由各教练提出自己的训练思路,主要根据来自选材素质测验时学员实际,综合提出计划的大体内容,在年度计划中我们专设“备修计划、方案栏目”,用于计划施行过程出现问题改进时备用,以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其二,集思广益集体讨论计划,通过各教练员对计划、方案的充分说明以及教练间的研讨,形成最后的中、长远训练计划和阶段性实施方案,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效避免过去那种个人主观计划、方案所造成的脱离实际的状况,应该说此举相对“合适”。
2.安排运动负荷要“适量”
训练内容的合理搭配,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要做到“适量”,首先就得从项目以及内容和学员体力状况来考虑,此外还要从学员一般和极限承受力来全面衡量。因此运动负荷的安排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做到科学,力求“适量”,是教练员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获得的。教学训练中的运动负荷安排的“适量”上,我们主要采取下列几个有效措施。
(1)从训练项目内容本身的运动需要量来考虑练习。如完成立定三级跳远和100米短跑项目的练习,前者体力消耗小,运动量亦小,而后者体力消耗大,运动量也大,这就是所谓的项目本身的运动需要量,它是安排运动负荷达到“适量”的基本因素。
(2)从科学教与练的客观规律上来安排练习。人的认识规律、运动规律以及技能形成的规律等是教练、运动训练必须要遵循的科学规律,以上认识由浅及深,运动负荷自小到大以及技能形成都应循序渐进,它是安排运动负荷达到“适量”的重要依据。
(3)从临场实际观察、判断中来调整练习。在诸多训练内容项目的练习中,教练员要注意临场观察,对学员练习的身体运动量进行观测,及时调整,它是合理调节运动负荷达到“适量”的关键环节。
(4)从积极心理状态调节、缓解来实施练习。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正确的心理状态,都会增加学员的思想压力,加重其身心上的负担。实践中运动量的安排有这种现象:“教练安排的运动量有时再轻学员也觉的重,有时安排的运动量再重学员也觉的轻”,说明教练过程中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减轻心理负担,以愉悦的心理状态去接受运动量,它是安排运动负荷达到“适量”接受的积极举措。
3.施行教材项目、内容要“适时”
运动项目本身固有的训练效果,如:在耐力和速度教材项目以及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根据项目素质发展的有效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日的训练中就应当把发展耐力的项目放在下午,置于速度项目训练之后,这样既保证了速度性项目处在学生精力、体力相对旺盛的时间段进行有效训练,也合乎耐力训练的科学规律。此外,教材、内容的适时性的问题还体现在季节、气候上,训练学曾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说,也有学生认知和掌握动作处在某一程度上,递进或复习巩固是训练最佳时机的说法,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均要从训练以及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训练过程应不失良好的教学机会,紧紧抓住时机,因时施教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4.采取组织、学练方法要“适当”
教练员的训练课的组织教学以及教练方式方法“适当”与否,直关教练质量、效果和学员的训练态度、动机,一套独特有趣和富有新意的组织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的兴趣,一种严密严谨并独有科学性的教练方法,能使整个训练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探究登攀精神。要切实做到教练的法度“适当”并与教学实际相吻合,与学生实际相一致,就必须努力研究教学训练,研究教学对象,从科学教与练的客观规律上来考虑采取组织、教练法,使自己的教练法与实际相匹配、融洽、和谐,达到适当恰好。
(福建省光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福建省南平市第五中学)